分享

北京最神秘的寺庙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18-08-03
    北京城有一座寺庙,不仅出身高贵,来历不凡,而且也是目前中国公认的最为神秘的寺庙,那就是北京城内的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东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寺东为三界伏魔大帝庙,西为龙王庙。


    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明武宗赐额承恩禅寺,僧录司左觉义宗永为寺院首任住持。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和三十年(1850年)三次重修,至今仍保留明初建筑格局。
    承恩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四进殿宇;寺内四角各有一座石砌古碉楼,碉楼间有地道相通。山门殿汉白玉券门上悬“敕赐承恩禅寺”石额。东西配殿 外檐梁上,有二龙戏珠和动物图像彩绘。天王殿面阔3间.殿内东西墙壁画绘黄、绿、青、白四龙。北墙绘“放生图”。天王殿左右各有倒转角房3间,转角处起阁 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前廊后厦。殿前立三石碑:一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敕赐《承恩寺碑》,一为乾隆年间 (1736~1795年)重修碑,一为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大雄宝殿北有法堂5间。大雄宝殿与法堂之间,左右各有配殿3间、厢房7间。
    新中国建立后,北京市政府多次拨款进行修缮,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升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承恩寺建好了之后,它就没有打开过寺门,距今好像已经有500年了,都没有接受过香火,可寺庙里的僧人们却是从来都不担心吃喝的问题,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承恩寺在古代的时候是一座闻名于世的皇家禅林,同时它也是中国最神秘的寺庙,这座寺的山门正对面就是著名的法海寺。

  承恩寺是在明朝正德年间建立的,这座寺庙是坐北朝南,它的内部的格局与别的寺庙不同,因为别的寺庙全部都是在外面修建一圈红墙的,它的红墙却是在寺庙的里面。

    除了这个以外,承恩寺这里还修建了角楼,而且在每个角楼里面都有一个暗道可以把他们连在一起,就像一个军事的堡垒一样,是不是觉得很酷。据说承恩寺和刘瑾有关,可能是明代的特务机构是东厂、西厂的外围重要据点。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寺庙里的僧人们究竟是怎么保持不愁喝、不愁吃的状态呢?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四进殿宇。大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大雄宝殿旧存铜铸释迦牟尼大佛,“文革”中毁。
    天王殿左右各有倒转角房3间,转角处起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前廊后厦。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8/0310/140222178_2_20180803101036935.jpg

    大雄宝殿前立三石碑:一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敕赐《承恩寺碑》,一为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碑,一为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
    大雄宝殿北有法堂5间。大雄宝殿与法堂之间,左右各有配殿3间、厢房7间。
    天王殿现存六铺壁画,东西墙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北墙绘两幅“放生图”。
    大墙院内四角各有一座石砌古碉楼,碉楼间有地道相通,国内寺庙罕见。
    寺东为三界伏魔大帝庙,前后两院,院内有殿宇十数间。

    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明武宗赐额承恩禅寺,僧录司左觉义宗永为寺院首任住持。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和三十年(1850年)三次重修。
    北京解放后,这里被模式口村委会接管,1955年成为九中学校的一部分,六十年代初独立建校,为“石景山中学”,改革开放后,1980年“石中”并入九中,再次成为九中的一部分。
    上世纪九十年代承恩寺划归石景山文化委管辖。
    本世纪初开始三次大规模维修,现主体建筑已基本恢复原貌。
    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升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二十年僧案选》记载:“(承恩寺)庙内神像有毗卢佛、释迦佛、菩萨、韦驮、伽蓝、天王、金刚、十八罗汉、天仙圣母、二郎神、关帝,泥质神像共二十七尊,铜质五十一尊,铜钟二架,大鼓二面,铁磬一口。藏经全部十分之四。”
    寺中以上文物大多在破除迷信、大跃进等运动中毁弃,到1966年时,仅存大雄宝殿铜铸释迦牟尼大佛,”文革“中也被红卫兵拉倒砸毁。
    承恩寺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等处 均绘有精美壁画,现除天王殿外,其余不存。
    天王殿现存六铺壁画,东西墙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北墙绘两幅“放生图”。
    天王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是石景山中学的藏书室,”文革“中里面的书架遮挡住了藏在后面的壁画,破四旧时幸存。
    两幅壁画描画的是“放生”和“放飞”的故事。西边的是放鱼、虾、放蟹回归河流,东边的是放乌回归天空,把鸟由鸟笼中解放出来它们在高空自由飞翔。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8/0310/140222178_3_20180803101037154.jpg

    画上人物在东西两面各有八人,共有十六人,主角同是皇帝和皇后,各由六位侍女陪伴。
    西面的壁画上左侧有一匹白马和一匹灰马,跳跃着向人群奔来,完全是无拘无 束的,并没有戴嚼子和任何缰绳,最左边的侍女却牵着一头黄色的鹿.走在两匹马的前头。皇后捧着一个大碗,碗呈黄色,有漂亮的花纹.里面显然盛着要放生的鱼 虾。两名侍女为皇后举着团扇,一名侍女为皇帝举着华盖。另一名侍女紧挨着皇帝手持一个小口径大肚的蓝瓶,大概是盛水的。皇帝走在最右边,用一枚浅口盘向桥 下的水中释放鱼、虾、蟹,水柱中共有六条活物:一蟹、二虾、三鱼.水注下泄后击起了不小的浪花。东面的壁画和西面的壁画相对称,在东面壁画上皇帝位于最左 边,他左手正释放一只有风头的鸟,这只鸟的上方有七只已经起飞的被放了的鸟,按比例飞得越远的身子越小。除三名打扇、打伞的侍女外,有一名侍女由皇后棒着 的鸟笼中已经取出一只鸟.准备递给皇帝放飞,最左边的一名侍女拿着第二个鸟笼子.早已是空的。第五名侍女手捧着一个红色的盒子。画面下方有非常写实的野花,棚棚如生。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8/0310/140222178_4_20180803101038700.jpg

    东西墙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当初是充当四大天王衬景,分别是青、红、白、黄龙,在祥云中飞舞腾跃,栩栩如生,反映明代壁画艺术的多种风格,非常珍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承恩寺建寺后明清两代均保持了“三不”,不受香火,不作道场,不开庙。
    承恩寺有五绝:一为壁画,一为碉楼,一为钟鼓楼,一为人字柏,一为上马石。
    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殿堂均绘有精美彩画,现除天王殿,其余不存。
    寺庙院内四周有石砌碉楼四座,为国内寺院所罕见,楼高三层,碉楼下有地道连通各处。每座碉楼方方正正,边长十余米。层之间原有隔板(现木质隔板以及楼顶和内部的柱子均已腐朽,不复存在),墙上筑有石窗.是由整块的石材凿成篦状的.起着射箭的箭眼作用。
    寺庙整体建筑成“回”字形,除了外面的大墙,自天王殿至法堂,四面均由殿堂房屋围住,成为固若金汤的内院。内院东南、西南院角是钟、鼓楼,与其它寺院独立建筑的钟鼓楼有别。
    法堂北是一6000平方米面积平地,不栽花儿,不种树,据说是操练场,这也是京都寺庙中绝无仅有的。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8/0310/140222178_5_20180803101039388.jpg

    寺中现有古树十数株,其中的银杏、松柏已生长3、4百年,深秋,银杏树树叶金黄,果实累累。寺院北墙处有一人字柏,是北京城内外罕见之物。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8/0310/140222178_6_20180803101040216.jpg

    下马石,或称上马石。下马石在皇宫、王府以及达官贵人府第多有设置,与平民百姓无缘,因此并不多见。承恩寺山门前有一对保存完好的下马石。寺庙设置下马石,寥若晨星,承恩寺有下马石,说明它不是一般的寺庙,与官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承恩寺记
    都城之西山,自太行迤逦而来,二千馀里,迄于古碣石之地,以入于海。屏嶂 严固,岩峦起伏,奇踪巨丽,甲于天下。释刹道观,往往各得其胜。乃于金山之西、香山之南,有山名日翠微,有新刹一区,额日承恩。其地崇冈后峙,高塔前耸, 长河抱其阳,平畴衍其周。论堪舆者以为风气攸结,览形胜者以为景物所会。而溷于氓居,践于樵苏,閟而不发者久矣。爰伐材于林,凿石于山,佣夫于农隙,选工 于善事,众手交作,布地除壤,高库称位,三阅炎燠,甫以告成。予兹虽退老丘壑,未能扶衰力惫,携筇蹑屐,一往观焉。兹山少所经历,游不啻数十,至翠微之胜 亦知之熟矣,故为之记。兹寺经始于正德五年庚子之春,落成于八年癸酉之秋,额名实上所赐,且命僧宗永为僧录司左觉义,兼本寺住持。
                  
正德十年立。李东阳撰。



重修承恩寺碑
    粤稽洪荒之世,制度不兴,混沌初开,教化未阐。况夫代远年湮,事难备考。 汉兴以来,释氏之说始入中华,李唐之代其教乃盛行矣。虽云一切佛法本心自有要,非宏其兰若,不足以肃观瞻。非装其法相,不足以昭虔敬。乃磨石口旧有前明上 方一座,自乾隆二十二年重修之后,又历经一馀春秋,颇形倾圮。首领人监刘金庆目睹情形,爰倡义举,并承礼亲王菊泉主人慨捐多金,用完善果。于是构料鸠工, 以新庙貌,计六十日,精舍告成,而殿宇遂以改观焉。
伏以三昧真传,原是空中有色,贞一精菹,本来色即是空。幸法轮之常转,寿 域咸登;望沙门之大开,波罗共上。盖佛之在天下也,如水之在地中,惟信之深者,而后感之神焉。譬若掘井得泉,而日水专在是,岂理也哉,抑又闻之,凡祀国之 大典也,以劳定国则祀之,法施于民则祀之。夫慈云荫世,上之可以护国,非以劳定国乎?宝筏渡人,下之可以警众,非法施于民乎?缮修供奉,礼亦宜之。嗟夫! 花雨微飘,识晨钟之初响;香风偶动,聆暮鼓之乍敲。有不猛然惊醒者其谁也欤?
    爰命石工镌以记之长白钟泰撰文,长白科年敬书。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榖旦立。


    模式口,原叫磨石口.真了不起,藏龙卧虎。
    短短这么一个山口,有一条古道:有若干古代民居,有法海寺,法海寺里有闻名世界的明代佛教壁画:有北京市九中,九中是个重点中学,出过不少名师和名徒,有田义墓.那里有非常精彩的石雕,还有一座承恩寺。


    承恩寺正对着九中,在一个高坡上,紧挨着磨石口古街,不难找。门口有几棵大树.树干很粗.一身的沧桑痕迹,一看就知道年头不短了,是老树爷。
    承恩寺从未开放过,老锁着门,门口墙上倒是挂着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可见,是有相当文物价值的。
    最近,石景山区斥资开始对承恩寺进行修缮,面貌己焕然一新。红红的庙门很醒目。“敕赐承恩寺”五个大金字也高高悬在门上,引来过路人的注目和好奇。
    在丁传陶老师的带引下,我有幸进入了承恩寺,大有先睹为快的荣幸和愉快。 丁老师曾在承恩寺里住过,对承恩寺很熟。他指着承恩寺旁边的关帝庙说,那里的西厢房曾是他的“旧居“。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中曾把承恩寺和关帝庙当作校舍用。丁老师甚至能背出寺枚檄联上的诗句。他是教语文的,是高级教师。他比我大一岁,已退休多年,但仍活跃在教育界和文化界.是个极热心于社会服务的人。他 特别推荐承恩寺.趁着修缮之际,不妨先看看。
    承恩寺是明代寺庙,有残碑为证,但因荒废已久,只刺了寺庙的外壳,内部空空如也。它的历史、它的作用、它的价值都有待考察,甚至连当今专门负责管理的干部也说不太清楚。他们正在发愁.修缮好了以后承恩寺究竟干什么用。
    但仅就空壳而言,也有非凡之处.起码有三点特别引入注意。庙外边居然有一层厚厚高高的虎皮墙.长方形.将寺庙整体筑成一个“回”字形的大框架。寺庙在里,自身有一圈庙墙.虎皮墙在外,又是一圈,两圈之间有夹道。这很少见。
    更可观的是,虎皮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碉楼。每座碉楼自身方方正正,每个边 长足有十米。碉楼相当高,是个三层楼式的。层之间都有隔板。木质隔板以及楼顶和内部的柱子均已腐朽.不复存在,漏了天,甚至由碉楼里面自然长出了参天大 树。不过,碉楼四壁的墙都很完整,相当牢固。墙上筑有石窗.是由整块的石材凿成篦状的.起着射箭的箭眼作用。挺奇怪的是,四个碉楼据传说均有地道彼此相 通,实际构成一套严谨的军事设施,将寺庙因团围住.固若金汤。这四组碉楼能给人很多联想.说明当初承恩寺很不简单,它可能兼有镇守城市咽喉的作用.或者兼 有关卡、释站、情报站等多种功能。反正.承恩寺当初很重要,要严密设防,严加保护。


    承恩寺里面的树很多.都很古老,有银杏、有槐树、有松树、有柏树.树种不下十多种,棵数多达几十株,这对于一座完全建在平地上的寺庙来说,并不多见,不像那些建在山坡上的庙宇。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承恩寺的天王殿里,至今完整保存着明代壁画。这个殿是安放四大天王塑像的殿,天王背后东西两侧各绘有两条形绘巨龙,是充当天王衬景的.画的水平一股。唯有北墙上北门的两侧各有—幅精彩的壁画.有出奇的内容和艺术水平,不可多得,值得大书一笔。
    两幅壁画各高两米左右.各长四米左右,总面积约为十五平方米。壁画的风格 和法海寺的明代壁画的风格几乎完全一致,虽然比法海寺晚70年.但一看就是明代中期的作品,距今已有490多年了。画的手法虽然和法海寺壁画同出一辙.但 没有法海寺壁画那么细腻和奢华,略加挥洒反而增加了它的灵动、飘逸和鲜活。
    这两幅承恩寺壁画可能也是皇家画师所为,而绝不是民间工匠的作品,是属宫廷画派的.因为其手法非常讲究,出手不几。人物的脸、手都画得极其规矩、漂亮,完全符合比例,一看就知道作者素描基本功特别强,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其水平甚至达到了可以当作个人临幂范本的程度。
    这两幅壁画的主题非同小可,和法海寺壁画大不相同。法海寺画的是神,而承恩寺画的是人。前者是宗教的.后者是世俗的。前者是天上的,后者是人间的。相比之下承恩寺壁画的人文价值显得尤为可贵。
    两幅壁画描画的是“放生”和“放飞”的故事。西边的是放鱼、虾、放蟹回归河流,东边的是放乌回归天空,把鸟由鸟笼中解放出来它们在高空自由飞翔。画上人物在东西两面各有八人,共有十六人,主角同是皇帝和皇后,各由六位侍女陪伴。
    令人震撼的是西面的壁画上左侧有一匹白马和一匹灰马,跳跃着向人群奔来, 完全是无拘无束的,并没有戴嚼子和任何缰绳,最左边的侍女却牵着一头黄色的鹿.走在两匹马的前头。皇后捧着一个大碗,碗呈黄色,有漂亮的花纹.里面显然盛 着要放生的鱼虾。两名侍女为皇后举着团扇,一名侍女为皇帝举着华盖。另一名侍女紧挨着皇帝手持一个小口径大肚的蓝瓶,大概是盛水的。皇帝走在最右边,用一 枚浅口盘向桥下的水中释放鱼、虾、蟹,水柱中共有六条活物:一蟹、二虾、三鱼.水注下泄后击起了不小的浪花。东面的壁画和西面的壁画相对称,在东面壁画上 皇帝位于最左边,他左手正释放一只有风头的鸟,这只鸟的上方有七只已经起飞的被放了的鸟,按比例飞得越远的身子越小。除三名打扇、打伞的侍女外,有一名侍 女由皇后棒着的鸟笼中已经取出一只鸟.准备递给皇帝放飞,最左边的一名侍女拿着第二个鸟笼子.早已是空的。第五名侍女手捧着一个红色的盒子。画面下方有非 常写实的野花,棚棚如生。
    应该说,这两组画面都有着完整的故事,创作思想奇妙,人物动作连贯.彼此呼应,异常生动,很有现代性,脱离了一般人物画的单摆浮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称它为精心创作的稀世珍宝一点也不为过。
    这个主题不得了。虽然是来源于佛教的不杀生和放生哲学,但它是多么符合整 个人类的共同理想啊。这个理想就是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灵.而不是一味地去统治它们,欺辱它们,杀害它们,甚至消灭它们。大家 同在一个地球上生活.本来是互相制约的、互相联通的和相辅相成的,大家都是大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思想今日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但是真理总是一 点一点逐步完善的,是人类许多思想互补和累积而来的。然而。承恩寺却会因此而出类拔萃,而价值非凡,而出众。承恩寺之名是皇帝敕赐的。明代的皇帝有大爱的 思想,和尚有大爱的思想,宫廷画家有大爱的思想,才留下了这样的美术,是偶然.也是必然。我们应当感激他们。
    难能可贵的是壁画画面基本没有多少损坏,比较完整。只是画面已经灰头土脸.大概受过烟熏火燎.显得十分的昏暗了,缺少必要的关注、清理和保护罢了。应该好好地用科学的方法修整一下.让它露出昔日的光彩。这里,天生是一座环保和宣传爱护野生动植物的大好博物馆的坯子。
    这么好的艺术品,又是明代的.当作镇馆之宝.当作好的哲理载体,真是太绝妙了.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切莫再让它默默无闻地孤单下去。有大艺术品在此,那么,都来顶礼膜拜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