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神秘古刹—承恩寺

 海棠海平_行者 2021-12-14
 

承恩寺从大明朝开始就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外表看,它就是一座庙宇,巍峨壮观。山门外就是模式口大街,车水马龙,但是这座庙宇,高台之上,常年大门紧闭,至今不对社会开放。

承恩寺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司礼监大太监温祥深得正德皇帝朱厚照及太后的信任,想在京西模式口修建一座庙宇,对外宣称:为皇帝、太后祈福。对内还有着很多不可告人的目的。皇帝恩准,并且在周围划出300亩地,为承恩寺的香火田。这座寺庙,精心设计,历时3年,正德八年终于完工。庙建完了,很满意,正德皇帝御笔亲书匾额“敕赐承恩寺”。

承恩寺坐北朝南,曾经模式口的半条街、村西的田义墓、隘口后的塔院、高井村的翠云庵,都是承恩寺的庙产,连北京九中原来也是该寺僧人的菜园子。如今尚存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四进殿宇。

山门殿

山门前上马石俨然,山门殿汉白玉券门上悬“敕赐承恩禅寺”石额,左右旁门各一。

山门殿与天王殿之间不大的区域,密植九株古柏,遒劲苍翠。

钟鼓楼很特殊。一般的钟鼓楼都是独立的,在天王殿前方两侧。而承恩寺的钟鼓楼,和天王殿是一排的,连成一体。如果把天王殿的大门和两侧旁门关上,又是一个独立的院落,钟鼓楼又成为新的制高点,其中必有奥秘。天王殿面阔3间,左右各有倒转角房3间。

天王殿

天王殿内神像已无,但遗存的精美壁画共有六幅,其中东、西壁各两幅,北墙门两侧各有一幅,精美绝伦。一看壁画,就觉得不一般,绝不是一般庙宇敢画的。

东西墙壁画绘青(西壁北)、金(东壁北)、白(西壁南)、黑(东壁南)四龙,在云里翻滚,时隐时现,且龙都是五爪,象征着皇权,如果没有皇帝同意,谁敢啊!

北墙绘“帝后放生图”,一幅放的是天上飞的小鸟,另一幅放的是水里游的鱼虾。

皇帝亲自放生,皇后端着鱼盆,拿着鸟笼,宫女簇拥,好一出大戏。

一水一天,有使诸界生灵皆得长生不息之意味。

据说后面的大雄宝殿也有同样精彩的巨幅壁画,可惜后来被陨毁了。如果这些壁画都在,肯定可以和不远处的法海寺相媲美。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5间,前廊后厦。殿前立三石碑:一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敕赐《承恩寺碑》,一为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碑,一为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

大雄宝殿前有几棵大树,树干很粗,古老苍劲,枝繁叶茂,一看就知道有年头了。

两侧的偏殿,现在用于接待室、会议室等办公用途,冠以“白果厅”等名号。

法堂

绕到大雄宝殿背面,有围墙将法堂隔绝于后。法堂5间,左右各有配殿3间、厢房7间,早修整一新,毫无古意。

院内一座石影壁,如今仅剩一个底座。中间一条石条铺砌的路面,直通南北,有一种皇家建筑中丹陛大道的气势。

“三不寺院”

法堂外迤北有僧众居所。

再北今为空地,不栽花儿,不种树,据说是操练场。北墙处有一棵孤零零的人字柏,是北京城内外罕见之物。

承恩寺红墙之外,还修建了一圈石头砌的虎皮墙,好像一个小城池。而且在院落的四角,分别修建了四个石头砌的碉楼,高10多米,很像碉堡。

碉楼内双层,有夹壁,中为一室。

内有石楼梯可达二层。

二层是个大空场平台,四周有矮墙,站在顶处,承恩寺尽在眼底。

寺庙最后的两个碉楼之间,是一个大空场,面积很大,叫人不由得想到,酷似校军场。据说四个碉楼之间,还有神秘的地道相连。

承恩寺整体建筑成“回”字形,除了外面的大墙,自天王殿至法堂,四面均由殿堂房屋围住,成为固若金汤的内院。

民间故老相传,承恩寺有“三不寺院”之称,即『不受香火、不做道場、不开庙』,又传说此寺肇建是为作东、西二厂驻守之用,素以“明代特务机关”之传言而显神秘莫名。

承恩寺位处京西古道模式口隘口东侧,是张北、山西、内蒙等进京的必经之路,在明朝的时候到底是干什么的?正史没有答案。

承恩寺的神秘仍待人们去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