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阻之辨证施治

 鉴益堂 2018-08-03
是指湿邪阻滞于脾胃的一种病证。发病多于气候环境及饮食有关。本病多发生在夏令梅雨季节,一些气候潮湿的地区可常常见到。
湿阻起病比较缓慢,病程较长。其症候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临床上有实证和虚证两种,而又以实证为多见,实证中又有寒湿及湿热之分。以下分别论述。
1、湿困脾胃
症状有四肢困倦,周身乏力,脘腹胀闷,纳呆,口粘口甜,苔白腻,脉濡滑。临床上将此类湿阻列入寒湿证。
治宜:芳香化浊。
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药用: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陈皮、厚朴、白术(健脾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
*若口中有甜味,嗳气不舒者,方中加佩兰、焦山楂、鸡内金等,以化湿消食。
2、湿热内蕴
临床表现为,四肢困倦,周身乏力,腹胀纳呆(上症与湿困脾胃相同);其特点是,口苦口渴,但不欲饮水,小便短赤,或有低热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化湿。
方用:连朴饮加减。
药用:黄连、焦梔子(以清热);半夏、厚朴(以化湿)。
*若患者平素有痰饮内留,以致湿热与痰饮内博而上冲,出现痰多上壅,忽然昏倒,此即“湿热生痰昏冒之证也”。可在方中加半夏、石菖蒲、远志、苏子等化痰宣窍。
3、脾虚湿阻
此型分别而言,一是脾虚,一是湿阻。主要表现除脘腹胀闷,四肢困重,纳呆乏力以外,又见面色萎黄,疲倦便溏,舌淡而苔腻,脉濡而缓。
治宜:针对湿阻之虚证,当用健脾化湿。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益脾气);陈皮、半夏(理气化痰);木香、砂仁(和胃醒脾)。
*若面目肢体出现浮肿者,属水湿内停,外溢肌肤,方中可加黄芪、炒薏仁米、冬瓜皮等,以益气利湿消肿。
*若泄泻肠鸣明显者,方中加葛根、升麻、藿香之类升清化湿而止泻。
总之,治疗湿阻要分辨虚与实,又要分清“寒化”与“热化”。
湿阻初起以湿困脾胃多见,应以除湿为主,而化湿、燥湿、利湿三者也可结合运用。当出现脾虚之象时,应健脾与化湿合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