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而言,特别对于曾经历过计划经济、过过“苦日子”的中国人而言,计划体制对于经济系统所实行的指令化管理社会计划所造成的那种物质财富稀缺的时代,恐怕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记得当年东欧某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专门提出过计划经济必然导致物质财富稀缺性的“稀缺经济学”理论,我上学的时候还买过相关书籍。 应该说,当今中国社会、许多中国人对物质利益的极端追求,与当年那种被稀缺经济穷怕了的经历也是不无关系的。这种极端的物质化追求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计划稀缺时代的一种报复性需求,是在狂补失去的东西。因此中国当今的市场经济实际上不免有些不正常、不健康的地方,是人为打破市场规律而形成的市场经济。 因此大家不能把这个不太正常、不太健康的市场现象当作正常的市场规律来看待。如果真的那样认识问题,绝对会害死人的。用这样的认识指导实践,绝对会把中国企业家们给坑死的。然而坑死人不偿命。这也真没有办法。 记得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阳光 100 的易小迪总裁感慨:现在的市场经济,好像企业的外部游戏都由市场规则取代了原来的计划经济,然而如果从我们企业的内部来看,似乎我们还得依靠计划经济、依靠内部的管理体制。 这其实几乎也是所有企业家的想法,也就是在接触稻盛经营思想、接触阿米巴经营之前的想法,人人都认为企业内部实行管理机制最大化似乎都是必须的。企业只有被管理才能够有效运作,员工们只有被管理才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这实际上就是管理 X 理论的内涵。这样的思想一定会导致企业的被动结构,企业发展一定是缺乏动力的,不可能有员工会努力工作。 就像我们阳光 100 所经历的,企业集团一直在“管”与“不管”之中挣扎,一直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局之中徘徊,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反正怎么也不尽如人意。上面满意了,底下不满意;底下满意了,上面不满意。始终无法找到一种让上下都满意的机制。不断地“企业变革”,然而却并未见成效。 亲身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都会知道:计划体制、管理体制一定会导致稀缺经营。还记得买冬储大白菜排三天三夜队的经历吗?其实在企业内部实行“管理最大化”的结果也是如此,只不过导致的是企业经营人才稀缺、努力主动工作的员工稀缺的问题。 这其实就是在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之下“经营最小化”的结果——企业只有一个经营者,那就是企业老板自己。只有老板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种情况下,想让员工们积极主动地工作、努力担当或者挑战高目标,那纯属异想天开。管理的土壤根本不可能结出经营的果实来。 稻盛先生的阿米巴经营,那就是把动力无限的市场机制引到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内部市场机制,展开内部购销经营,并从中培养经营意识、培养经营者。内部市场机制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经营人才、主动工作的员工不再稀缺,从而实现了“经营最大化”的目标,也就是经营人才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中人人都是经营者。 本文摘自 吴影 著 《盛和塾游学纪事》 编辑:小方 审校:相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