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什么都不做,才是最累的!

 向日葵见蒲公英 2018-08-04

作者丨周梵V zerofield0

1.为什么有的人工作到崩溃?

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些成功人士他们传记或者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的描述,

你会发现他们有些人可以一直工作到凌晨四点钟。

甚至可以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然后保持这种高效的工作状态,数十天都不休息,甚至是几个月都不休息。

当其他人想去仿效这种状态的时,去努力的强迫自己自律工作,结果往往很让人挫败。

因为大部分人像他们这样,每天完全不娱乐,不休息,

然后只是看书和工作,要不了多久就会崩溃掉,被巨大的无意义感和疲惫感吞没。

为什么那些人能做到,但是大部分的人却做不到呢?

其实最大的区别,就是那些人当他们真的沉浸在工作中的时候,他们是无目的的,非功利性的。

做事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利用做事的过程达到另一个目标。

他们非常非常的享受做那件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根本就停不下来。

这种能力其实是人类的本性甚至是生命的本性,生命最原始核心的本能就是不断自我进化。

自我进化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创造。

这种能力并不是某些人生来就特别强,某些人生来就特别弱,

他是也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有意识地刻意去练习所做到的。

2.心理暗示越多越没用?

我有个学员木子,在新项目启动之后,他一直都处在高压力状态,

已经连续半年多,中午根本就没有办法午睡,晚上入睡困难。

他知道午间休息很重要,但是只有30分钟或者40分钟的时候,

越是告诉自己赶快睡着,就越是睡不着。

到了晚上,他会懊恼自己这一整天又什么都没做,

满脑子都是工作的事情,很长时间都睡不着。

早上人还没醒,各种念头就进来了,

可以说每天早上都是想事情把自己“想”醒的。

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半年了,

木子的状态非常糟糕,他开始大把大把的掉头发,

他知道自己思虑太多,但就是停不下来。

3.专注度可以训练吗?

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去节制和训练我们的心的时候,

你会发现这些能量散乱在各处的能量,它就会被我们有意识地所使用。

你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在往同一个方面去使,

那些跟任务无关的念头,跟你的目标无关的念头就完全的消失或者被屏蔽掉了。

甚至你对世界的意识,

对自我的感知,包括你对于别人的担心,你对于未来的恐惧,

甚至是包括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等等这些东西,

全部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的大脑仍然在高速的运转,

但是这些能量都被非常有规律的、有组织、有结构的

像一只高度有纪律的军队被井井有条地组织了起来,高效的去完成一个任务。

所以当你能够大部分的时间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个你并不会很累,第二个在你并不累的情况下,你很享受很爽。

因为当我们专注的去使用我们的注意力的时候,

其实我们的人的感受是非常好的,

那么在这个状态下你的创造力是会非常非常高的!

4.创造一个快乐的体验比创造一个痛苦的体验要难?

同样是一辈子,

  • 那有的人在这一辈子里面可以写几十本书,

  • 而有的人在这一辈子可以创造出无数的发明,

  • 而有的人在这一辈子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作品。

但是有一些人就会发现他每天好像都很忙,

最后会发现总结出一年或者是一个月,

好像并没有干出什么真正的,拿得出手的成果。

因为太多人把生命里大量地消耗在那些担忧、恐惧、杂乱的念头和情绪上。

很多人以为创造一个快乐的体验比创造一个痛苦的体验要难。

其实这并不是真相,

真相是创造一个快乐的体验和创造一个困难的体验或者创造一个痛苦的体验,

你所需要使用到的能量的值其实是一样的。

如果那个情绪的强度都是一样,

比方说十分的快乐和十分的痛苦,

其实你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值是一样的,并不会创造困难的就会更容易一点!

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念头根本就没有受到这个“我”的掌控。

也就是说我,如果说情绪和念头、思维……

它是我们的工具的话,那或者是他是我们的仆人的话,

那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仆人反倒成了主子。

作为我们这个”我”的这个本体,

我们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思维和情绪有真正的掌控力时,

想法多且杂乱、混沌,即使偶尔有些灵感也无法落地实施。

通过不断的去构建内心的秩序时,

念头才能清晰纯粹,清晰纯粹的念头才能展开有效的行动,

这时专注力和创造力才会真正真正被打开。

儒家道家亦云,定能生静,静能生慧,慧生万物。

作者丨周梵V zerofield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