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签到14:通论(十二)疑问句、疑问词

 政二街 2018-08-04

组队对抗惰性,跟着大师兄,一起签到学习!


“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的第一轮《古代汉语》复习正式开始啦!第一轮复习主要以【通读和精读教材】为主,精读的速度不宜过快,不然会有遗漏。今年,大师兄将陪着大家一起读教材,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一举拿下。

每个人的复习进度不一样,如果觉得自己惰性比较大,很难自主安排复习时间。那么,建议跟着大师兄一起复习。每天坚持打开“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师兄推送的教材内容,然后签到

大师兄会按照教材顺序,每天在公众号推送【复习内容】,有书的,可以跟着一起划重点,没有书的,可以做一下笔记。希望参加2019文学考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坚持学习!每天学习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签到】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监督你学习!坚持才是胜利!加油!


通论(十二)疑问句、疑问词


一、疑问句宾语的位置

提出问题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句有三种表示法:一是语调,二是语气词,三是疑问代词。在甲骨文中,也许因为刻起来费劲费事,所以疑问句中几乎不用疑问语气词,也很少用疑问代词,再加上没有标符号表示语调,故陈述句与疑问句往往同形、需要根据上下文加以分辨。如:

(1)乙亥卜贞——王其田,往来亡災?

(2)丑卜贞——今岁无大水?

《说文·卜部》——“贞,问也。”据此,上述两句为疑问句。

但就一般书面文献讲,疑问句一般需要借助疑问词,或者是疑问代词,或者是疑问语气词,或者二者兼用,例子看材料。

疑问句动宾结构的语序就一般情况来讲,有现代汉语一样的“动+宾”,但当宾语为疑问代词时,上古却为“宾+动”,即宾语前置。如:

(1)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君实不才,又谁敢怨?”《楚归晋知罃》

(2)子路宿于石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论语宪问》

(3)“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4)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韩非子难一》

(5)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如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

(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宋人有酤酒者》

(7)当察乱何自起?起(自)不相爱。《墨子兼爱上》

(8)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楚归晋知罃》

(9)吾敢谁怨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10)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

《庄子徐无鬼》

以上十例,前七例都含“宾+动”和“动+宾”两种截然相反的语序:

动        +宾(介宾),         宾+动(宾+介)

(1)怨        我    乎(疑问)      谁    敢怨(疑问)

(2)自        孔氏    (陈述)      奚    自(疑问)

(3)冠        素(陈述)            奚    冠(疑问)

(4)撞        之(陈述)            谁    撞(疑问)

(5)(终)     乎为圣人(陈述)      恶    乎(疑问)

(6)患        社鼠(陈述)          奚    患(疑问)

(7)(起)     自不相爱(陈述)      何    自起(疑问)

前五例为动宾结构,后二例为介宾结构。例(2)至例(7)宾语后置者都不是疑问句,且宾语都不是疑问代词,例(1)宾语后置者虽然也是疑问句,但宾语“我”不是疑问代词。但右边一列七例全部都是疑问句,且宾语为疑问代词(谁、奚、恶、何)。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必须同时满足疑问句和疑问代词两个条件,宾语才前置,缺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行。

例(8)和例(9)都有助动词,宾语有的在助动词前,有的在助动词后,相对而言,由于放在助动词前的宾语与主语语序相同,都是“名词+助动词+动词”的形式,很容易把前置宾语误认为是主语,例(1)亦然。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个规则在先秦时代比较严格,很少有例外。例外的如:

(11)子夏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12)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诗经小雅白驹》

(13)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14)荀息谓何?《国语晋语二》

上面四例,例(12)其实也可认为是叙述句而不是疑问句,“于焉”的“焉”就不需要前置了。汉语以后,宾语后置的情况才逐渐多起来。例如:

(15)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明月何皎皓》

(16)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涉江采芙蓉》

(17)夫如是,累害之人,负世以行;指击之者,从何往哉?《论衡·累害篇》

(18)是独遵何哉?同上《祸虚篇》

但是直到清代,文言文中疑问句中疑问代语宾语仍遵守宾语前置这个规律。


二、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及其用法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与现代汉语在词形上大不相同,古代汉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恶(wū),焉、胡、奚、曷”等,除了“谁”(后一个出现在书面语中外),其他都不再使用。这些疑问代词中,问人的有“谁、孰”,问事物的有“何、孰、奚、曷”,问处所的有“安、恶、焉、奚”,问原因的有“何、奚、胡”等

问人       谁  孰                           谁,哪一个

问事物     何  曷  奚  胡                   什么

孰                               哪一个

问处所     安  恶  焉  奚                   哪里

问原因     何  曷  奚  胡                   为什么

反问       何  曷  奚  胡  乌  焉           怎么 为什么


(一)问人

(1)桀溺曰:“子为谁?”《论语微子》

(2)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3)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子丑上》

(二)问事物

(4)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5)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6)“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7)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三)问处所

(8)沛公安在?《鸿门宴》

(9)路恶在?《孟心尽心上》

(10)夫子将焉适?《吕氏春秋士节》

(11)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四)问原因

(12)夫子何晒由也?《论语先进》

(1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14)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五)表示反问

(15)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16)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史记游侠列传》

(17)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左传桓公十五年》

(18)齐晋之事,又乌足道乎?《汉书司马相如传》

(19)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三、古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及其用法


在讲到“也”“矣”“焉”的时候我们讲过,古代汉语的句末语气词可以分为两类,也可以分为三类,两类是指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作为疑问语气词,古今差异很大,现代汉语主要是“吗”“呢”“吧”,而古代汉语是“乎”“欤”“耶”“哉”。“欤”“耶”原只作“与”“邪”,“与”“欤”、“邪”与“耶”是古今字。“欤”“耶”意义相近。

疑问句类型    古代汉语所用词    现代汉语所用词

是非句        乎(纯粹疑问)    吗

欤耶(要求证实)

特指句       乎  欤  耶         呢

选择句       乎  欤  耶         呢

反问句       乎  哉  欤  耶     吗  呢

猜测句       乎  欤  耶         吧

(一)用在非句中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2)乐正夔一足,信乎?《察传》

(3)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4)子非王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5)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庄子秋水》

(6)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询《六国论》

前二例是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发问,故用“乎”,后四例是大约已经知道这么一件事,但还敢确定,要求证实,故用“与、欤”“邪、耶”,二者不能互换。

(二)用在特指句中

(1)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史记陈丞相世家》

(2)孰谓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3)虎兕出于柙,龟王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4)问君为谁欲?田父有好怀。陶潜《饮洒诗》

(5)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史记季布列传》

(6)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前二全是纯粹的疑问,后四例并不是纯粹的疑问,二者,一般不能代换。

(三)用于选择句中

(1)滕,小国也,问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2)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说楚 王》

(3)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欲?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耐我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6)知(智)不足耶?意知而力不能行耶?《庄子盗跖》

前二例是纯粹的疑问句。

(四)用于反问句

(1)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4)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谏假道》

(5)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滕公上》

(6)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7)赵五届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鲁仲连义帝秦》

(五)用于猜测句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2)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3)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4)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5)得非诸侯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6)谚曰:“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其此之谓邪!《史记·滑稽列传》

(7)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其……乎(欤、耶)”疑问的色彩浓一些,“其……也(矣)”则肯定的色彩浓一些。

(8)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官之奇谏假道》

(9)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这里讲一下句末的“诸”。

“诸”在古代汉语中很多时候是“之乎”的合音,它可以用在句中,也可以用在句末。

作为“之乎”的合音,处在句中时“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如:

(1)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昭王之不复,君其向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例(1)的“诸”和例(2)的“诸”都是引进行为的处所。处于句末的“诸”不同,作为“之乎”的合音词,“乎”是疑问语气词。如:

(3)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之行之。”《论语·先进》

(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文王之囿》

(5)“不识有诸?”曰:“有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上面三例,都是前问后答,问时句末用“诸”即“之乎”,答时不用诸(不能用)只用“之”,“诸”作为疑问语气词的作用非常明显。


四、几种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古代汉语中,疑问句中有几种很常见的习惯说法,有些比较好懂,有些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阅读古书时我们必须予以注意。

1如(奈、若)……何

“如……何”是古代汉语表示疑问的一个惯用句式,中间可以加入名词或代词,其中的“如”也可写成“奈”“若”。如:

(1)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4)若然者,吾奈之何?《庄子·人间世》

(5)且如今日蛮洞,能有几大,若不循礼,朝廷亦无如之何。《朱子语类·论文》

“如(奈)……何”的“何”是疑问代词,“怎么样”的意思,“如+名(或代)”是介宾法结构当“何”的状语,“如宋王何”意为“把宋王怎么样”,“奈若何”意为“对你怎么办”。其余类推。“如……何”之中的代词“之”本来是有实在意义的,但后来有时“之”变成无实在意义,“如之何”就与“如何”一样了。如:

(6)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

(7)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幽风·代柯》

(8)二,吾独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论语·颜渊》

(9)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齐晋鞌之战》前两例“如之何”“如何”同,都在句中作谓语,“怎么样”的意思。后四例“如之何”与“如何”同,都在句作状语。“怎么”的意思。

2孰与

“孰与”开始时是两个词,“孰”为疑问代词,“与”为介词,为宾语前置。如:

(1)(尉佗)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说范·奉使》

(2)鬼神孰与圣人明智?《墨子·耕柱》

例(1)“我孰与皇帝贤”即“我与皇帝孰贤”。试比较:

(3)咎犯与赵衰孰贤?《说苑·善说》

例(1)例(3)都同出《说苑》,例(1)“孰”“与”相连,例(3)“孰”“与”分开而且词序不同,而内容一样。

“孰与”有时候已经完全凝固,不宜拆开解释,意同“何如”,用来比较二者的之下,它与前一种在语言形式上少了后面的形容词。如教材中“救赵孰与勿救(强)”,“廉将军孰与秦王(强)”,后面的形容词不用了,但比较的意义也隐含其中。又如:

(4)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3不亦……乎

这种句式用于反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也……吗”。这种句式比较好理解,请看教材中的例子。

4何……之有

这主要也用于反问句,乃“有何”的倒装,中间的“之”是复指“何”的。这种句式也比较好理解,请看教材中的例子。

5何(奚、安、焉、恶)以……为(wéi)

这也是用于反问句中的一种常见句式,其中的“何”是疑问代词,“以”是介词,有时用“用”“为”已经虚化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整个句式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句式中的疑问代词以“何”为常见,也可以是“奚、安、焉、恶”等,中间插入的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如:

(1)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2)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3)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晋书·王湛传》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五、语气词的连用

句末语气词可以连用,有时是陈述语气词和陈术语气词连用,有时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一般是两个语气词连用,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如:

(1)君子食无其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亦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与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3)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5)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6)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7)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8)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前三例是陈述语气词和陈述语气词连用,其中(1)(2)是两个连用,(3)是三个连用。中二例是疑问语气词与感叹语气词连用,都是两个连用。后四例陈述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其中(6)(7)为两个连用,例(8)(9)为三个连用。从陈述疑问和感叹三类词气词的次序看,如果不同类别的语气词连用的话,那么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词气词往往在陈述语气词的后面,而感叹语气词往往在疑问语气词的后面。

陈述词气词+疑问语气词(矣乎)

感叹语气词(也哉)

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乎哉)

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也乎哉,也矣哉)

语气词连用,不用的语气词各自表达各自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如例(4)为感叹句,例(5)(6)(8)为反问句,例(7)为疑问句,例(9)为感叹句。

学完,记得签到哦!

回复“签到”,参与

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