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脏瓣膜病患者特点是退行性病变、瓣叶僵化,多不伴交接融合。然而,中国心脏瓣膜病患者具有风湿性病因、瓣叶增厚、多伴交接融合、二叶式主动脉瓣、钙化重的特殊性,故建设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团队要求更高。 在2018中国心脏大会(CHC)暨2018国际冠心病大会(ICC)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CVC)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针对中国TAVR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进行了详细讲授。 吴永健教授作报告。 2012TAVR专家共识及多学科专家共识中,首次提出多学科“TAVR团队”的概念,并作了详细阐述。强调应将团队专业理论、临床经验、技术技巧相结合,个性化处理患者,规范管理制度和临床数据登记。 2012ESC/EACTS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中,强调“TAVR团队”在临床决策与操作治疗方面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指南推荐,TAVR仅应由多学科“心脏团队”实施(Ⅰ类推荐,C级证据水平)。同时,绝对禁忌为:当地无“心脏团队”、无实施心外科手术能力;适合行TAVR作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的替代治疗,但未获“心脏团队”确认。 2017ESC/EACTS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中,再次强调“TAVR团队”在决策与操作方面的重要性。指出,应突出资质,选择手术量多、有针对性培训、继续教育和临床研究经验丰富的团队,同时也应重视基础和新器械的培训。 2014和2017AHA/AC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中,同样强调“TAVR团队”在临床决策与操作治疗方面的必要性及重要性。2014指南中推荐,应由心脏瓣膜团队评估是否对重度瓣膜病患者进行干预(Ⅰ类推荐,C级证据水平);2014和2017指南推荐,外科高危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需通过多学科心脏瓣膜团队进行评估(Ⅰ类推荐,C级证据水平)。 《2018美国胸外科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血管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胸外科医师学会TAVR:术者及机构要求与规范专家共识》中,强调了TAVR质量,并突出介绍了TAVR团队,其中多学科团队应包括:①心内科介入医生:具备置入永久起搏器能力,具备行透析机肾脏药物治疗能力,不适合手术患者药物姑息治疗能力;②心外科医生:必要时血管外科支持;③超声、放射影像学在内的影像学专家。 (1)副教授以上、参与手术量逾200例。 (2)经过TAVR综合规范化培训,对TAVR有较为深入认识。 ·熟练掌握瓣膜疾病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适宜影像学等评估方法、最佳药物治疗(并发症治疗)、围术期处理及术后随访。 ·具备熟练解读超声评估结果(包括TTE、2维/3维TEE)和CT评估结果(包括心电门控、血管入路CT)的能力。 ·熟练掌握包括血管入路建立与闭合、球囊扩张、导丝操纵、器械回退技巧、胸主腹主动脉修复、冠脉技巧、左心辅助装置、瓣周漏封堵、心律失常鉴别、永久起搏器适应证判断及置入等介入相关技术。 ·心外科医生在了解上述技能同时,应掌握外科血管入路建立及术后修复技巧,具备配合心内科介入医生完成介入相关操作能力。 3.中国TAVR团队:机构资质 (1)配备至少2名可熟练行瓣膜外科手术的心外科医生。 (2)配备相关诊断及影像学设备。 ·杂交手术室预留充足空间。 ·非侵入性影像学评估设备:标准化超声评估资质,具备瓣环评估、术中检测、术后瓣膜评估能力,配备三维超声。 ·外周血管评估能力。 ·CT实验室。 ·多学科影像学评估结合应用能力。 (3)手术相关器械设备。 (4)术后苏醒、护理及康复设备。 ·术后即刻管理:麻醉复苏、术后检测、疼痛管理等。 ·术后长期管理:复诊、抗栓治疗、并发症管理等。 ·康复:早期活动、康复运动、康复管理等。 4.中国TAVR团队:工作机制 (1)术前讨论: ·多学科TAVR团队行术前综合评估。 ·策略制定:TAVR/SAVR/过度治疗(BAV)/姑息治疗(药物治疗)。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ADM)。 (2)术后总结: ·时效性总结此次操作经验及可优化操作。 ·根据操作体会,积累矫正术前评估不足。 5.TAVR规范化机制:术前评估及管理 6.中国TAVR团队:构建流程 (1)TAVR首席专家指导下,结合多学科协调工作。 (2)协调团队(杂交手术室协作配合)。 (3)明确已形成机制及各自职责。 (4)术前讨论:术前综合评估、手术策略、预备方案及应急处理。 (5)术后总结:术中及围术期并发症、术中操作难点等。 最后,吴永健教授总结道,构建多学科中国TAVR团队,首先应规范TAVR团队资质,其次明确分工要求,熟练流程机制,最后也要注重联合协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