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心学”论证了什么? 为何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重要的影响

 回味悠长555 2018-08-06

简单说来,王阳明在中国儒学体系里,是作为程朱理学的批判面而存在的。其“心学”关注的焦点,是“知”与“行”——也就是“认知”和“实践”的关系。按朱熹的观点,儒家士子的行为,须以孔孟圣贤的认知为理论指导。王阳明则认为,在未亲身“实践”之前,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完美“知”,作为“行”的指导。王阳明认为,“知”要靠自己的“行”去获得。否则,即便那“知”是孔子所留下的,对自己也未必对;相反,如果是自己在“行”中体会出来的,即便那“知”再怎么显得稀松平庸,也不能说它是错的。

此外,在“知”和“行”谁先谁后这个问题上,朱熹认为“知”在先,“行”在后,必须先学习贯通孔孟先贤的教导,才能保证行动的正确性。但在王阳明看来,人必然先有想吃东西的心,才会去吃东西,所以,想吃东西的心,就是“行”的开始,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动用“学、问、思、辨”的能力,去一一克服,换句话说,王阳明反对“学问思辨”好了后再去行动,而是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行动中,才会产生真正有效的“学问思辨”,进而获得真正的“知”。

王阳明告诉我们,即便是追求财富或功名,也要在良知的基础上去做,去践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了财富,取得了名望,那也是个人所造就的社会繁荣的假象而已,是不可取的。人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任何好的事物都是可以的。

古人尤其是孔子很早就认识到,现实中的人们大都好色不好善,对待不好和罪恶的事物也不能做到嫉恶如仇,如果真正做到,那可以称作圣人了。现实中,很多人觉得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甚至有的以为圣人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异类。而王阳明说,只要我们每个人肯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做圣人,这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就看你是否愿意。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心学”有着明显的改革气质,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曾深受其影响,王阳明“心学”既然提供了这样的思想资源,也就意味着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必然是“改革”的、“革新”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整个东亚近代史的变革中,“心学”就始终起着相当重要的思想催化作用。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