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韩××,女,24岁,护士。 1991年4月11日诊。 4个月前生育一胎,产后一直低热。几个月来,体温曲线在37.8℃~ 38. 5℃之间,食欲极差,体重日渐减轻。迭经中西药治疗未效。 刻诊见体温38. 3℃,面黄肌瘦,精神萎靡,皮肤干燥,毛发脱落。舌红苔薄白而干,脉细弱。 辨证为中气不足,脾虚内热。治拟补中健脾,生津除热。 取脾俞(艾炷灸 7壮)、章门(针)、足三里(艾炷灸 7壮)、三阴交(针)、中脘(灸 7壮)、四缝(刺出粘液)。 隔日复诊,测体温为37. 5℃。自谓身热骤减,食欲已增,每顿能吃50g稀饭,效不更方,循前法治疗6次(隔日1次),竟获痊愈。 半年后随访,康复如初。 按:取脾俞、章门 (脾募)、三阴交以健脾,取中脘、足三里以补中,并重用灸法,以奏温中除热之效。四缝穴刺出粘液,为治疗脾虚发热之特效穴。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原作者 李明智 ) 案例二 患者阎某,男,25岁,2010年7月29日初诊。 主诉:自上初中时就经常低热,至今10多年,近五年时常烂嘴,头痛,多梦,汗多,腰酸,食欲不振。每晚八点多钟,必出现低热。服西药、输液方能退热,过不了三天又恢复原状。 经省市县多家医院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心功能、肝胆脾,均未发现异常,该患者身体消瘦,身高1.8米,体重仅90斤,脉弦细弱,舌质淡白嫩、苔厚腻。 中医辨证:中气不足,夹有湿热。 治疗方案: 1、直接灸,取穴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肾俞。每日1次,每穴7~9壮。 2、中药,补中益气丸汤加味。 治疗十几天后,饮食增加,无低热,无其他不适,嘱其在家自灸。至11月,随访3个月,均无低热,体重增加到130斤。 按:该患者自幼身体欠佳,中气不足,虚阳外越,免疫功能差。采取直接灸大椎、关元,调整阴阳日。中脘、足三里,补中益气,升清降浊。肾俞,滋阴潜阳,补充元真之气。直接施灸2次已有效果,患者信心十足,乐意接受灸疗,医患配合,故有速效之功。 (来源《谢锡亮灸法医案》) 小结 长期低热,多见于内伤发热 ,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 ;也可见于病人仅 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 ,虚实相间 ,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 。 长期低热患者一般均有情志抑郁,或饮食劳倦 ,跌仆损伤 ,积聚包块 ,出血 ,或脏腑阴阳气血亏损病史 。 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 ,发热时 作时止,或发无定时 ,发热不恶寒 ,或感手足心热 ,常伴头晕 、神疲 、 自汗或盗汗 、脉细弱无力等症。 低热病机多为虚证 ,治疗当以补虚为要,但本病有阴虚 、阳虚 、气虚 、气郁 、血瘀等类型,临床上需根据不同情况而以解郁 、活血 、益气 、养血 、滋阴等来治疗本病,所以取穴和手法大有不同。 建议长期低热患者,就医辩证诊治,对症治疗才能事半功倍。 声明:本文图片和案例来源网络,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