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病因、病机 第1条所论的,就是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一类条文) 《金匮要略》“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首先来说, “太过”- 就是盛于正常,为太过,主邪气盛。 “不及”- 是不足于正常,脉象弱于正常,主正气虚。 关于脉法的问题,我曾经在前面给大家讲过了“阴阳辩脉法”。 “阳微阴弦”- 这是这个条文的经典句子,病因、病机通过阳微阴弦来分析。 “阳微”- 阳位上,寸脉,浮取,见的是个微脉。 在阳位上,就是浮取为阳,寸口为阳,取到的是什么脉呢? “阴弦”- 阴位上,尺脉,沉取,见的是弦脉。弦脉,上次我已经交待了,弦脉属于阴脉。 尺脉、沉取,在里之意,是指包括中、下焦,在里之意。 因此,“阳微阴弦”的含义,就是说,上焦阳虚,阴寒内盛,这也就是病因。 * “阳微阴弦”首先从病因上概括为8个字,叫作上焦阳虚,阴寒内盛。 下面我们再来看, 接着看下面一句, 我们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有上焦阳虚的问题,还有阴寒内盛,两者比较起来,主要责任是谁?是以上焦阳虚为主,这是主导的方面。 这也符合我说的张仲景的发病学思想,一定是正气为主导,阳虚正气亦虚,所以,他说“则其极虚”,我说不是虚之极,而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胸阳的不足是主要责任。 “今阳虚知在上焦”- 这等于上下文重复说明,上焦阳虚是主要的问题。 然后说: 这段话等于,张仲景自己作了解释,翻过来掉过去,强调“阳微阴弦。“以其阴弦故也”又从另一个角度强调阴寒内盛的问题。 因为胸为“气海”,作为胸膺部,它是一个清旷之区,不容任何的邪气存留,咱们说虚处留邪。因此,上焦阳虚给阴寒之邪创造了一个乘虚而上的机会,故叫作“阴乘阳位”。 * 病因、病机就是,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怎么满闷,怎么窒塞? 第1条,胸痹、心痛的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的含义,我是不是讲清楚了。这是个二类条文,大家一定要熟悉,不管是“阳微阴弦”用词解来解释,还是回答问题。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医宗金鉴》注解,请大家看, 我觉得《医宗金鉴》这个选注,就等于给我们作了一个归纳整理,说道很好,所以,十六字,请大家记住 接着第1条,第2条继续来说胸痹的病因、病机,是什么样的一个病情。 《金匮要略》“2.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二类条文) 为什么说这是接着第1条,来阐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呢? “平人” - 不管男女老少,临床上,如果他已经出现了胸痹的病变情况,但是他自己还没有发觉,称其为平人,并非指真的正常健康。 “无寒热”- 也没有因为感冒出现恶寒、发热。 “短气不足以息者”- 在没有其它的显著的发病因素,突然就出现了短气,不足以息。 以“平人无寒热”认为没有什么外感的因素,或者是其它的、典型的诱发因素,当时他是这么认为,现在咱们看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是很明显的,但在当时,他认为首先排除外感因素。 “短气” - 这是一种症状,就是指呼吸急迫,短促不能相续。 “不足以息”- 这是和正常呼吸不一样了,就显得紧促,或者是困难,或者是长出一口气好受,是“胸中气塞”的表现。 因此,“短气不足以息”是胸痹病的一个伴发症,或者说比较早期轻浅的症状,刚才说胸痹的轻证是胸满,可能出现“胸中气塞”,或者是窒塞满闷,那就是比较典型的症状了。 “实也”- 出现了“短气不足以息”,呼吸困难的表现,而没有什么寒热伴发,也没有其它明显诱因,他说“实也”。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了几个有关呼吸困难,甚至于不得卧的证候了? 所以,如果发展到较重证的时候,就会从“短气不足以息”,从“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的主症,发展到“不得卧”,那就是本虚标实,而且以标实为主的较重证,就得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我们还要讲的,是葶苈大枣泻肺汤可以治疗支饮,当然仍需具备那四个条件,或指征才可以用。 有的注家对这一条,他认为是痰湿中阻,影响到气机升降,他会出现呼吸的短促,我认为那是纯实证,而没有一定虚证。因为如果是宿食在中脘,泛泛欲吐,咱因势利导用吐法,如果说不行,咱就得消导。 第五版《金匮讲义》之前,这一条原文的解释,认为和胸痹、心痛没有关系,也有的认为是肠胃宿食,痰浊中阻。 现在我们认为,张仲景很高明,首先从篇名上讲了,短气是胸痹病的一个伴发症,兼症,当这种兼症出现,其它的主症不典型的时候,突然出现短气不足以息,是标实,而且是一种早期诊断,应当注意从胸痹的角度进行防治的问题,很有先见,这仍然是治未病的思想的体现。 我觉得尤其是现在,一个是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病死率比较严重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随着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多,这个病已经呈上升趋势,中医、西医,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治疗,是咱们国家的一个优势,所以,咱们中医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从理论到实践上,好好地研究它。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和方药的疗效。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