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3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8-07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病因、病机

   第1条所论的,就是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一类条文

《金匮要略》“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首先来说,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这是用脉象来推论病机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太过,
还是不及,都是非正常的脉,作为正常的脉,一定得有胃气,得有神,有根。

“太过”- 就是盛于正常,为太过,主邪气盛。

“不及”- 是不足于正常,脉象弱于正常,主正气虚。

   关于脉法的问题,我曾经在前面给大家讲过了“阴阳辩脉法”。
一、是从脉位上说,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就是以关位为界,分关前、关后。
二、就是从脉的取法上,浮取为阳,沉取为阴。
三、就是从辩脉法上(脉象上),浮脉、数脉、滑脉,为阳脉。沉脉、迟脉、紧脉、弦脉为阴脉。

“阳微阴弦”- 这是这个条文的经典句子,病因、病机通过阳微阴弦来分析。

“阳微”- 阳位上,寸脉,浮取,见的是个微脉。
   你说这个微脉是不足于正常啊,还是超过于正常啊?
   是不及。微脉,作为不足于正常的脉,为正气虚,正气不足。寸脉提示的病位是上焦,所以是上焦的阳虚。
   因为,是在阳位上微,所以叫做“阳得阴脉”,为上焦阳虚。

   在阳位上,就是浮取为阳,寸口为阳,取到的是什么脉呢?
   阴脉(即微脉),叫作“阳得阴脉”,这为阳气的不足,在脉位上(寸口)提示是上焦的阳气不足,即上焦阳虚。
(附:阳微 - 寸口属阳,主心胸,说明上焦阳虚,心胸阳气不足。笔记者摘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课件》)

“阴弦”- 阴位上,尺脉,沉取,见的是弦脉。弦脉,上次我已经交待了,弦脉属于阴脉。

   尺脉、沉取,在里之意,是指包括中、下焦,在里之意。
   尺脉沉取(见弦脉),为阴得阴脉,阴得阴脉在脉位上说,为阴之太过,阴之太过说明邪气超过正常,太过了,所以是邪气盛。
   什么邪气呢?
   阴寒之邪,是表示在里,中、下焦都在里,阴邪偏胜,包括那些呢?痰饮之邪,寒邪、水邪。所以,也可以概括为阴寒内盛,也别说这中焦、下焦,反正是在里的阴寒之邪偏盛,盛于正常太过了。
(附:阴弦 - 尺脉为阴,主下焦,下焦阴邪盛,水饮痰浊停留。笔记者摘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课件》)

   因此,“阳微阴弦”的含义,就是说,上焦阳虚,阴寒内盛,这也就是病因。

* “阳微阴弦”首先从病因上概括为8个字,叫作上焦阳虚,阴寒内盛。

   下面我们再来看,
“即胸痹而痛”- 这也是说明,这是一个急性发作的情况。
   “即”立即,就会出现胸痹、心痛的情况,我刚才说了阴寒之邪,不管是饮邪、寒邪、水邪,都是阴邪。这些阴邪,它就具备阴邪的特征,特别是寒邪主收引、主凝滞、主疼痛。

   接着看下面一句,
“所以然者,责其极虚”- 正因为是这种情况,所以就“责其极虚也”。责
,你负什么责任,就是“责任”的意思,这里就是归属于,追究谁的责任,怪罪谁的问题,现在说“责其极虚”,不是虚之极。主要责任在谁了呢?上焦阳虚。

   我们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有上焦阳虚的问题,还有阴寒内盛,两者比较起来,主要责任是谁?是以上焦阳虚为主,这是主导的方面。

   这也符合我说的张仲景的发病学思想,一定是正气为主导,阳虚正气亦虚,所以,他说“则其极虚”,我说不是虚之极,而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胸阳的不足是主要责任。

“今阳虚知在上焦”- 这等于上下文重复说明,上焦阳虚是主要的问题。

   然后说:
“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只有上焦阳虚、不足、胸阳不振,还
不足以发生胸痹、心痛。还得有阴寒内盛,“以其阴弦故也”也就是强调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以上焦阳虚是最主要的。

   这段话等于,张仲景自己作了解释,翻过来掉过去,强调“阳微阴弦。“以其阴弦故也”又从另一个角度强调阴寒内盛的问题。

   因为胸为“气海”,作为胸膺部,它是一个清旷之区,不容任何的邪气存留,咱们说虚处留邪。因此,上焦阳虚给阴寒之邪创造了一个乘虚而上的机会,故叫作“阴乘阳位”。
   阴寒之邪乘其上焦阳虚,结果乘袭阳位,跑到胸膺部了,乘虚侵犯到胸膺部,因此,痹阻胸阳,痹阻者不通也,不通则痛,因此就发生了胸痹、心痛。

* 病因、病机就是,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所以就发生了胸膺部以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怎么满闷,怎么窒塞?
   先是一种胸满,胸闷,或者是一种痞塞的感觉,重的话疼痛剧烈,或者是心痛彻背。
   发作的时候,严重的也可以由一种频死的感觉,禁箍感、压榨感,这都是胸痹病的显著特征,这就是阴乘阳位,痹阻胸阳。造成痹阻的状态,不通则痛。

   第1条,胸痹、心痛的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的含义,我是不是讲清楚了。这是个二类条文,大家一定要熟悉,不管是“阳微阴弦”用词解来解释,还是回答问题。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我交给大家就是十六个字,叫作“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痹阻胸阳,就意味着不通则痛,所以是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医宗金鉴》注解,请大家看,
   为什么又胸满?
   为什么又胸痛?
   在第1条的[选注]的第二项,就是《医宗金鉴》注,它写的比较符合我讲的这个意思,“
* 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也,
* 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
* 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
* 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
* 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我觉得《医宗金鉴》这个选注,就等于给我们作了一个归纳整理,说道很好,所以,十六字,请大家记住
(“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接着第1条,第2条继续来说胸痹的病因、病机,是什么样的一个病情。

《金匮要略》“2.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二类条文)

   为什么说这是接着第1条,来阐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呢?
   为什么首先说是“平人”呢?
   前面我们讲虚劳,见过“男子平人”“脉病而形不病”。

“平人” - 不管男女老少,临床上,如果他已经出现了胸痹的病变情况,但是他自己还没有发觉,称其为平人,并非指真的正常健康。

“无寒热”- 也没有因为感冒出现恶寒、发热。

“短气不足以息者”- 在没有其它的显著的发病因素,突然就出现了短气,不足以息。

   以“平人无寒热”认为没有什么外感的因素,或者是其它的、典型的诱发因素,当时他是这么认为,现在咱们看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是很明显的,但在当时,他认为首先排除外感因素。

“短气” - 这是一种症状,就是指呼吸急迫,短促不能相续。

“不足以息”- 这是和正常呼吸不一样了,就显得紧促,或者是困难,或者是长出一口气好受,是“胸中气塞”的表现。

   因此,“短气不足以息”是胸痹病的一个伴发症,或者说比较早期轻浅的症状,刚才说胸痹的轻证是胸满,可能出现“胸中气塞”,或者是窒塞满闷,那就是比较典型的症状了。

“实也”- 出现了“短气不足以息”,呼吸困难的表现,而没有什么寒热伴发,也没有其它明显诱因,他说“实也”。
   请大家考虑,我在第1条分析了,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这个病机特点。
​   从胸痹病本身来说,是一个本虚标实证,而这里强调的是以标实为主,以标实为重点,以标实为特征。
   这个标实的表现是短气不足以息,是最轻最早出现的一种症状,胸痹的一种突发情况,不是说非得痛的甚至于呈心梗的状态才是胸痹,不是。
   而是,不是因为感冒,不是因为咳嗽,突然地,呼吸上发生了困难了,这个所谓“实也”不是纯实证,是标实,是胸痹病本身的一种突发情况。

   现在看,好多的中青年,他本来好好的,很健康的样子,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没有病,突然觉得怎么上不来气了,腿怎么发酸、发软了,一作心电图,提示他心肌缺血了,标“实也”。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了几个有关呼吸困难,甚至于不得卧的证候了?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昨天刚讲过了。那是肺痈,表证已解以后,肺热壅盛的结果,邪实气闭,形证俱实的情况下,才能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 还讲了一个,皂荚丸证,痰浊壅盛,它一定得是咳嗽上气,是一种因痰浊造成的咳嗽上气,时时吐浊,坐不得眠。
* 我们一会儿第4条要讲,栝蒌薤白半夏汤证,“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所以,如果发展到较重证的时候,就会从“短气不足以息”,从“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的主症,发展到“不得卧”,那就是本虚标实,而且以标实为主的较重证,就得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我们还要讲的,是葶苈大枣泻肺汤可以治疗支饮,当然仍需具备那四个条件,或指征才可以用。

   有的注家对这一条,他认为是痰湿中阻,影响到气机升降,他会出现呼吸的短促,我认为那是纯实证,而没有一定虚证。因为如果是宿食在中脘,泛泛欲吐,咱因势利导用吐法,如果说不行,咱就得消导。

   第五版《金匮讲义》之前,这一条原文的解释,认为和胸痹、心痛没有关系,也有的认为是肠胃宿食,痰浊中阻。

   现在我们认为,张仲景很高明,首先从篇名上讲了,短气是胸痹病的一个伴发症,兼症,当这种兼症出现,其它的主症不典型的时候,突然出现短气不足以息,是标实,而且是一种早期诊断,应当注意从胸痹的角度进行防治的问题,很有先见,这仍然是治未病的思想的体现。

   我觉得尤其是现在,一个是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病死率比较严重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随着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多,这个病已经呈上升趋势,中医、西医,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治疗,是咱们国家的一个优势,所以,咱们中医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从理论到实践上,好好地研究它。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和方药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