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氏名人 | 大慈善家黄守恭

 广东黄汉光 2018-08-07

 

故事简介

 

        紫云黄氏开基始祖黄守恭,字国财,号一翁,生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卒于唐太極元年(712年),享年84岁。年少时聪敏好学;年青时擅长诗词、书法和棋弈,博通经史,被人尊称“郡儒”;成家后,最初经营生意,后开荒种桑,成为泉州西郊方圆七华里桑树园的庄园主。他雇用百余人采桑养蚕,招收三百八十余人纺织丝绸。唐高宗年间,他家每年大约产丝帛百万匹,产品远销东南亚、欧非各国,成了当地首富。他济贫扶危倾资公益,是唐朝著名慈善家。唐垂拱二年(686年),他因感念桑树盛开白莲,献地舍宅兴建开元寺,遣子四方开创家业,留下紫云黄氏家训《示儿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旦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

 

1、“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闽南佛教圣地— —泉州开元寺,吸引着无数的僧徒、信众和游客前来礼顶膜拜、旅游观光。然而,让人向往的还有关于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献宅捐地建寺的千年美丽传说。

 

2、据考,黄姓始祖为东夷伯益。伯益嬴姓,少昊之裔,夏禹时期,是东夷部落首领。他辅佐夏禹治理水患、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立下大功,得到帝舜赏识,与帝家联姻。夏禹在临终时,将天下授于伯益。

 

3、夏禹死后,夏禹的儿子夏启发动兵变,处死了伯益。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伯益的子孙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建立黄国,以国为姓,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

 

4、公元前十六世纪,黄国与商族同属东夷集团,皆受夏王朝统治。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参加商族反夏灭夏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商之盟国。

5、战国晚期,以黄歇为代表的黄氏族姓在沉沦了数世纪之后首次崛起,成为黄姓中兴的代表。黄歇仕楚期间,官任左徒,后至楚相,封春申君。

 

6、春申君黄歇和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时称“战国四君子”。黄歇的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湖北江夏县,族人生活于河南潢川至沪杭一带。

 

7、黄歇被王舅李园谋杀后,诸多黄氏族人受残剿,幸存者隐姓埋名,四处避祸。战国后期,江夏一直是黄氏的繁衍发展中心,也就是说黄氏发源于潢川,壮大于江夏,故黄氏以“江夏”为堂号。

 

8、黄姓入闽祖有四大支派:一是莆田黄氏,晋永嘉之乱时,由光州固始入居侯官,唐肃宗李亨时,桂州刺史黄岸由侯官迁莆田涵头乡,传至十六世孙黄松,迁入泉州。

 

9、二是福州黄氏,始祖黄墩与父、弟随王审知入闽,初居清流,后迁至闽清梅溪场盖平里凤栖山。

 

10、三是闽西粤东黄姓,始祖黄峭,宋代进士,奎章阁大学士、工部尚书,三位夫人各生七子,传一百四十余口,遂令子孙分迁外乡,繁衍于闽西、粤东各地。

 

11、四是泉州紫云派黄姓,始祖黄道隆,汉末黄巾之乱时为会稽市令官,弃官入闽,后定居于泉州西郊。

 

12、江夏紫云派始祖黄守恭生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字国财,号一翁,其父黄崖是远祖黄元方的第十二世孙,河南固始县人,在隋朝末年就从光州固始南迁,随晋元帝南渡,辗转入闽晋,守晋安,封闽国公。

 

13、黄崖居住于福州侯官黄巷(今东街口南侧黄巷),以传授儒道学说教化闽南民众,再移民到福建南安,寻找安居地,最后选中了丰州东南郊(今泉州市鲤城区)后,就此定居。

 

14、黄崖竭力经营耕读之家,他一面开荒耕植,一面督导培育孩子,尤其重视儒家思想教育。他精心抚养儿子(长子黄守宽,次子黄守恭,三子黄守美,四子黄守谦),督导读书习字,精读历史书籍和道家、儒家经典诗文。

 

15、黄守恭没有辜负长辈和师傅的教诲和期望,在书香门第的家风熏陶下,聪敏勤奋,饱读诗书,博通经史,在郡中享有声誉,被当时的人们尊称为“郡儒”,是一个学识渊博又品行高尚的文人。

 

16、黄守恭原先随父经商。当时泉州城水陆交通便捷,海商的足迹遍布东亚、东南亚、印度洋,乃至于东非、西亚海岸,一船船闽南特产扬帆出港,泉州生产的棉锦、丝绸、瓷器成了重要的外销商品。

 

17、朝廷尝到了收益的甜头,对南方更加倚重,适时减赋励农,提倡“还庐树桑”、“女修蚕织”、“务劝农桑”等发展农工商的优惠政策。

 

18、黄守恭及时调整商务策略,以经营丝绸为主业。为了保证货源供应,他调拨大笔资金,雇用农民在住宅的四周开垦荒地,大量种植桑树,渐渐开创了泉州西郊方圆五百八十余亩的桑树园,成为闻名遐迩的庄园主。

 

19、春天,桑树枝条上长满了嫩绿细润的叶子,以供养蚕所需;仲春,桑枝下长出了油绿的桑果;过了立夏,桑果也由鲜红变为紫红,一串串沉甸甸的桑果挂满了枝头,像节日的彩灯挂满庭院。

 

20、初秋,桑树的叶子变成枯黄,随风飘落,犹如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入冬,落光叶子的桑树成林,齐刷刷地排列着,像一位位威风凛凛的武士,提刀扛枪,迎接严冬的挑战。 

 

21、冬去春来,无论哪一个季节,黄氏桑园都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加上黄守恭自身擅长诗词、书法和棋弈,因此,吸引众多文人墨客云聚府中吟诗作赋,交友娱乐。

 

22、尔后,黄守恭雇用百余人从事桑蚕生产,招收三百八十余名工人从事丝绸纺织。唐高宗年间,他家每年大约生产丝帛百万匹。他在泉州率先发展养桑业、纺织丝绸业,销往海外各地,开创泉州海上丝稠之路的先河。数年后,他便成了当地的首富。

 

23、黄守恭有两位贤内助,正室司秦西人李清芬,擅长诗文、书法,精于丝绣,生了四个儿子,偏室司马清媚,貌美,精通经史,擅于书法和绘画,生了第五个儿子。

 

24、黄守恭为五子取名经、纪、纲、纶、纬,取号刚、毅、本、动、勤,取字介、道、质、彬、实,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立世为人、诚信谦恭的品格。

 

25、 每个儿子的名字都跟“纺织”相关,表明黄守恭不但自己要大规模种桑养蚕,而且重视、熟悉甚至持之以恒经营丝绢制造的生意,也表达了他希望子孙后代将祖业发扬光大的美好夙愿。

 

26、黄守恭丁财双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济贫扶危。发生大旱灾年头,募米赈粥,救济饥民;倡设育婴堂,养活数以万计的婴孩;开设药局、修缮学堂,服务民众。

 

27、黄守恭建造笋江桥梁(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新门外“石笋”附近的通济桥,俗称“浮桥”)、渡口,铺设街道公路……凡是有益于地方大众的善事,他都倾力捐助。

 

28、因而,黄守恭被人们尊称为“长者”。这时,黄氏在泉州当地已经成为“富甲一方”的望族。据说,玄宗皇帝还特赐“义善”牌匾,以示褒奖他的善举。

 

29、一个夏日中午,天气炎热,黄守恭在自家庭院里纳凉,稍作小憩时,迷迷糊糊梦见有位自称云游四方的和尚,名叫匡护,来到庭院前叩门化缘。

 

30、黄守恭马上起身相迎,沏茶招待,饮茶闲聊中,匡护和尚提出了一个请求:“大施主,恳请您赠送一块地,让我盖间寺庙,讲经说法。”

 

31、黄守恭探问了一句:“高僧需要多大一块地?”“不大不大,我只要一件袈裟影子大小的地就可以了!”匡护和尚微笑回答。

 

32、黄守恭望望方圆七华里的桑树园,心想:一件袈裟影子大的地,九牛一毛,小事一桩,就爽快地说:“好!您丈量吧,看看您要哪一块,给您就是了。

 

33、“阿弥陀佛!谢施主。”匡护和尚起身,合掌稽首,走出庭院,站在门口,脱下袈裟,神秘地说:“我丈量地块了,施主可不要后悔了!” “量吧!”黄守恭轻快回答。

 

34、就在这时,只见匡护和尚把袈裟往空中一抛,口中念念有词,双手向两侧徐徐伸展,天空中的那件袈裟像一块金光闪闪的纱巾越变越薄,越来越大,阳光照射下,它在地上的投影也越变越大,好像不会停止似的,大— —大— —大— —大……

 

35、袈裟的影子直到几乎笼罩了整个桑树园才停止变大。黄守恭见状,大惊失色,疾呼一声:“天哪,我的桑树园全给了您,我怎么办呀?”

 

36、匡护和尚指着袈裟的一个袖管,笑着说:“施主,请看,袖管下的日照处,就是留给您的,施主可作为万年祠宇。”只见阳光透过一个袖管口照射在地上,巴掌大的那块地依然明亮亮的(那是黄守恭的故居)。

 

37、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黄守恭一时难以抉择。匡护和尚也不好勉强,收了袈裟,穿在身上,道谢告辞。黄守恭还想说点什么,匡护和尚竟无影无踪了。

 

38、惊异之下,黄守恭身子一震— —醒了,哦,满身大汗淋漓,心呯呯呯地跳着,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举手拍拍脑勺,还好,还好,是个梦!

 

39、过些时日,这事也渐渐淡忘了。夏末,桑果大丰收了,上门品尝者络绎不绝。一日,来了个和尚,自称与黄守恭是旧相识,在护院人员的带领下,走到黄守恭面前。

 

40、黄守恭定眼一看,似曾相识,细想一番,万分惊讶,此人正是前不久梦中所见的匡护和尚,原来他俗姓王,来西洞州一带传播佛教,人们尊称他匡护大师。

 

41、不出所料,匡护大师三句客套话之后,居然提起捐地建寺之事。黄守恭心中不舍,便随口而出:“除非桑树开出白莲花!”匡护大师说:“能否给我一杯水?”黄守恭随手送上。匡护和尚接过水,喝了一大口含在嘴中,然后转身面向桑园,用力向桑树喷洒,而后微笑告辞。

 

42、第二天,天微亮时,在薄雾笼罩之下,管家急冲冲地跑来禀报:“老爷啊,在桑树园里劳作的许多雇工跑来说,我们家桑园里的桑树竟然盛开白莲花。”

 

43、黄守恭走进园里定眼一看,那些桑树上果然盛开着硕大的白莲花,雪一样的纯洁高雅。他惊诧不已,心想,佛法无边,天意如此,这该是我的福报吧!

 

44、 黄守恭即刻派出许多家丁四处去寻找匡护和尚,请到家中商议 。他向匡护和尚道出心中的疑虑:“我把田园宅地全数捐出给您兴建寺院,我的这一大家子怎么办?还望师傅指点迷津。”

 

45、“阿弥陀佛!施主功德无量啊!至于您的子孙问题,我只想问一句:您想要一代聚富,还是万代香烟(子孙世代瓜瓞延绵)?”

 

46、黄守恭心想:一个大富大贵的家族聚居在一起,难保子孙后代个个贤德,到时候,万一有个差池,要么遭盗匪抢劫,要么被官府剿灭。不如子孙分散各地发展,更是一个良策。于是,他慎重回答:“我要万代香烟。”“好,择地而居,吉日启程。”匡护大师一锤定音。

 

47、唐垂拱二年(686年),在匡护大师的主持下,黄守恭逐渐拆了自家住宅,献出方圆七华里的桑树园及三百六十庄的农田,兴建了寺院。

 

48、传说在建造寺院的那段日子里,天空时常飘荡着一大块紫色云朵,遮蔽着工地, 所有施工人员,犹如在一把紫色的巨伞下劳作,整个夏天荫凉而舒服,不至于炎热中暑,提高了工程效率。

 

49、为感念上天紫色祥云佑护,便将大殿命名为“紫云大殿”。整个寺院建成后,最初命名白莲应瑞道场,不久又起名莲花寺,后更名兴教寺,又改为龙兴寺。

 

50、寺院宽阔的广场上种植了许多名贵花木。令人费解的是,花间树下居然从不生长杂草,古松上反而长出了十分珍奇的灵芝。

 

51、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明皇李隆基诏令全国诸州(道)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 。龙兴寺又改称开元寺。自垂拱至开元,五易寺号后,一直延续下来。

 

52、为了感恩大施主黄守恭的功德,匡护大师在开元寺的东侧(原黄守恭的故居地)建筑了一座“檀樾(即“施主”之意)祠”, 它坐北朝南、硬山顶、三开间及东护厝一列,作为“紫云黄氏祖庙”。

 

53、“紫云黄氏祖庙” 呈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红砖画彩,飞檐雕栋,前后三进,两个天井,虽然面积不大,但建筑工艺堪称精致。

 

54、“檀樾祠”建成后,寺僧们朝夕司香礼拜时,常见成群的白鹤立在树木枝丫间或墙头屋脊上静静倾听传经授道,常见西畔冰冷的石炉里淡淡紫色的水气如轻烟袅袅升起。

 

55、在兴建开元寺的同时,黄守恭也着手准备儿子择地安居事宜。黄家大大小小聚集一堂,愿与不愿均已无济于事了。黄守恭与原配妻子李清芬所生的经、纪、纲、纶站在厅堂前。

 

56、匡护大师取出一匾,写上 “紫云”二字,悬于堂中,顿时金光灿烂,光照第宅。他说:“施主献宅为寺,尚有左廊作为你们的万年祠宇,他日子孙繁衍,可超百万,科甲联芳,世代簪缨,胜过于一朝天子。”从此,黄守恭派系即以“紫云”为堂号。

 

57、随后匡护大师用泥土捏造了四只驴子,再三叮嘱:“泥驴将驮着你们奔向自己的领地去。但千万切记:泥驴不牵缰绳,你们只能任它随意奔走驰前,不管走到哪里,一直等到泥驴嘶叫三声,那时脚下之地就是你们各自的开基发祥宝地。”

 

58、黄守恭随口占诗一首《示儿诗》赠送儿子:“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旦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

 

59、黄守恭以诗寄语子孙不要依赖祖宗家业,而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开创美好生活,并戒勉子孙富贵勿忘故乡和祖辈。

 

60、匡护大师当场拿出一个铜钹,施法平均分成五块(中间铜钹蒂一块,其它铜钹边沿为四块),同样用法力将《示儿诗》全部镌刻在分开的五块铜钹片上,分发给黄守恭的五个儿子(分迁时黄纬尚为孩童,铜钹蒂由生母司马清媚代管)。

 

61、然后,匡护大师又将四匹泥驴,分发给黄守恭的经、纪、纲、纶四个儿子,并嘱咐:“二十六年后的今日,谨记,你们应当再回泉州,与你们父亲相见。以铜钹诗为凭证。”因此,《示儿诗》也称《认祖诗》或叫《驴钹诗》,让紫云派各支系黄氏子孙世世珍藏代代相传。

 

62、经、纪、纲、纶四兄弟洒泪拜别父母亲人,临行时,满天紫云,呈现一片瑞气祥和景象。匡护大师施法将四匹泥驴子化成活灵活现的大驴,昂首奋蹄,带着他们启程。

 

63、不知什么时候,道路两旁的数根石柱上居然呈现牡丹花蕊图案,在石柱之间蜘蛛织上了一张张密密麻麻的丝网,似乎告诉登程的男儿,此去白手起家、困难重重,要谨记“团结力量大”,也预祝他们前程圆满富贵、吉祥如意……

 

64、黄守恭目送儿子奔向四方,心中十分宽慰。几日后,四个儿子分别迁居于南安吕洋、惠安黄田、安溪参内、同安金柄,简称“紫云四安”。

 

 

65、黄守恭的正室李清芬思儿情重,对丈夫说:“你这个老糊涂,不念子孙骨肉之情,把自己的家园捐建寺院,把儿子赶往他乡,人到老年,谁不盼子孙满堂围在身边,共享天伦之乐,如今,骨肉分离,于心何忍!”

 

66、李清芬赌气携幼儿黄纬及其生母司马氏三人远迁到诏安县南诏村定居,后来,黄纬支派也发展成当地的一大望族,所以紫云派系又简称“五安黄”。

 

67、不知哪位文人雅士有感于黄守恭“遣子四方”及开元寺呈现的八种祥瑞景象,留下佳句:“自唐祖代到清源,延捨开元安四迁。玉柱东生牡丛芯,石炉西畔生紫烟。白鹤听经悟元妙,蜘蛛结网味路唌。松出灵芝云盖顶,碧莲桑产至今绵”。

 

68紫云黄氏后裔常常巧用“桑莲”“驴钵”“八吉”“四安”等词语,构成宗祠的对联,以此记载颂扬先祖的感人故事和功德伟业。

 

69、黄守恭捐地献宅的时候,就将雇用的工人辞掉,家里原有的婢仆二十余人,或遣送回家,或为其建家立业,身边只留下二个伶俐小童以供呼唤。自己整天栽花种果,倒也悠然自得。

 

70、春去秋来,不知不觉过了二十六年,经、纪、纲、纶四子各携家人归来与父相聚。黄守恭满意地说:“汝等经商务农,各安其职,勿忘祖德,宜观父志,则吾愿足矣!

 

71、匡护大师见了,拍手笑道:“真是孝善之家也!”转而又伤感地跟四兄弟说:“三日后,汝父大限将至矣!”然后又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递给黄守恭的第三儿子黄纲,叮嘱百年后,若逢大难,方可打开锦囊。

 

72、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卯时,黄守恭在泉州仙逝,享年84岁。他离世前又给儿孙留下一首《会亲诗》:“五安五子各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73、四个儿子携妻带子在泉州给父亲办理丧事,葬礼场面极尽哀荣、震魂荡魄。遗憾的是正室妻子李清芬赌气到诏安之后,二十多年过去了,妻、妾、小儿黄纬和黄守恭虽然两地相思,心心牵挂,却因当时交通信息不便,离世前未能相见相聚。

 

74、传说夫妻夫妾曾同时互访,要么一方从诏安走陆路到泉州,另一方则从泉州行水程到诏安,要么一方从泉州走陆路到诏安,另一方则从诏安行水程到泉州。阴差阳错,可谓“一梦红尘路漫漫,参商半世难团圆”。

 

75、为感念黄守恭舍宅建寺遣子五安之大德,匡护大师在城西潘山白塔后(今属泉州市丰泽区北峰镇招峰塔后村东北侧),离泉州约五里处,择选一块宝地作为黄守恭的陵墓。

 

76、墓穴坐辛向乙兼戊辰(坐西向东),墓后为椭圆形的封土堆,前立一方高1.12米、宽0.84米的花岗石墓牌,正中刻着“五安始祖之墓”。历代均曾重修,现在基本上是保留着明崇祯五年(1632年)重修的形态。

 

77、199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把紫云祖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2003年重修时,加砌花岗岩风字形墓围、三层花岗岩石墓埕和一座花岗岩石牌坊,五开间,称“五安门”,现墓园范围约达1000平方米。

 

78、据说,还要在墓区前方开辟一条大通道,称“紫云路”,以便海内外紫云黄氏族人和旅游者前来拜谒瞻仰。

 

79、紫云祖墓又称刺仔墓,其墓前永远生长着一种有刺灌木,叫刺仔花,闽南人又叫婴仔花,北方人称蔷薇花。每年暮春,黄芯白花盛开,将黄守恭墓围成一个花城。相传刺仔花开一朵,紫云黄氏就多一男丁。花谢后,能结出成双成对金黄色的果实。

 

80、匡护大师德高望重,门徒众多,被后人尊为泉州开元寺开山之祖。他寂圆后,灵骨葬在黄守恭陵墓的南侧约60米处的开元寺祖师塔里。两墓毗邻,至今犹存。可见两僧俗一生友谊笃厚情深意重。

 

81、黄守恭舍家建寺,振兴佛教的精神难能可贵,他遣五子开拓五安,白手起家,自食其力,开创新生活的举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82、黄守恭这种心随世易、豁达大度的襟怀,对泉州早期的经济开发,丝绸业的兴起和宗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开元寺在东侧建造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晨钟暮鼓佛音颂歌万世相伴。

83、“岁月悠悠千古事,人海茫茫万种情。” 1331年过去了,如今广播于海内外的紫云后裔,承前启后,克绍祖绳,而人才辈出尤为明显,其中,学府俊彦、财团巨贾、科技名贤、不胜枚举。

 

84、“饮其流者怀其源”。紫云黄氏传人深恋祖地,开元寺檀越祠以及塔后村祖茔是他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不管身在何处,不管离故土有多远,他们总会千方百计回到泉州寻根究祖,顶礼晋谒。

 

85、每年清明时节,五安裔孙谒祭始祖黄守恭时,总要高声朗诵《认祖诗》,还要深情诵读《会亲诗》— —“五安五子各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

 

86、今日的檀樾祠,东壁嵌有明、清修祠石碑,天井还有二株千年的桧柏树,出屋宇而冲天;二进为前厅,奉祀黄守恭的木雕神像及二侍童,中梁悬挂明代状元申时行所书的“世受天恩”匾,柱间挂明吏部尚书苏茂相及工部侍郎何乔远的赠联。

 

87、梁上还悬挂紫云五安黄氏历代状元、榜眼、探花等三鼎甲匾额,左右两壁嵌有“认祖诗”、“昭穆 ”和历代进士名录匾。

 

88、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必进檀樾祠,瞻仰唐代著名的慈善家黄守恭,必到祠前那一座小小的桑园,观赏园中那株古桑树。

 

89、历经千余年风雨洗礼,唐代曾盛开白莲花的神秘桑树,如今树头主干大可合抱。它曾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被雷电一劈,裂成三杈,其中一枝坠落在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

 

90、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枝干老态龙钟,纵横交错,绿叶繁茂,蓊蓊郁郁,迸发出蓬勃生机。

 

91、古老桑树静默千年,坚守脚下的一片净土,见证紫云始祖— —黄守恭捐地建寺、遣子四方的感人故事,成为不朽传说……

 

编后语

 

        《大慈善家黄守恭》的编绘和出版,承蒙中共厦门市翔安区委宣传部等单位的高度重视、支持和指导,黄肇纶源流研究会、厦门江夏堂管委会、厦门古龙罐头食品有限公司资料室、黄廷元故乡宗亲会、黄晟历史研究会、晋江桐林黄氏研究会、黄文炤隐居处雪山岩管委会、黄俞叔学术研究会以及金柄村众乡亲,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使得本次村庄文化整理工作卓有成效,在此深表谢意!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替,紫云黄氏同安房历经三次散播迁徙,保留下来的原始资料匮乏,加上编辑者水平有限,疏漏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指正。



悦读天地,点击图片欣赏精彩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