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潮沉思录:自媒体与城市营销号

 猪小安 2018-08-07

话说沉思录已经连续更新两周多了,小编都快被自己感动了。最近我们的话题大多比较严肃,今天由蕾蕾跟大家讨论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顺便说一下,蕾蕾是男的,纯爷们,各位男女粉丝都不要误会了。

                

            

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中国三明治发的症常青年系列,题目叫做《五花八门的城市营销号背后,是怎样一群年轻人在卖命?》,此文很火,连我这个不常上豆瓣的都将封印已久的豆瓣号重新解封,只为收藏之后多看几遍。


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在搞自媒体的人,也是半个在搞城市营销号的人,这样的双重身份使我对于这种话题格外敏感。是的,我也是个年轻人,虽然谈不上卖命,但是我和我的同事们确实在运作这样一个城市营销号,为了运作这样一个城市营销号,我们又关注了大量其他的城市营销号,每天翻来覆去的找一些高度同质化的内容推送,定期去一些餐厅探店写一些推广文,然后给粉丝送些福利来维持人气。选择的内容非常有针对性,除了美食类的内容外,其他内容一定要与本地有关,而且一定要赞美这座城市,要能煽动起本地居民对于城市的感情,即便他们嘴上每天都在骂着上一届或是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或是城市基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爱”。不管有人再怎么厌恶,城市营销号总要保持着对本地狂热自豪的姿态,这也是它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不过到了晚上下班后,我又变成了新潮沉思录的作者加运营,每天都被天书催着再写篇新文章,还要看读者来稿,同时还要跟作者们确定未来几天要发的东西,以及催稿。令人庆幸的是沉思录几乎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排版,作为一个注重内容的公众号,我们最终希望呈现给读者和粉丝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而不是一堆翻几次屏幕就能看完的朋友圈爆款。


当然了,我们也绕不开所有公众号的通病,那就是起一个充满了标题党性质的标题用来吸引读者点击,不过我贫乏的起标题能力每天都在被领导念叨,天书起标题的能力大家也是能看到的,所以最后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个充满了学术论文气质的标题,比如这篇《新中国早期的身份制度与群众运动的历史局限》,对于90%的微信用户来说,这样的文章根本不会去点开,看我真诚的眼神,除非历史爱好者,普通人会去点开看吗?根本不会,大多数人与其关注新中国早期的身份制度,还不如看看周末去哪吃喝玩乐。在这个消费主义占领一切的年代,娱乐显然比思考更吸引人。


                  

            

豆瓣那篇文章里有句话很有意思, “(城市营销号的)这些粉丝的留存率,需要靠日后的内容,而内容的关键则靠标题。最开始的时候,主编说文章60%阅读量靠标题。后来自己发现,其实80%在靠标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