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生命中的“驱迫令”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B01 心理周刊

 xxjjsdt 2018-08-07

  前几日的一个深夜,习惯晚睡的我照例在睡前刷着微信朋友圈,忽然一条惊愕的消息,让我在炎热的夏夜,打了个冷战。是一位故友离世的消息。一个阳光自信的女子,我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她的笑容。二三十岁时,我们常在一起玩耍,后来各自成家养娃忙生计,又听说她移民澳洲,渐渐见得少了,但分明几个月前,我还在一家咖啡馆见过她,我们欢快地聊天,加了微信,回去后她还发微信说:“又遇到了,特别开心!”我也特别开心的,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月。那时,她应该已经患病,但她没有和我透露半点,后来知道,她基本对所有老友,都隐瞒了消息。

  曾经其他城市一位同行,直到他去世前不久,节目里还播放着他的录音,在听众那里,还保留着一切正常的假象。

  至死都不让外界知道他生病的消息,为什么好强到不允许人生有一丝罅隙?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可以不向外界透露任何不完美的讯息。但是,为什么生病就是不完美的呢?

  也许,有些人的内心信念和认知里,会认为,微笑是美好的,哭泣是丑陋的,坚强是美好的,软弱是难堪的,健康是美好的,生病是不完美的,而不完美的人不值得爱。但人类所有的行为的深处,都是为了得到爱、父母的爱,世人的爱。

  让我们试着去探究,“不完美就不配被爱”的观念是什么时候深植进人们心底,以至于死亡都不能撼动它?

  台湾心灵作家许宜铭先生在他的《重塑心灵》一书里,提到了父母给孩子施加的“驱迫令”。

  他说,驱迫令(driver)源起于童年时期。原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调与韵律,可以很自然地让生命力流动,具有自己的处事智慧与节奏。可是在与父母长辈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父母的言语、情绪、举止、态度,使孩子内心产生一种后天、非本能的驱迫性感受:我应该如何、如果不的话会怎样怎样,在心中有一种非去做什么不可的驱力和冲动,这种驱力在生命里一直影响、支配着人们的情感、思考和行为模式,使人无法获得真正的自在与从容。这种驱迫性的感受逐渐在生命中内化,如一条隐形的鞭子,使我们的内心时时感到紧张焦虑和压迫。

  这五条对人生影响深重的“驱迫令”是:一,快一点!二,要更努力!三,要坚强!四,要完美。五,取悦别人。

  父母曾经对我们有诸多苛刻要求、至高标准,考了99分,那一分为什么要失呢?好好找原因。长大后,父母的要求便内化成对自己的要求, 要完美、要坚强!在整形医院一整再整的女子、那些至死,都不能裸露脆弱,不能颓然、不能让人耻笑的人们。

  揣想女友最初得到生病消息,她该多么惊恐又痛苦,但她让这颗炸弹在自身体内无声炸裂,然后独自捡拾拼凑碎片,耗力对外界隐藏病情,其间,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又经历了怎样的孤独?

  这份要完美、要坚强,让她错过了靠在友人肩头失声哭泣的时刻,她错过了被朋友温暖拥抱的时刻,她错过了大家齐心合力相助的机会,她错过了与大家、与世界郑重告别的深情无憾。

  如果父母当初亲吻了我们的泪水、拥抱了我们的无力、包容了我们的瑕疵,给予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生命也许不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