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候,螳螂生 二候,鵙始鸣 三候,反舌无声
小螳螂从桑螵蛸中破壳而出,感一阴之气而生。
鵙(音局),伯劳鸟,生性凶猛,鵙是形容它的叫声。伯劳属阴类,感微阴而鸣。《诗经·豳风·七月》曰:“七月鸣鵙”,周历的“七月”即夏历的“五月”。
反舌即反舌鸟,又名百舌鸟。反舌鸟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 郁蒸仲暑月
芒种起,进入仲夏五月。古诗云:“郁蒸仲暑月”。 “郁蒸”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在这种闷热的环境下,是皮肤病和一些流行疾病的高发期,因此生活作息方面有诸多需注意的地方。如:
闷热的夏天,最宜静养。但所谓静养,不是指在屋里睡觉枯坐,而是指在心行上,首先“不可以热为热”,因为闷热而心生焦躁,就更觉得热。同时在娱乐、房事等诸欲望方面要有所节制,饮食也宜清淡。 另外,适度的户外活动也是必要的,如登高望远有益于宽心抒怀,有条件的也可以去清凉之地避暑休养。 香汤沐浴·香囊·熏香
香汤沐浴不仅能洗去全身的汗垢,还能痛经开窍,祛邪养正,使人神清气爽,防治皮肤病。如传统的兰汤就是用佩兰煮汤,现在比较常见的是用艾草、菖蒲煮汤洗浴。 《养生论》中有用五枝汤洗浴,即桑枝、槐枝、桃枝、柳枝各一把,麻叶半斤煎汤作洗澡水。洗完澡后,再用粟米粉(或葛根粉)和青木香、麻黄根、炒香附、甘松、藿香、零陵香打粉而成的香粉敷身,具有“驱瘴毒,疏风气,滋血脉”的功效,预防皮肤病。 悬挂或佩带香囊亦有芳香化湿,避疫祛邪的作用。香囊不仅美观,佩带中药香囊本身就是一种“衣冠疗法”,自古用之预防流行形疾病。 熏香的效果比佩香囊更强。《大学》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说明人对真善美有种天然的追求,人喜欢闻香气而恶臭味。香是一种正气,好的香人会很喜欢闻,养正祛邪。潮湿闷热的日子,可以熏一些以艾草、菖蒲、苍术为主料的香。 为什么出汗后要换干衣服
出完汗立马吹风容易感冒,这是常识。出了会湿衣的大汗后,正确的做法是:避风,擦干身体,换上干的衣服。 即便你不吹风,出汗后待在无风的地方,但此时毛孔尚开,外邪还是很容易入侵的,还是很容易着凉。为什么?因为体表的汗会率先冷却,冷汗的温度肯定低于体温,那么人就会感寒邪的而患伤寒感冒,而湿汗(湿邪)捂身,又易生皮肤病。 还有就是出完汗就是换了干衣,我们不应待在有风的地方,因为此时毛孔还是打开着的。包括在睡觉(卫阳入里)、梳头(头皮受刺激也会使毛孔打开)时、沐浴后,都要避风。 当然不少人都会说自己出完汗后,没有顾忌这些,照样好好的。那可能是因为你身体目前够好(但依然会造成看不见的伤害),也可能邪伏于体内而一时不发。很多养生的道理在很多人看来不屑,因为它看上去不是百分之百的,但它却是防微杜渐的。 白开水、糖盐水、果汁、茶水 夏天出汗多而渴,自然可以多饮白开水,若整日待在空调房,也毫无口渴的感觉,则不宜勉强自己喝很多水。 小时候,长辈们还会教我们多喝盐白开,补充随汗流失的盐分。而从中医的角度看,食盐本身就具有泻火润燥,清心滋肾的功效。 若在盐开水里再加点糖,那补充体液就能快了。比如夏天吃坏了,拉肚子了,拉肚子是很伤阴津的,这时就可以喝点热的糖盐水补液。 还有一种生津较快的饮品就是果汁了(甘寒生津),但也因为水果是生冷之物,恐损脾阳。夏宜温饮,所以小编推荐茅根竹蔗水之类的热饮。 另外,果与秋气更为相应,所以秋天吃水果、喝果汁更为合适。
仲夏五月,心火正旺,肝肾偏弱。故于五味之中当减酸(酸能泻肝)而增苦(苦泻心火,兼能坚肾)。茶叶味偏苦,所以在不空腹的前提下,茶水,正是夏天清心提神,涤热除烦之佳饮。 吃温性水果会使脾胃寒凉吗?
我们知道夏月阳气在表,脾胃的阳气反而较虚,所以是忌讳吃冷饮瓜果之类的寒凉之物的。 无慧 瓜类基本上都性寒,这个道理好理解,那如果吃的是温性的水果呢? 平儿 即便是性温如桃、杏、樱桃,若冰凉着吃下去也是先要耗脾阳温之的。若脾阳不足,则运化不利,必伤于寒湿。然后,由于它的温热之性,然后还会造成湿热或上火的问题。 ![]() 水果皆能生津,胃又喜凉,所以吃水果会觉得很爽。但吃多了都会助痰湿。为了减肥,或为达到某些指标,现在有些人喜欢以蔬果沙拉作主食,若长期如此,有害无益。《内经》明言:“五果为助。”水果只是辅助。 如果水果吃多了,造成食积怎么办?一般性我们会用到草果这味药,其实就是用其辛温,以化寒湿。所以,日常馋吃水果之余,也可吃些生姜这类辛温之品,以防寒湿困脾。 咽津法
我们平时说的饮食都是从外部获取的,其实人体还有一种自产自销的饮食,那就是养生家常说的咽津。 咽津是生肾水而清心火的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夏日的浮躁多动、五心烦热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在晨起或临睡前,静坐片刻,舌抵上腭,则舌下会慢慢涌出津液,待津液有一定量了,就吞咽下去(最好同时观想这个津液进入到丹田的位置)。 如果再加上叩齿、搅舌等动作,效果就更全面了。 ▲ 谢青云先生行功图,转载自《家庭中医药》杂志
每天早晨3点到7点(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1. 身体直立,两腿与肩同宽,上半身后仰,头后仰,两目上视,视线望向天空的远处。 2. 两臂直立上举,手掌伸直,吸气同时全身伸直,上托一手,似向空中托举重物,至极致时呼气放松,再吸气换另一手上托,左右各做30次。 3. 结束时,放下两臂,恢复立式站立,全身放松,至呼吸均匀和缓后,再行叩齿、吐纳、咽液的方法收功。
此式主要疏通手少阴心经和腰肾区的积滞,故对心肾不交和心经瘀滞引起的虚劳,咽干,胸痛,渴欲饮水,眼目发黄,胁肋疼痛,消渴症以及嬉笑不休,易惊易忘等心气有余、不足之症都有效,另外对上焦的咳嗽、呕吐,心阳不足的宗气外泄(现代多称心功能不全),身体烦热伴股部疼痛,心气不足引起的悲伤抑郁,头顶部痛,面红赤等症状都有调理效果。 红色的夏天是示爱的季节。然而,古琴曲中以爱情为主题的并不多,最容易想到的怕就是这曲相传为司马相如所作的《凤求凰》了。
此曲最早见于明朝汪芝编纂的《西麓堂琴统》 。现今流传最广的谱本为《梅庵琴谱》所载,与《西麓堂琴统》中的不同。 《西麓堂琴统》中《凤求凰》的歌词最早见于王实甫的《西厢记》:
这种大胆直率,极具浪漫主义的诗篇确实也更像汉代人的风貌,私奔虽有违当时的礼法,但并没有诲淫的感觉,疏而不堵,反而让人感觉自然无邪。到了宋元明清,恕道愈失,虚伪愈盛,而乡愿愈多。礼,本是导人至善和幸福的,同时又是最通人性的。有堵无疏,何尝不是对礼的误用。 《诗》以《关雎》为首,虽旨在后妃之德,但何尝不也是一曲《凤求凰》呢?《老残游记》中论《关雎》:“发乎情,是不期然而然的境界。”换成现在的话说,喜欢上这个人这种事情,本身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但就是喜欢上了。 “发乎情”是没什么道理但又很自然的事情,本身就无关乎善恶,是消灭不掉的人欲。但喜欢也就喜欢了嘛,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子而已,追求暗恋都可以,但不去做一些过分的事,那就是“止乎礼”了,真正的礼,为的总是人长远的幸福,但这是需要智慧的。 “发乎情,止乎礼”。或许这就是热烈活泼的夏日对应五常之“礼”的缘故吧。 芒种农事忙
芒种雨量大,而小麦等有芒的夏熟作物已成熟,最怕遇着连雨的天气而使小麦倒伏、落粒、发芽、烂麦场。故必须及时收割、脱粒。 不仅夏收忙,还要忙着夏种,如北方的夏大豆、夏玉米,南方则忙着晚稻插秧。 除了收获和种植外,不少农作物的管理也分毫闲不得。如棉花的防虫,南方则处于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之时。 梅子黄时
芒种期间,梅雨来时,梅子渐由青转黄(“梅雨”一词亦由此而来)。 梅子作为果子,味极酸涩而难以直接入口,却自古就受到了中国人的青睐。梅子需加工后方可食用,据说在夏朝的时候,就有了煮梅这种加工方法。 加工梅子的方式有很多种。比较简单的就是同冰糖共煮,或用盐腌渍,或与黄酒同煮而制成青梅酒。而我们常用的药材乌梅,则是采半黄半青的梅子,以烟熏之为乌梅。 梅雨季防霉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每年芒种后的壬日始,至小暑的这段时间中,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是谓梅雨季。(一说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这个算法现在用得更多) 梅雨季来之前,要做好防霉准备。古人会将怕潮的皮毛衣物埋入干燥的灰堆,书籍则会在未梅雨前,晒得极燥,放些樟脑,密封入柜,以免因霉生虫蛀。今天在衣柜中放点干燥剂就可以预防,对于那些塑料袋封存的衣被,如果不是真空的,建议撤下塑料袋,以免里面的湿气无散发之途。 梅雨是自然气候,没有必要特别讨厌它,我们应该顺应它,做好预防工作就好。如果梅雨季没有梅雨,反而这个地区可能会发生干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