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高学敏老师等讨论药性理论体系问题

 百草园丁馆 2018-08-07

与高学敏老师等讨论药性理论体系问题

高老师、钟老师:您们好!

我在此次会议论文中,对中药药性理论作了一下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中药药性理论,内容繁多,除现代常说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外,尚有偏性、阴阳、补泻、润燥、缓急、轻重,以及五色、五臭、药类法象、性理等内容。构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体系,或叫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元的、多维的、多层次的,而且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而且其中有些理论的概念比较模糊。这些,都给现代研究者带来许多困难。

    中药的药性理论,来自历代医家用药实践的总结。今天研究药性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故在研究药性理论时,也必须紧密联系临床实践。为此,必须对上述诸多药性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哪些药性理论与中医临床用药密切相关,哪些内容属于一般联系,哪些内容只是偶而相关。把最关键的重要的优先研究,其他相关内容放后或顺带研究。

将现有《中药学》中提到的药性知识作一下归纳:在总论的“药性理论”中有偏性、阴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在这些药性中偶而提及补泻、润燥、缓急、轻重等内容。而其他五色、五臭、药类法象、性理等内容,多在解释单个药物时偶而提及,一般不把它们作为药性理论,而只视为药性的说理工具。

    再进一步分析:偏性、阴阳理论,内容甚泛,属于哲理范畴的层面;五味(包括五色、五臭)属于物质(特性)层面;四气、补泻、润燥、缓急、轻重,属于功能性质层面,这些都与五味理论有关。归经属于综合药性,重点在于把上述药性与脏腑、经络理论联接起来。至于升降浮沉药性,属于药类法象内容,只作说理工具可矣。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药性理论,应该把五味理论摆在首要位置,并把它作为研究其他药性理论的基础;把四气、补泻、润燥等药性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四气(寒、热)、补泻是针对八纲中寒、热、虚、实四纲论治的主要药性;四气(寒、热)、润燥是针对六淫中寒、热、燥、湿四种病症论治的主要药性。(四气中的寒热,既是药性,又是病邪,也是病证。)归经药性为综合药性,最好不要单独列项研究;升降浮沉、缓急、轻重及其他药性则可结合前面药性研究之。在以后编写新版教材时,“药性理论”一章也应考虑适当调整。概述一节,对偏性、阴阳的论述还应加强;把五味一节放到第一节;其次是四气、补泻、润燥、归经;升降浮沉一节,是否可以略去;毒性有关内容可在概述中交代,主要内容应移于后面“中药应用”一章。

这些年来我对药性理论比较关心,经常有所考虑,比如在南宁会上谈到应突出五味理论的问题,在重庆会上谈到应加强药性理论的整理和教育问题(应增加补泻、润燥、轻重了、缓急等内容)。此次会议李(前)院长又让他两博士把我以前写的一些文章整理了一下,前来参加会议。我也写了药性理论四议一文,虽然写了四点,但重点还是最后一点。我觉得药性理论一章是应该调整和补充的时候了。如何调整和补充,请在此次会上找个时间,找一些热心的人一起议议,为今后修订教材做个准备。请两位教授考虑考虑好吗!顺颂

暑安

 

                                   李钟文上    2015.07.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