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丁馆 IP属地:湖南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37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_二、四气_中医世家二、四气。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的。"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既要...
再所谓"民族药"一说,在我国一般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它们的来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多数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的基础上,同时又吸收了许多中医药学理论和经验,有着较强的地域性的药物,如藏药、蒙药、苗药、壮药等,因此,民族药物也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
他在《沽古珍珠囊》一书的书评中说:“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李时珍在《纲目·序例》中不仅把金元、明初医家发展的药性理论进行了全面整理,扩充了药性理论;中药的药性理论,来...
与高学敏老师等讨论药性理论体系问题。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药性理论,应该把五味理论摆在首要位置,并把它作为研究其他药性理论的基础;(四气中的寒热,既是药性,又是病邪,也是病证。)归经药性为综合药性,最好不要单独列项研究;这些年来我对药性理论比较关心,经常有所考虑,比如在南宁会上谈到应突出五味理论的问题,在重庆会上谈到应加...
药物的复方配伍,产生了使药概念,使药发展形成引使或药引,引使药与归经理论相结合,产生了引经或引经报使药的理论,引经药与引使药融合,相互应用,进而推进了引经药的发展。引经理论突出的是与药引应用相结合,发展出现了多种药物或者带方剂配伍形式的药引(汤引),如金、元引经药基本是单味药,而明清以后,具有引经作用的药引往往不只是单...
升降浮沉初稿(录自中药药性论)故李时珍日:“《经》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又云:‘升降浮沉则顺之’……故春三月宜加辛温之品,薄荷、荆芥之类,以应春升之气;夏三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三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
还有一些药性如补泻药性、润燥药性都是建立在五味药性的基础之上。补泻药性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以五脏对五味苦欲的方法来论述药性的补泻;归经药性理论,是阴阳气味各种药性的综合性的药性理论。而其它在本草中涉及的如药性专长论、草石异性论、药品生熟论、根稍异性论等论述,以及药类法象、性理、术数等内容,多在解释单个药物时偶...
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概念(未成文)药性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在其序例之中,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一条,文中首尾提到“药性”一词。后世医家也比较重视药性的总结,如唐代有《药性论》(《药性本草》)的书名,金元医家有《药性赋》之歌括...
对《本经》的药性理论作了全面阐述,而且增加了许多新的药性内容,但对药性理论并无扩展。把最关键的重要的优先研究,其他相关内容放后或顺带研究,将现有本草中提到的药性知识作一下归纳:在《中药学》总论的“药性理论”中有偏性、阴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项,在这些药性内容中也经常提及补泻、润燥(刚柔)、缓急、轻重等...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正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所云:“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又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所云:“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