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菩萨的衣着(下)

 沉湘捉月 2018-08-08

五:隋代

隋代是南北朝与唐朝的中间地带,这段时间里隋灭南朝陈,统一了南方与北方的大部分版图,造像的风格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隋代菩萨与北朝的显著差异在于:隋代璎珞的细节更加增多,配饰繁多,多数地区隋代菩萨的璎珞装饰重心下移到裙裳,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平均分配璎珞,总体上还是以北齐,北周的样式为主,只是增加了不同的细节。


1:天衣:隋代的菩萨服饰向写实化迈出了一步,天衣不再像南北朝那样飘逸俊秀,而是紧贴肩膀,之后到唐便演化为披巾状缠绕身体四周。无璎珞的菩萨,参考了当时社会的贵族穿着,衣服的层次与结构都趋于现实化。


{自隋代开始,天衣的肩膀部分就不再上扬,也不再有飘逸之气,这标志着一直以来佛造像中的魏晋遗风,清逸之气从此开始谢幕......迎面而来的将是属于大唐的豪迈雄浑之风。}


2:项圈:里外数层,配饰丰富,精美,吊坠也增加了细节,出现了三条甚至更多。

3:璎珞比北齐增加了更多的内容,陕西地区有的出现了三排。另外隋代菩萨开始出现了璎珞压在天衣下面的形制,这种情况前朝未有,直到后来的唐朝,开始大量的流行(可以这样说,璎珞出现在带状披帛下面的形制,都是隋代以后的)


地域性差异

a;陕西,甘肃等原属北周范围的菩萨大量流行双排璎珞,并与天衣从肩部环绕下垂至膝盖处,圆钮悬挂在璎珞的最底端,在视觉上下半身的璎珞配饰要明显多于上半身,显得极具分量感。

b长安地区出现了一种极致繁复精巧的服饰,与北周非常近似,有时难以区分,根据有确切记载的隋代造像来说,标准的长安隋代风格是裙裳上的璎珞增加了,比上半身的份量重,而且胸部大多有长长的吊坠。

-------图例-------




五:唐代


大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特别是盛唐,这个时期的所有东西都散发着威猛浩然之气,连一向内敛低调的佛造像也受到影响,此时的造像完全本土化,手法和技巧已到达顶峰。

大唐的菩萨是识别度最高的,她不需要粗大沉重的璎珞,不需要厚重的项圈,甚至也不需要“碍事”的天衣,一切阻碍她舞动起来的元素统统都抛弃了。衣服线条紧致而磅礴,且覆盖面积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大胆的袒露上身,连乳房也不再遮盖,甚至大胆的露出了乳头,也出现了肚脐眼,这种情况在北朝闻所未闻。饱满的胸肌,扭动的腰身与浑圆的臀部都体现了唐代那种豪放的态度,以女性丰腴,圆润之美融入佛教的崇高无邪,表现出来的是健康的生命力,积极的视觉观感。

(如果细分,唐代大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几个阶段。其中有微妙的差异化,这里不再赘述)


1:上半身大胆袒露,大量的菩萨露出了肩膀,天衣已经完全褪去化作披帛状围绕双臂与身体四周(有且只有唐代的菩萨露出了肩膀)形成极具运动感的氛围。


2:项圈:精致而华美,基本不再继承北朝时期的宽圈形式,此时已是珠链状,大部分地区的项链为数圈,并带有吊坠,珠链。与隋代近似。


3:肩部大量出现分捋式发梢,取代披肩。


4:普遍以条帛紧系上半身,有左肩式和右肩式,从肩部斜挎至腋下,最典型的式样。


5:臂钏手钏大量出现


6:有璎珞的菩萨,大多璎珞细窄,且大量出现了压在披帛的下面的璎珞。


地域性特点


a:河南大海寺的唐代菩萨服饰具有宽厚平缓之气,衣纹处理更贴近生活化,来源于龙门系。


b:山西天龙山唐代造像可谓冠绝古今,称之为天龙山系,菩萨流动的衣纹与身体的结合呼应非常精妙,极具视觉张力,走刀如用笔,利落干净,充满画意。


c:长安样式,属于浪漫与写实的结合体,这是一种线条洗练飘逸却充满雍容华贵的造像风格。



-------图例-------



结语:菩萨造像的精致华贵与佛造像的简洁庄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形成的对比让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受产生双层共鸣,菩萨都是以雍容之姿面对世人,华美神圣,温婉恬美,她是佛国的富丽尊贵与崇高的结合体,同时也具有生活化的相貌特征,从而让人心生亲切敬畏之情,表达了人们对佛国的一种寄托和向往。



作者:阳新,网名“太阳很大”,古代造像艺术研究与收藏者,专注于佛像艺术鉴定与辨伪。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内容略有删改。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