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前留美博士:我为什么后悔早早送儿子留美?

 我是谁Wrr 2018-08-08
本文由腾讯新闻和留学全知道联合出品,留学全知道系腾讯新闻TOP MEDIA计划百佳企鹅号。
引 言
美国的博士,
事业横贯东西,
他为什么在儿子学有所成时,
说后悔让儿子早早留学?
曾经有家长问:那些在国外闯出一片天的人,肯定不希望孩子在中国受教育吧?
其实不是这样。所谓“中西两栖动物”,恐怕是最纠结的一群人。他们见过东西方的好,也见过两边的问题,再选择子女的教育路线时,更希望孩子能够汲取东西方的精华。
但如何做得到呢?
我们最近约了零点研究集团高级副总裁冯晞先生聊天,他作为一位东西方功成名就的人,如何看待儿子的教育选择?什么样的留学才是值得的?
图片

变动的世界,批判性思考才有机会

冯老师曾幽默的调侃:“一丁点都没想到的事儿经常发生。经常想到的事儿又从不发生。”
这句话是他有一次搬家时说的,但也可以用来形容世界的变化。
88年8月8号,他来到美国,当时兴奋不已,感觉到了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一下子进了天堂。除了饮食以外,觉得美国什么都好,数不胜数。
但同时,优越感荡然无存,因为发现人人英语都比他这个大学英语教师讲得好,一下子被打到谷底。于是他先读了博士,在当地一所大学教美国历史,发现没什么竞争优势;然后又读了MBA,在念书期间获得安永咨询的一次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大陆的实习机会,毕业后在纽约加入了安永跨国公司客户咨询部门,后被外派到亚太区工作。
乍一看,他的人生放佛开了挂,工作多年留美,居然还能在美国和全球这么“嚣张”的折腾。
可是仔细一想,他的这条路根本无法复制。
首先,中国的发展今非昔比。现在的留学生到了美国(尤其乡下),可能感受到的是落差,而不是天堂。
冯老师说,他发现中国的变化快得惊人,不光是大城市,就是偏远的小城市也令人刮目相看。中国省会城市的机场,比美国大多数城市的机场好;就连服务,美国也在倒退,而不像中国这里一直在创新、为了留住客人各种想办法、外卖送餐分分钟到门口……但很多美国人还认为中国是他们20年以前想象中的样子。
其次,中国学生英文也今非昔比,却很难留美就业。相比80年代的留学生,现在中国留学生的英文,有的已经好到接近母语了。但由于美国政策变化,留学生很难留在海外,积累几年国外的工作经验,大多只能毕业后回国。但回国后,读了一个外国文凭,思维西化,他们有竞争优势吗?
冯老师在中美两边跑了20多年,如今他不会热血的一条路走到黑,会批判性的借鉴和思考两地的优势。
比如在美国,移动支付和银行服务变化不大,大家今天消费的主要方式还是使用信用卡,现场的、及时的、方便的移动支付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在进步,中国在快变,中国在裂变,而美国却在吃老本,在慢变。
再比如他在中国开会,发现国内的会议里,大腕发完言就走,似乎呆得越久越不够大腕,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听听别人的发言;参会的人屁股坐不住、坐不稳、坐不久。这点不像美国,美国的会议里所有的专业人士,讲完话都会认真坐在台下聆听,不管职位高低,来开会就是来学习;美国的会议也没有长长的午餐时间,大家午餐都是简餐,边吃饭边继续讨论。专业而紧凑。
他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两边,这种思考也延伸到的对孩子的教育里面。
图片

后悔太早送儿子出国

冯老师的儿子,从童年时就跟着他们夫妻到美国生活。虽然学业和生活一路顺利,但冯老师说,如果让他重新选一次,他绝不会让孩子小小年纪出国,甚至中学都不一定考虑。
儿子前两年回上海过生日,夜游浦江很兴奋,说不想回纽约了,觉得上海太好了!但冯老师开玩笑说:你的中文不行,能听说,但不能写也不能看,你回来能干嘛呢?
孩子的中文退化,稍微表达深一点的意思,他就听不懂了。
语言还能弥补,而更深层的“割裂”,来源于思维方式。
冯老师讲了一件事,说他们一家到九寨沟旅行,有夫妻二人,以及儿子和女朋友。车上导游说九寨沟有个很大的剧场;第二天还可以去藏族人家里吃烤全羊,但需要额外付费。
冯老师想,他们好不容易回来,应该好好玩玩!于是就掏钱购买了看演出和吃烤全羊的两项活动。但没想到,儿子听后第一句话就对爸爸说:“谢谢,但你问过我的意思了吗?你怎么知道我们没有自己的安排?你怎么不征求我们的意见呢?”
冯老师说,他能理解儿子这么问,这是东西方两种文化和思维差异的对撞,毕竟自己也在美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但心里觉得,自己也没错啊,也是一片好心啊!如果是在中国文化里面长大的孩子,他即使不想去,但至少,他能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而且还可能忍一忍,妥协一下。
但是在美国文化里长大的儿子,思维里面首先想到的尊重和平等。
类似的例子,以及更多的思维差异还有很多。冯老师说,一说到留学,父母应该先准备好,如何面对今后家庭内部的文化差异。
图片

留学是成功?不对,学留才是

有文化差异怎么办?
冯老师曾经在评论国家“走出去”时,认为“走出去”指硬实力,是资金技术资源的实力体现;而“走进去”指软实力,是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成功体现。
这对于孩子们的留学和回流道路,也是一个理儿。
“走出去”不难,那么多学校可以申请;但“走进去”不容易,需要在思维上和西方接轨;等到好不容易接轨了,孩子变得越来越西化,回流又成了一个问题,孩子不接中国地气了。
所以冯老师说:现在的成功,不是留学,而是“学留”。
什么意思呢?
留学,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变化,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学留”,是把东西方融汇,能把中国的东西在海外用得很好,把海外的东西在中国用得很好。
现在很多孩子,对中国不够了解,小小年纪就出去了,中文底子差,中国文化浅,中国元素少,到了彼岸没有办法很好的全面客观地理解西方、比较鉴别东西方的差异,更做不到中为洋用。回国之后,也找不到一个衔接点,没法把西方的东西在国内用得很好。
要做到“学留”,孩子需要至少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都娴熟运用,这样才可能中西融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是读几本中、英文书可以解决的,要接触、洞察、消化、提炼两种文化的精髓,大量接触不同社会的文化和人。
还有,中国未来在全球的影响力需要新一代国际接班人在世界各个角传播中国文化,早早出去留学的孩子,如果只长了一副中国脸,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一知半解,即便英语讲的再好,未来的竞争力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何时送孩子出去合适?他认为要看你的小孩中文的能力、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怎么样,这个底子打扎实咯,再考虑出国的最佳时间。
留学只是路径,而“学留”才是真正的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