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

 微笑上弦月7lqm 2018-08-08
                                             
         摘自新浪微博@蝶舞轻灵

         今年是北京教育丛书征文的第三届,前两届我写的文章都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今年去教科研办公室找书的时候,吴老师说这套丛书读的人没有几个,写读后感的就更少了。因为我认真地读过,所以真心地觉得北京教育从事的这套书出得很好,都是教育名家以及各学科的特级教师倾心制作,认真读来,对我的教学生涯影响很大。
         我选读的书是朱正威老先生的《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全书共分四部分。《不尽的缘分》写的是先生如何走上生物教师岗位及感谢老师、学校、领导的关怀,篇幅不长,但情意深长。《为了学生的发展》反应了先生的教育观,特别是科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迎潮逐浪》反应了先生90年代在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改革中的思考和实践体会。《寄语新教师》,是先生培养中青年教师工作上的部分经验。
        夜半展卷,细细读来。看到先生的成长经历,不必说童年和少年时的乡居生活,使先生得以与自然亲密接触,少年徜徉于大自然中领略生命的旋律,不知不觉间培育起对生命自然界的兴趣;也不必说学生时代国文老师让先生体会到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写作、主动参与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悟;更不必说具有广博知识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学冠中西的老师.........为先生树立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榜样,单说先生四十五个春秋,执教于三尺讲台,执着于中学的生物科学教育就令我肃然起敬。
       一生只做一件事,于当今之浮躁社会,飘摇人心,何其难得!
       三尺讲台,耕耘复耕耘,究竟是为了什么?
       新教师与我谈心,原本是春来花草香的美好景致,却因年轻人的心情郁闷而黯然失色。他询问我的问题恰恰是朱老先生在书中第二部分开篇即提出的问题——教书是为了什么?
      先生说中学生物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多学科中,只占一席之地,然而,它所承载的促进人的发展的任务却是全面的、艰巨的。如同一滴水珠能折射出阳光所包含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全部波长的光那样。能为此而效力,是崇高和光荣的。(P24)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先生的话也让我深思:我们常常是过分强调了学习某一学科,某一主题的意义,期望学生明确意义,萌生责任感,由此产生求知的鳄鱼网,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其实,对于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具体的培植,一点一滴地引导。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先生指出:教学实践中,单靠自然的兴趣不够,还要培养。一要研究活的生物,研究自然界中的生物;二要重视活动中学,做中学;三要重视科学技术史的教育。
      这让我想起了我开设的自然笔记的选修课,开设之初的想法即先生所讲——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们接触活的植物、动物,走进各种生态环境中去观察、了解、实验、思考。学生观察美人蕉,用美人蕉凋落的花瓣观察质壁分离,切身的、鲜活的感受,激发出孩子们创造性的思考,并由衷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谐及相互依存,孩子们才能产生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在紫藤花架下,孩子们写下动人的诗篇;在实验室中,孩子们用收集的落叶制作叶脉书签,薄如蝉翼惊喜连连.........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但是在科学技术史的教育方面我却明显做得不够。
      先生说: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应建立在通晓本学科的科学史的基础上,随时随地和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使教学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感觉是在科学、技术的历史长河中扬帆,让学生在品尝知识的硕果的同时,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这让我反思我在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以及进化论的建立等科学史内容上的教学处理上不过是简单地引导学生阅读复述课本中的内容而已,没有扩展和延伸,更没有放在历史长河的大背景下去让学生体会这些发现的意义所在。为考而教,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
        很多人都觉得生物不就是背背就可以了吗?进而把生物学科当做文科来说,但是生物学科为什么会归在理科之列,先生提出:理科要讲理。
        理科要讲理,就是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懂得为什么。为什么,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那么教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做到讲理,让学生学理呢?
        先生提出了三点做法:一是要逐步使学生了解生命物质基础的特殊性——生物大分子;二是要逐步使学生了解生物界的层次性及其相互关系;三是要使学生逐步地建立起生命是个复杂的系统的概念;四是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和信息变换的关系;五是要使学生理解生命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六是要使学生理解,在生命科学中人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客体。
       这六个方面,读来可能有点哲学的味道,但是科学教育离不开哲学,哲学的概括易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理”,就是哲人研究的领域。
        想想,若如先生所说,我这个哲学硕士从事生物学教学,也许就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