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曾抛弃了中医,也遗忘了素食,而今迈步从头越

 徐红力 2018-08-08

社会一直在进步,国人都渐渐认可多吃素是有益健康的。

我想当今西方营养学的深入研究并全面支持素食,对此事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因为人们的饮食观念往往会受到营养学家、医护人员建议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人们饮食方面的选择则是受到了传统中医思想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以五谷为主食,老百姓以素食为主,肉食吃的很少,这就是受到了《黄帝内经》等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

近代,中华民族经历了被外族全面入侵的苦难史,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国家落后挨打的原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的东西都不好,然后走向全盘西化,连吃饭穿衣也学起洋人。

于是,中华民族全盘接受了西方50年前以“肉蛋奶”为最有益的营养学理论,彻底忘记了传统中医对于饮食的建议。于是演变成今天的天天吃鸡鸭鱼肉,餐餐吃鸡鸭鱼肉。当然,这种错误选择的结果,就是医院人满为患,成了每座城市最热闹繁忙的地方。

我们曾经全盘抛弃了中医,连孙中山、梁启超、鲁迅这些名人当年也是力挺西医,看不上中医的,鲁迅先生甚至认为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值得回顾的是,这三位先生虽然伟大,寿命却都没有活过60岁。如果他们懂一点中医养生,也许能延年益寿,为国家民族做更多事呢!

如今,中国文化正在复兴,中医也渐渐被人们再次认识,重新接受。中医是有完备而深刻的哲学基础的,也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整体医学”。

我想是时候谈一谈中医对人们饮食方面的建议了。

我们抛弃了中医,很可能同时抛弃了健康养生的真理,也就拥抱了疾病。

为了国民的健康,素食为主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而素食的推广一定是需要医生来说公道话,医生都说吃素会比较健康,那么我们很多人就会比较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因此,中医是一定要复兴的,而中医全面的复兴,一定是依赖于中国上古哲学的复兴,如果对中国的哲学没有深刻的体悟,想成为一位大医也是万难的。(此处省略五千字.....留待下回探讨)

曾读到过一篇李宇铭中医博士写的文章,题目为《中医如何看待素食》,今天写到这个话题,不如就直接引用该文的一些章节,也就不必班门弄斧自己再写了。

摘录:

人应该吃甚么?

虽然《黄帝内经》不反对吃肉,但应该说是较为支持素食的,亦没有说人必须要吃肉才能生存。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有一段话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学”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已经有类似营养金字塔的说法了。(但这实际上不是讲“营养”问题,只是指出食物种类)

仔细看这四大类,严格来讲不是平等地位,而是有不同层次的,不是说每天四类各占一份就最好。谷类是“供养”人生命的,所以最为基本、必须吃!水果是“辅助”的,而蔬菜则是让人“充满”,给我们吃饱的。所以按等次说,谷类应该吃最多,蔬菜水果为其次。

至于肉类,其作用是“益”,这个字用得非常巧妙!益是指“有益”,是好的意思,这样看肉类似乎不是必需品,就好像现在的“营养补充剂”那样,它对身体可以有益处,但是并非没有它就会死掉,其他三类食物就更为必须。

值得指出的地方,“益”这个字用得十分巧妙,“益”在古文的本意是“溢”,即“满溢”,水满泻出水库外,是好是坏?当然是浪费了、太多了!所以“益”字在《内经》中有时候也属贬义,有“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过犹不及思想,它虽然有益处,可是很容易走到反面。

《黄帝内经》指出吃肉的种种问题

因此,《内经》还记载了很多吃肉所导致的疾病,例如说: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篇》

这是说一个人刚感冒初愈,千万不要给他吃肉,吃了容易使病情复发。可是我们很多时都是倒过来的,刚感冒好了,稍有点胃口,就立刻吃肉;又或者刚生孩子的妇女,就天天喝鸡汤,其实都对身体不好。

“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素问·通评虚实论》

这里的高梁是指“膏粱”,是脂膏、细粮的意思(并非指谷类里面的高梁米),传统解释为“肥甘厚味”。仔细而言,“膏”是指肉食,尤其指肉食里面含有脂肪较多的一类;“梁”指精细的食品,细粮可理解为经过加工,就像在超市里能面买到的各种食品:蛋糕、罐头、薯片、糖果、冰淇淋……

这段话作出严厉的警告!例如消渴、中风、半身不遂、身体痿弱、气喘等病,是肥胖、富贵人才得的,都是因为吃“膏粱”太多引起吧。值得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说吃肉“太多”才有问题,但是《内经》不是这样说,而是说吃“膏粱”就有这些病!再来看看吃肉有甚么问题?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素问·腹中论》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濇则出迟……”《灵枢·根结》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灵枢·师传》

《内经》有这么多的记载,可以知道当时已经知道饮食血肉的坏处,相反,吃五谷蔬菜水果,在《内经》之中则没多少这样的问题。看来历史还是不断重复,即使到了今天,为何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这么多?原因很简单吧,都是富贵病、文明病,是吃出来的。

上面的最后两段《内经》引文,有一个挺有趣的地方,还指出了吃肉的人的体质和性格:身体脆弱、肌肉软弱,骄傲放纵、轻视别人,不可以说反对他的话,就像暴君那样。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是否形容自己“无肉不欢”?

人体本来最适合吃素

在《黄帝内经》之中,经常指出人的“胃”的功能,是用来腐熟“水谷”。例如: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素问·五藏别论》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四支皆禀气于胃……四支不得禀水谷气”《素问·太阴阳明论》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素问·痹论篇》

“胃者,五谷之府”《灵枢·本输》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

“胃中热则消谷……六府者,胃为之海……五谷乃容”《灵枢·师传》

“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灵枢·肠胃》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灵枢·平人绝谷》

……

类似的记载在《内经》中十分常见,认为人身的气血是从水谷化成的,就算最后一段用解剖的角度去观察肠胃的大小,也不忘用水谷的多少作容量单位,可见肠胃最佳的消化对象是五谷。《内经》时代认为人最应该吃的,就是喝水和以五谷为主的饮食方式。

中医没有绝对的说“人不可吃肉”,而是指出了许多吃肉的问题,也一再强调食物以水谷为最重要。这一种观点,与现在的情况相近,现代不少研究发现,人体生理结构表明人应该是素食动物,那么人究竟可不可以吃肉呢?可以,但是“可以”不代表“健康”。人有自由决定自己的行为,就好像你可以选择抽烟、吸毒、滥药,但这不代表对你有好处。既然有更健康的饮食方式,我们都应该懂得如何选择了。

动物药非危急时不用

自古以来,不少著名医家非常提倡素食,例如唐代大医孙思邈,他说“常须少食肉,多食饭……”他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活到了一百多岁。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大医精诚》,传诵千古,每一位中医皆会看过,里面有一句名言说: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鶏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开,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能及也。”

大医孙思邈认为人与动物平等,提倡使用动物药要非常谨慎,应当用自然死亡的动物而不是刻意杀生的;再者,就连鸡蛋一个看似很普通的东西,他都认为要在危急关头才能使用,大家就可以想到,孙思邈平常不怎么吃鸡蛋了。

在过去几十年中,素食推广最大的难处在于医生们并不理解和支持,而在历史上,根本不需要民间专门推广素食,中医在内的整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都是认为素食是更健康且更高尚的。

时代到了今天,西方的营养学研究也已经完全证明了植物性饮食有益健康,东西方饮食方面的认知也该“井冈山会师”了。

中国文化复兴,中医复兴,西方营养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各类疾病高发引发全民反思,种种条件都在让素食再度回到人们的餐盘中央。

若真能如此,健康中国,健康世界,指日可待。

壹素界原创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