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滞血瘀型痛经要吃什么调理?

 金色牡丹心 2018-08-10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为中药之最珍贵者”。故三七具有“血参”、“金不换”的美誉。
 经临床观察表明,三七具有:抗衰,扶正培本,益气强心,健脾固本,滋阴润燥,生津止咳的功能。适用于:气虚、血虚和气血俱虚。贫血,病后体虚,手术后,人流后,产后体弱及放化疗病人,并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尤其对升高白细胞和血色素有显著疗效,还适用于神倦乏力,气短心悸,阴虚津少,口干舌燥;也用于肿瘤病人虚衰及放疗、化疗、手术后出现的一切虚症。
 下面就气虚、血虚、气血俱虚,气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现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气血病的证候,一方面为气血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属虚证的范畴;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临床尚有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脱等证,一般是气、血虚特殊表现;所谓气逆、气闭,一般属气滞范畴;所谓血热、血寒、实际即血分的热证、寒证。
 一、气虚类证
 气虚类证包括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气虚证是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气虚证见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气虚证的形成,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元气生成匮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
 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所以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故舌淡嫩;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
 由于元气虚,往往导致整个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减退,故临床上有心气虚证、脾气虚证、肝胆气虚证、肾气虚证等的不同,同时各脏腑气虚证还可兼并出现。其辨证以并见各脏腑的气虚证候为依据。
 气虚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而气虚又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如气虚生化不足,可导致营亏、血虚、阳虚;气之气化机能减退,可致水湿潴留,而生湿、生痰、水液泛滥;气之推运无力,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此外,气虚还可导致易感外邪,以及食积、虫积等。
 所谓“气陷”,是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一般是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自觉气下坠感,或内脏位置下垂,或有脱肛、阴挺等为常见证候。气陷一般是指中焦脾虚气陷,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或脾虚气陷证。
 所谓“气不固”,是指气虚而失其固摄之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虚肌腠不密,卫外无力,则常有自汗,易感外邪,名曰“卫表不固”,属肺气虚证的范畴。气虚不能控摄血液沿脉道运行,可导致各种出血,称“气不摄血”,即脾不统血证。气虚而下元固摄失职,可致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称为“肾气不固”,系肾气亏虚所致。其辨证是有气虚证的一般证候表现,并有各自“不固”的证候特征。
 所谓“气脱”,是指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常表现为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症。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除肢厥知凉为亡阳的主要特征,气息微弱欲绝为气脱的主要特征外,其余证候均基本相同,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
 此外,气虚可与血虚、阳虚、阴虚、津亏等虚证兼并为病,而为气血两虚、气阴亏虚、阳气亏虚、津气亏虚等证。
 二、血虚类证
 血虚类证包括血虚和血脱。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血虚证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等为一般临床表现。
 引起血虚的原因,一是失血过多,新血一时未及补充;二是生血不足,如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或进食营养不足,或是肠道有寄生虫,耗吸营养,由于缺乏食物精微,以致生血无源;三是思虑劳神太过,以致阴血暗耗;四是瘀血阴塞脉络,引起新血生化障碍,或造成某些局部供血不足;五是久病、大病等,伤精耗气,化血之源枯竭。
 血液亏省,不能濡养头目,上荣舌、面,故见头晕眼花,唇、舌色淡,面色淡白或萎黄;血不养心、养神,心神不宁,故见心悸、多梦;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肌肤,则手足麻木,皮肤干涩,指甲色淡;血海空虚,冲任失充,故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甚或经闭;血虚而脉失充盈,故脉细无力。
 由于心主血而肝藏血,故血虚一般是指血虚证和肝血虚证。此外,血虚尚可形成血虚肠燥证和血虚肤燥生风证。
 血虚可与气虚、阴虚、血瘀等兼并存在,而为气血两虚证、阴血亏虚证,血虚挟瘀证。
 若由呕血、便血、崩漏、外伤失血等,以致血液突然大量耗失,或因长期失血、血虚而进一步发展,血脉空虚,而表现为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舌淡、脉微欲绝或芤等危重证候者,称为“血脱”,或称“脱血”。血脱又常伴随气脱、亡阳。
 气血津液的性状和功能各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皆为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简要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对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①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化作用通过脾、胃、心、肺等脏腑的功能体现出来。在脏腑之气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气化过程:饮食物化生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生为营气、津液,营气与津液注于脉中,变化而赤为血。②气为生成血液的原料。水谷精气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由水谷精气化生而成的营气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藏气》说:“夫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荣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离者也。”气化功能旺盛,造血物质充足,是血液正常化生的保证。临床上常见气虚日久,气不生血,而致气血两虚者。治疗血虚时,多以益气药与补血药配合使用,即补气以生血之意。
 2、气能行血①气直接推动血液循行。《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②气通过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而推动血行。心主血脉,依赖心气的推动作用;肺朝百脉,肺气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持血液正常运行。临床上,气虚无力行血,或气滞及血,皆可引起血瘀;气机升降失常,亦会影响血行;如血阴气逆,或血随气陷等,因此,治疗当“调气为上”,常以活血药中配合益气、理气之品,或止血药中配合降气、升提之品,为气能行血理论的具体应用。
 3、气能摄血 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流行于经脉之中而防止其逸出脉外。气能摄血作用主要体现在脾统血、肝藏血方面。《薛氏医案·吐血》说:“血之所统者气也。”《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藏气》说:“心生血,脾统血。非心、脾之体,能生血、统血也,以其脏气之化力能如此也。”“肝藏血,非肝之体能藏血也,以其性之敛故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具有统摄血液运行脉中的作用。肝藏血,肝气能够收摄血液,具有防止出血的作用。如果气虚不能固摄血液,而导致各种出血,称为“气不摄血”,治疗时,多用大剂独参汤以补气摄血,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血与气的关系
 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1、血能生气 血在循环运行过程中不断地为气和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严水谷精微。全身的气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及期发挥生理效应,依赖血液循环运送的水谷精微作业物质基础。人体任何部位,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肌肤,一但得不到血液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则气无由以生,其功能活动便很快丧失。
 2、血能载气 血液是气的载体之一。《血证论·脉证死生论》说:“载气者,血也,而动血者,气也。”血液具有运载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营气)的功能。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气依附于血,通过血液循环,载运布散于全身。故《血证论·吐血》说:“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血不载气,气就会行散不收而无所归。临床上可见失血过多者,气无所依附而随之外脱,发生“气随血脱”之证。
建国50年来,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中医气血相关理论开展了深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为中医气血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现代科学的客观依据。以气生血的理论,指导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补益肾气为主,兼补脾气,总有效率83.4%。实验研究表明,本方法要明显增加多向性造血干细胞、粒系祖细胞、经系祖细胞数量,还可有效地减轻骨髓微血管的舒第、渗出、出血及结构的破坏。另外,补气中药可明显对抗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造血机能以及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作用等。
 对气行血方面的研究:心气虚时,推动血行无力,表现为左心排血量下降,同时有全血粘度增高的血瘀改变。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者血小板聚集及粘附率均明显大于正常,表明气虚行备无力,可致不同程度的血瘀。对狗实验性心肌梗塞模型治疗,益气活血组与理气活血组的梗塞面积小于单纯活血化瘀组,其中益气活血者为优。补气药党参、黄芪注射液可使心搏量、心排量及排血比分明显增加,具强心作用。并且,通过电镜观察,可对已聚集的血小板具有明显的解聚作用,对血小板伪足形成及微密颗粒释放具抑制作用。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缺一不可,“有形之血可以速生(输血),无形之血(即气)难以速补”所以,临床上对大失血患者,首先不仅要补血,其次更应补气,才能达到回阳救逆,固脱的目的。


注:本文由云南三七网http://www./收集整理,转载请保持连接和出处云南白药,谢谢。

现在去选购 三七 三七花 三七粉 天麻
月经不调的中医分型:气血两虚型、血寒型、血热型(实热、虚热)、气滞血瘀型、肾虚型等。

各型月经不调的表现:

1、气血两虚型: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

2、血寒型: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

3、实热型: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有血块。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4、虚热型:经来先期,经期延长,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5、气滞血瘀型: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

6、肾虚型:月经周期先后无定,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各型月经不调中成药选用:

1、气血两虚型:治疗宜气血双补。可选用乌鸡白凤丸、八珍益母丸、当归调经丸、当归红枣颗粒、归脾丸、四物合剂等。

2、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可用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丸等。

3、实热型: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止血。可用风轮止血片、四红丹等。

4、虚热型:治宜清热滋阴、调经止血。可用固经丸。

5、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用逍遥丸、七制香附丸、慈航片、月月舒冲剂、妇科得生丸等。

6、肾虚型:治宜补肾调经。可用女宝、嫦娥加丽丸、定坤丹、鹿胎膏等。

根据以上这些症状你可对照运用药物治疗。但我认为你最好能到医院请医生为你检查诊断后对症下药,疗效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