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大同善化寺

 感慨往事如烟 2018-08-10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这是《荀子·宥坐》中的一句话。

若干年后的唐中期,

当过汾州刺史的杨倞这样注解:

“言万物出入于水则必鲜洁,似善化者使之去恶就美也。”

去恶就美,

是为善化。

大同有寺,

即名善化。

展开剩余96%

白云悠悠,

风铃阵阵。

走过大同新修的永泰门向西北望去,

一处朱红色的建筑组群伫立在蓝天下,

这里便是善化寺,

宁静而悠然。

大同善化寺内外

善化寺,

坐落在大同古城南门西侧,

故俗称“南寺”,

它是国内现存建筑规模最完备的辽金寺院。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单位。

寺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

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是:

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

前两处殿宇为金代建筑,

后面的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

大雄宝殿左右为垛殿,

西侧为普贤阁,东侧是文殊阁。

寺院沿中轴线布置,

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是典型的“珈蓝七堂”古制建筑群。

善化寺平面图

▲普贤阁南有琉璃五龙壁,色彩绚丽,富丽堂皇

佛法如流水 千年古刹教化人们向善

善化寺的前身是“开元寺”,

属国立寺院,

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

距今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

五代后晋时,更名为“大普恩寺”。

辽末,金兵攻陷辽陪都西京(今大同),

大普恩寺沦为金兵屯营之地。

金初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

该寺住持圆满大师以花甲之年广募善缘重修寺院,

15年后,

寺院重修如新。

明正统十年(1445年),

明英宗赐该寺“善化”。

善化,比喻佛法如流水,万物入水而鲜洁,

以此教化人们“向善”,此名沿用至今。

然而,

明末,由于大同总兵始降复反,

善化寺遭战火摧残。

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08—1716),

元庆和尚主持修缮善化寺,

历时9年,并彩绘壁画60余间。

1949年后,善化寺进行了几次大的修缮:

1953年落架重修普贤阁;

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宝殿;

1999年大修天王殿;2007年维修三圣殿;

2008年复建文殊阁,

善化寺历史上的巨刹风貌得以恢复。

三圣殿“减柱法”凝聚古代工匠智慧

来到三圣殿,

宽阔的空间让人震撼。

4根粗大的巨柱拓开殿内的空间,

使进入殿内的人没有一点压抑感。

这4根主柱是金代的原构,

体现着金代匠人们的智慧。

为了满足人们礼佛时的空间需求,

减少柱列对视线的影响,

当时的工匠常常使用“减柱法”和“移柱法”来实现,

三圣殿用的就是“减柱法”,

它与“移柱法”一样,

是辽金时期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创新。

三圣殿外,

开在殿檐下那朵朵迎风怒放的“花”——60°斜拱,

不但承载着檐部重量,

而且还具有装饰作用,

形如花朵,

宏大壮丽。

三圣殿斜拱如花怒放 山西晚报 牛力绘制

斜拱不同于普通斗拱的出拱(与梁枋成垂直方向),

而是与梁枋成45°或60°的斜拱或斜昂,

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类型的构件在宋式建筑中并未出现过,

宋《营造法式》中也只字未提,

并且除山西境内的一些地区外,

这种形式的斗拱在辽金后基本绝迹。

对这种辽金建筑特有的斜拱,

梁思成曾评价说:

“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认为如此大而触目,“与屋顶争抢着视线”,

非常与众不同,

“肃穆得让人觉得有点压抑!”。

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内 彩塑讲述向善故事

走出三圣殿,

北望大雄宝殿,

整个大殿气势恢宏,

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大雄宝殿面阔40.7米,进深26.8米,

是现存辽金时期第三大大雄宝殿,

也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

殿内,正中有五尊金身如来佛像,

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

法相庄严,姿态清雅,

衣纹流畅,雕技高超,

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

仍保留辽金艺术风格。

大雄宝殿内的30余尊金代彩塑,

其实都在阐述着同一个故事,

主题,也正是教化人们“向善”。

其中一尊塑像的故事围绕“鬼子母”展开。

佛经中记载,其前身是牧羊女,

一次,她拖着怀孕的身子,

随众参加王舍城的庆祝活动,

高兴得手舞足蹈,最后堕胎于地,

遭到众人厌恶,

她在愤恨中发出恶誓:

“欲来世生王舍城,尽食人子。”

来世,她果然转世王舍城,

生五百子女,天天吃王舍城婴儿。

后来,她经佛祖说法和训诫,

幡然醒悟皈依佛门。

在鬼子母塑像的左脚下,

有一青面红发小女鬼像,

是鬼子母作恶时的形象。

匠师别出心裁,以它的矮小凶恶,

来衬托其皈依佛门后的善良美丽。

殿内两侧是二十四诸天,

这些立像高达2.5米左右,

刻画生动,形态各异,

可看出他们的年龄、性格,是文臣或是武将。

其中塑造最为出色的,

是东侧“日宫天子”和西侧“月宫天子”。

尤其塑成六臂的日宫天子,

眉目清秀,肌肤丰满圆润,

身材修长,身姿婀娜,

玉臂轻舒,富有动感。

日宫天子与月宫天子塑像,

犹如两位活着的贤惠、文静的少妇站在那里,

是金代工匠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当的是精品杰作。

大雄宝殿内,

有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所绘佛经壁画190平米。

东西两侧砖台上,

还塑有24尊护法天王像,

有的英武魁伟,有的潇洒狂放,

有的慈祥含蓄,面容具女真色彩,

北方游牧民族的性格,

通过这些彩塑生动展现出来。

一通朱弁碑 记载千秋事

在善化寺三圣殿的殿堂西侧南边

有块名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的石碑。

这块碑立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

又称为“金碑”,

其碑文作者是宋代才子朱弁,

故也称《朱弁碑》。

碑文记述了善化寺在辽末毁于战火的情况,

以及僧人圆满大师重修寺庙的壮举,

全文共计1076字,

是善化寺仅有的最早的文字资料。

碑高4.45米,宽1.28米,

用颜体写就,

不仅书法雕刻技术极为精湛,

而且碑文内容翔实生动,文采飞扬。

更加珍贵的是,

这通石碑,

记载着一段南宋士人威武不屈的故事。

朱弁,

南宋徽州婺源人(1085-1144年),

字少章,号观如居士,

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

他出使金国,

探访被俘囚禁的大宋二帝,

秉持民族大节,绝不妥协,

被羁留金国西京十七年。

他失去人身自由后,在西京设馆教书,

以博学多闻、才华横溢学识,

不论民族都悉心教授,

为民族融合和传播中原文化倾注心血。

而他因高风亮节和渊博学识,

深受大同人民包括金国的一些王公贵族敬重,

纷纷送子弟前来就学。

(请参阅文博山西文章)

朱弁碑│一个南宋使节的敌营十七年

朱弁被金国扣留西京17年,

其中有14年,就住在善化寺。

如今,

这块碑已经站立了800多年,

堪称善化寺的“镇寺之宝”。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在佛教的善恶观里,

首要的是条件就是必须弃恶扬善,

然后再精进不懈地努力修行,

时刻不忘提升自己,直至超越善恶,

达到圆满解脱的境地。

而朱弁所思所作所为,

不正是“善”的根源和“善”的结果么?

出水鲜洁,

去恶就美,

其显示出的信念和气节,

不正是需要今天的我们,

继续坚守的么?

来源:文博山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