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静无法企求--如是

 天地虚怀xia 2018-08-10

平静无法企求--如是


平静无法企求--如是

     修行的目的不是追求更多的平静,或者从平静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平静无法企求,身心的平静与不平静不断地转换,禅修就是体会平静与不平静的转换交错,进而明白平静无法企求——它们都只是自然的法则。如果细心地观照各种心态,禅者会发现,刚平静下来,立刻变成不平静。反复地体会平静等诸多心态的变迁,行者最终将会明白,身心的平静很容易被打破,不能把平静的心态做为修行的目标。
      如果不再企求平静,这将是智慧的一次质的提升,会让修行进一步深化。如果修行者的观察很有功夫,将体验到佛所说的“诸行无常”的真理。平静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无常变迁的,修行者无法始终保留这种状态。
     
    当不平静出现时,心要安住在哪里?安住在对这种不平静的观照之中。当生气出现时,观照它,不要企求不生气;当贪着出现时,不要有别的企求,只要观察这种贪着的心态。当二元对立的一面出现时,不再企求另一面,这会让修行渐入佳境。
    佛陀在谈到观心时这样说:“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见《大念住经》)
    很清楚,当贪着出现时,佛陀只是强调观察它,并没有让修行者立刻消除它。佛陀教导的方法是超越的方法,完全彻底地超越贪、嗔、痴等,而非只是在表面上排斥或反感那些心法。
    
     在修行中,如果不断地企求平静,平静会不断地消失,当你再次地把平静找回来时,它又会消失,在一开始的修行中,多数人都是这样修的。在这种体验中,有些修行者也许会认识到,修行与生活总不能在这种不断建立,不断流失的情况下进行。你试着强迫自己平静,有时平静会出现,有时却不能。我们决不能再把平静视为修行的目标。
    平静是心法,是无常变迁的事物,它随时会来,也随时会消失。如果修行者把人生目标或禅修的目标确定为只要平静,这个目标就建立在绝对不稳定的基础上。不论如何努力,修行者终将无法达到目标。这正如佛陀所教导的,无常变迁的事物是靠不住的,必须超越它。
    如何才能具有纯粹的观照心理?完全纯粹的观照来自于不再反抗,不再无间断地追寻,这是安住在当下的方法。不论当下展现的是什么,只要接受即可,如此修行者将体会到心念与情绪的无比纷乱的状态,如果那种纷乱之流出现,只须安住在那里即可。
     
    安住在任何一种情形下,可以导致纯粹的了知心理的产生。如果修行者反抗感受,反抗情绪,会感受到痛苦与难过的滋味。感受与情绪是自然法则,日夜不停地流动着,这就象河水,如果你让它流动,它会自然地流动,如果你想阻拦它,则会遭遇阻力。心理障碍也是这样生成的,如果让思想情绪流动,它会是自然的,如果你试图阻碍它,就会形成负面的情绪。
    以随顺的方式让心理顺势流动,这就是说,让它自己流动,不要干涉,不要试图阻碍这条心理之流。心理必须流动,这是其无常的本性——修行者的任务只是认识这个本性——有为法界的本质特征。
    心理与情绪变幻无常,当任何一个情绪出现时,你只要知道就行;当它消失时,你也只要知道就行。知道生起与消失的过程,就可以让修行者最终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如果修行者明白了无常之理,他的思路就会逐渐清晰,烦恼纠结的情形会逐渐改观。一切的事物(包括我们的身心)都在不间断地流失,这是一条法则,如此你将看到有为法界的真相——无常。
    
     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都知道,抗拒规律的结果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要多吃苦头。观察内心的思念、情绪和感受,不要抗拒,它们是“法”,是依规律生起而消失的,它们的本质就是这样——生起之物必然消失;物质与心理现象都是如此,无一例外。如果你只是体验而不抗拒,你就很容易发现它们无常无我的本质特征。
    如果修行者看到了身心无常的法则,就能放开情绪,放开思想,让它们自己展现了。放开就轻松了,但放开的前提条件是看到它们是无法执着,无从执着的。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法则,而不是可以任由个人欲望摆布的事物。尝试一下,让自己这样修行:压力感生起了,看着它;令人不悦的心念生起了,看着它。让压力感和不悦的心念存在并确认它们。小心翼翼,不要抗拒,只是了知它们——保持知道。这需要细心,如果你不再抗拒,你会发现心的紧缩开始消解。
    这个修行的功夫被称之为正念,即面对情绪只是观照;压力感产生了,你只是体会它,当你体会时,它反而不会沉重;不悦的心理产生了,只要你观照它,在不悦的心理中你照样可以感到安详。在观照下,矛盾的事物在这里似乎完全调和了,这就是观照的功德。之前,它们的存在是冲突与矛盾的;现在,事情出现转机。如果你曾体验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形,你将永远不再排斥情绪、念头、甚至于贪、嗔、痴都可以让它们存在。在这个层面上,它们的狰狞面孔完全变为详和。
     
      这是禅修的深度境界,修行者已经窥见了禅修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功德。让念头自己流动,让情绪完全展开,不再干扰它,不再限制它,让痛苦与快乐随时光临,我们欢迎这一切的到来!
    任何外在的事物都不是烦恼的根源,如此你将体会到佛陀所说的“苦集”——苦的原因——渴爱。痛苦的因缘是渴爱与排斥,如果不排斥它们,这些事物不会带来痛苦。你也许可以尝试着让心不悦,让它生气,但这不会带来烦恼与痛苦。
     现在,烦恼的表面似乎存在,但它却不再干扰到心。它们的来与去,并不会与你有关——你体会到了真正的解脱。你终于明白,问题不在念头、情绪、心境,而在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和观点去看待它们——这是需要了知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本质以后才能生起的心态。
     
     如果能够理解并体验这种自在的流动,你的禅修终将深入。身体在变化,心理在流动,但这些不再带来扰动,心是完全平静的,稳固的,不可扰动的。无须为它下一个定义,禅修者能感觉到它的平静。这就象大海,水面的波涛依旧涌动,但大海的深处是绝对平静的。修行者不仅在静坐时有宁静,在行走和各项活动中也是如此。
这就是禅修,它的原理是,如果能够透彻了知身心的无常法则,修行者就不会执着五蕴。平静与不平静、贪与不贪,嗔愤与平和,它们都是二元对立的现象;修行者完全地超越在这种二元对立之上,他在俯瞰贪与不贪、嗔与无嗔等现象——唯有了知身心实相,才能生起如此超然的心态。
     现象界(有为法界)有着共同的本质,它们确实如佛陀所说,是“无常”之相。当修行者通过千辛万苦地观察研究,认知到这一实相,他的心就离开了那非常局限的生存空间——无常的五蕴身心,而没有边际的“无限”将降临。没有人会拒绝无际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那是绝对的自由。--如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