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友兰建立的新人生论,仅这三点就彻底折服!

 又明 2018-08-12

冯友兰是中国的哲学大家,他建立了一个新人生论,囊括了十几个论点,但哲学诗画就整理了三个,具体内容怎样呢?哲学诗画花了2个小时整理了下,一起来精读进入。

冯友兰建立的新人生论,仅这三点就彻底折服!

1,新人生,新认识

世界并不是为人类而设置,人只是偶然来到了这个星球。人从一出生就开始有欲求,很多所谓的理想,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而已。而教育和艺术都是为了改变人的天性,使人与人之间得到调和和互通。

既然世界不是为人而设,那就肯定会不尽人意,欲望不满足,理想不实现。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渐趋复杂而冷漠。由于这些得不到实现,所以白日梦和带有幻想的空中楼阁就出现了, 在人类的眼里,无论什么东西,总是有好于无的,很多事物都是聊以安慰的情绪体现。比如诗歌,比如音乐。明知道这些很大程度上比骗人的,空洞的,带有幻想成分的,但我们会投入其中。

中国昔日的礼教甚严,以至于很多现实之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于是乎每个人都戴上了一副假面。小说、诗歌、戏剧等等,就是这些假面的活动之表现。为何人们都那么爱看戏剧呢?爱听歌曲呢?因为他的现实之欲望不能在现实中得到具体化和客观化,所以要求助于这些事物。

冯友兰建立的新人生论,仅这三点就彻底折服!

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爱看悲剧,因为壮烈、苍凉、悲怆这些震撼人心的事物,非悲剧不能表现。又因为人生本身也是充满了苦痛和磨难,必须得以找到一个出口,发泄出来。为何人们有时会互相倾诉痛苦,因为倾吐之后,内心会有畅快和释怀。经过情感之泪水的发泄之后,郁结在人心中的一些苦痛就会释放而出,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易于忍受,不然人活着就真的太苦了。

所有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为了弥补天然界和自然界的某种缺陷。《中庸》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虽然自欺这种性情,是人人都很痛恨的,但是它总的来说也是一种欲望的表现。比如小孩拿竹竿当马骑,虽然是在自欺,但多少是能带来快乐的。文学和艺术也是这样,虽然加入了很多幻想,但仍然离不开现实,仍与我们的理智不相冲突。文学和艺术虽然最不科学,但是人们依然需要,就像科学已经很发达了,但是人们依然需要宗教和心灵一样。

2,宗教和宗教经验

原始的宗教都有神话故事,都是人的幻想之表现。若以文学的眼光看《创世纪》和《旧约》,是极好的一本作品。但从科学的角度看,就似乎带有着很大的迷信和神话成分。

进步的宗教不仅有神话,还有神学。神学有理论有根据,主张上帝存在,灵魂不死,而且人的意志自由。西方哲学很多都是宗教哲学,尤其是中世纪的哲学往往跟神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发展和演化有着很大的历史渊源。

冯友兰建立的新人生论,仅这三点就彻底折服!

宗教对人生和宇宙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人生方面,给出了不少做人的标准和规范。教人向善,树立道德。这点和哲学是相通的。

佛教中的纯理论部分大都是哲学,但是那些奇迹、神话,或者不可告人的神秘主义,更多的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宗教或宗教中的神学,对于人类自有其价值,这里的准则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无神论者可以给出观点,有神论者可以继续信仰,大家各走各的,互不干扰。但总的来说,宗教还是可以开启智慧,给精神以寄托和丰富,不至于过度的愚昧和笨拙。但是宗教也混入了部分迷信,这点大家要警惕,多用理性主义加以分析和推理。

人由于情感问题或精神困境,必须要借助于宗教,得以安慰和寄托。孔子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对待神灵,犹如生活中我们需要看戏剧一样,都是一种精神的安慰和开示。对于宗教,我们不能立一标准,说必须信仰这个,而不让其信仰另一个。也不能确立一标准说,你必须要服从。因为信仰是自由的,不然人的灵魂就会被束缚。

积极的宗教都会承认现实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而且把个体和宇宙看做一个整体,合二为一,比如道教。能够达到老子的境界,就做到了物我无内外之分,仿佛都不存在了,但实际上做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所以,斯宾诺莎说,人间的一切事物常变,而宇宙不变。对此,中国的庄子说:“至人无己。”可见,这是一种超高的人生境界,一旦与宇宙合一,其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就会不同,万物不做任何区别和划分,混沌一体。

冯友兰建立的新人生论,仅这三点就彻底折服!

这样,我们就离真理之路就更进一步了。

3,人有自由意志吗?

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的欲望,甚为复杂,处于凡尘俗世,肯定不能全部实现。所以,内在或外在就会起冲突,就会有斗争。结果是,强者得以实现,弱者则被压制或削的更弱。这里面,人的意志在起着一定作用。

在冲突斗争中,人有选择取舍的能力。他可以选择重要的,舍掉不重要的。用理智加以推算,做出自己的选择判断。但尽管这样,欲望还是无法全部被压制或制服,因为一个欲望被压制了,另一个欲望又出来了。理智无力,欲望无眼。这时,就需要人的意志。

意志不同于欲望,它超越于欲望之上。众多欲望起冲突,意志会加以制衡。比如选择善,而不选择恶。遵从道,而不遵从利。所谓的立志,即意志的展现。

欲望越多,其意志越不自由,冲突也就越多。反之,人格会更统一,行动会更自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孔子在那时,其心性和习惯已经大成,好像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可以做到放纵心意而不逾越法度。所谓意志自由,就是如此,就是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冲突和矛盾。通过自我,可直达万物。

冯友兰建立的新人生论,仅这三点就彻底折服!

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欲望斗争的战场,欲望遍布,冲突不断,意志也无法获得自由。意志与自由,无所谓善恶之分,只有强弱之分,成败之分,之所以有善恶,是因为人类引入了道德的判断。

哲学中往往会探讨意志自由问题,因为从意志决定行为这点看,意志是主动者,这是意志自由论者的看法。如按照意志不自由者的看法,我们的意志是被动的,因为人是宇宙的一个,宇宙间诸多事物互相决定,互相影响,我们的意志,一方面受自己决定,另一方面却为他物所决定,比如生死,比如命运和定数。所以,斯宾诺莎说,一切有限的事物皆为他有限的性质所决定而不自由,唯上帝不受任何决定而独自由。

普通人的自由,就是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家庭、社会,以及他个人的本性之中,然后有所作为,而这种自由,上帝是从不参与的。

(未完待续,随后会陆续推出其他论点,请继续关注哲学诗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