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为何不畏惧社会巨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摩诃般若波羅蜜 2018-08-12

众所众知,美国的本科教育跟国内本科教育差别很大。

作为世界上顶尖且人气颇高的高等学府之一的哈佛,传统的“自由教育”又意味着什么呢?

哈佛为何不畏惧社会巨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尤其在最新一轮的通识教育改革,哈佛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个时代“不确定性”的一种回应。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诠释大学的定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追求目标境界跟哈佛不谋而合。

都知道中国人对哈佛的崇拜,已不是一天两天。

所以时至今日,也能很好的说明,为什么它的通识教育没有经过时间的冲洗而改变,反到吸引了更多人蜂拥而至。

哈佛人都在学什么?

听说,在每个哈佛人的心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时刻:

他们突然意识到哈佛的魅力。猜测很多人的那个瞬间,是在拿到长达上千页的选课单,为自己选择在哈佛第一门课的时候。

2013年的时候,哈佛新的通识教育计划正式推行,重新划分了学生需要涉猎的八大知识范畴领域,包括:

艺术与诠释、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中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共计400多门课程。

哈佛为何不畏惧社会巨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如果说,大学教育的价值是一个人一生提供的一个时间段。

在此期间,求知欲最为旺盛,心智最为开放,并得以远离社会的压力,学习如何发问,去怀疑既定的前提,学会天马行空的思考。

那么,当几乎全人类的知识摆在眼前的时候,而必须从中选出32门值得花费四年时间的课程时,除了对这场知识盛宴充满兴奋外,恐怕还有巨大的困惑和不解。

什么才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什么才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是哈佛文理学院院长在2003年一次通识教育改革会议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审视走过近400年历史的大学,这是最简单却最艰难的问题。

从2013年开始,哈佛大学本科生全面推行一套新的通识教育计划(Gen Ed),以取代之前的“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

对哈佛人来说,没读过莎士比亚更可耻,还是不知道染色体与基因的区别更丢人?

哈佛为何不畏惧社会巨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受教育”跟技术训练不是一回事。

尤其在西方“自由教育”的基础上,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理解自己以及自己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和自然的。

从而更能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

它要求一种历史性的视角,让一个人不至于陷溺于一时一地的显示考量,就像埃德蒙德·博克说过:“活得要像一只夏天的苍蝇”。

哈佛校徽上刻着“真理”两字,就像“自由教育”——在自由研究精神指导下不预设目标、不与职业相挂钩的教育,是哈佛大学一直在坚持的理想,尽管在愈发世俗的今天,这种坚持已变得越来越艰难。

哈佛为何不畏惧社会巨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哈里斯说:“自由教育的特点又宽又深。所谓宽,是教给学生整个知识范围的宽,深则意味着要深入各个专业,每一门课都要讲究深度。

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就把本科生课程分为三部分:主修课、选修课、通识课(此外还有写作课和课外活动)。

这是哈佛“自由教育”的基本元素。

所谓通识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一系列的基础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无论他们的专业或兴趣是什么。

哈佛通识课是如何变迁的?

在哈佛,主修课可以任意选、任意换,连专业也可以换,唯有通识课属于校方指定必修的,非选不可。

这是大学主动为学生的4年求学生涯开出的一张关键处方,代表了一所大学对于知识与教育最基本的哲学与态度:

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什么知识或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哥伦比亚大学认为有些书是每个人毕业之前都应该读过的,不是任何一本书,而必须是荷马、柏拉图、奥古斯丁、黑格尔、伍尔夫等的著作。

因为这些是最戏剧性地建构了“西方”的著作者,他们的书是一些最直接的涉及什么是人以及人可以是什么的书,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哈佛为何不畏惧社会巨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哈佛大学则认为,比起古典名著或者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某些学问的方法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然而在今天,哈佛认为,之前的“核心课程”已经过时了。

既然只有10%的哈佛学生会选择以学术为业,而60%会进入商业、律师、医学等职业领域,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的精力试图把他们塑造成学者、教授呢?

对于他们,这个汇聚了世界上最多天才的大学,却无法为以前的“良好教育”开出一份明确的清单。

在不确定的时代,该如何生活?

“我们也处于一个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忧虑不安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是不确定。”哈佛现任校长福斯特说。

就像之前所说的,哈佛新一轮的通识教育改革实际上是对这个时代“不确定性”的回应。

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是其中最大的两个不确定因素。

哈佛为何不畏惧社会巨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所以新课程计划中加重了科学的比例,并且强调了“国际化视野”和“合作意识”。

哈佛认为,真正的学者“必须拥抱孤独,并把孤独作为自己的新娘”。

至少在这个世纪,他们希望培养的,绝不是象牙塔里孤独的学者,而是能在未来世界里长袖善舞、应付各种各样挑战的人。

他们尤其强调这样一种训练:将学生置于一个陌生的环境,让他们接触超越他们理解力,甚至也超越教师理解力的现象,让他们失去方向,然后通过学习和思考,重新找到方向。

《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也这样写道:

“通识教育计划的理想,就是要使本科生能够在一个他们毕业后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他们将过怎样的生活的视野下,在哈佛课堂内外进行一切学习。”

哈佛所认可的“共同知识核心”回归生活本身。

所以,也能看出哈佛校徽上的“真理”其实是一种基于理性、挑战、怀疑的理解之道了。

哈佛为何不畏惧社会巨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如果这能帮助一个学生直面未来生活的改变和不确定性,更好的跟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打交道,了解它的复杂性,适应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能拥有更有价值且美好的人生,岂不快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