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十句,品读“心学”第一书!

 昵称52216650 2018-08-14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一、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译文】耳目口鼻四肢即是身体。如果没有心,四肢怎能视听言动?心想要视听言动,若没有耳目口鼻四肢,就做不到。因此,没有心便没有身,没有身便没有心。

二、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徐爱问:“只从心的角度去求‘至善’,恐怕会导致忽略天下的各种事理。”王阳明回答道:“心就是理。天下根本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十句,品读“心学”第一书!

三、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译文】物理不在吾心之外,离开吾心而求物理,就不会有事物之理的存在。

四、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译文】心外不存在物,心外不存在事,心外不存在理,心外不存在义,心外不存在善下条。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十句,品读“心学”第一书!

五、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译文】我(徐爱)昨天早上曾思考,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都是从心上而言的。阳明答道:“的确如此。……所以我说没有心外之理、没有心外之物。”

六、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

【译文】意识的发用,必有意识所指向的物,这个物就是事。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十句,品读“心学”第一书!

七、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译文】今译身体之主宰是心,心的发动表现为意,意的本质状态是良知,意的指向构成事物。

八、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

【译文】凡是意识的活动,都有具体的事物存在。有了这个意,便有了这个物;没有了这个意,就没有了这个物。难道物不是意识的发用吗?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十句,品读“心学”第一书!

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一天,王阳明游南镇,一位友人手指岩石中的花树问道:“如果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不知这颗花树,它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又有何关联?”王阳明回答道:“你未看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一起同归于寂然不动之世界,当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与你的心一起明亮起来。由此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十、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

【译文】比如面前所看到的天,是光明之天,而东南西北所见之天,也不过是这个光明之天。只是由于周围有许多房子墙壁遮挡了我们的视线,所以就看不见天之全体了。如果将这些房子墙壁撤去,那么,这天依然是一个天。不能说眼前看见的天是光明之天,(看不见的)外面的天却不是光明的天。由此可见,一节之知便是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是一节之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