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欧种人的迁徙(一)

 陆一2 2018-08-14

概述

印欧种人的迁徙,是指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说原始印欧语的游牧民族,从位于乌克兰大草原的亚姆纳文化及其相关的草原文化地区,逐步迁移到欧洲和亚洲地区的一系列过程。

从其时其地开始,印欧种人遍及欧洲和亚洲。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与在途中遭遇的不同之种群、不同之文化,相互交流、渗透、融合,并产生出新的文化。这其中,就包括欧洲北部的绳纹陶器文化和印度的吠陀文化

在这一系列的迁徙过程之中,最终孕育了大部分欧洲地区、大波斯地区和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和语言,这一语言系统,后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广泛的语言大家庭。

在当代,人们有关这一系列迁徙的认知,是以大量的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和遗传学的资料为基础的:

语言学描述了各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在这些语言变化中所起作用的语言规律;

大量的考古资料,揭示了原始印欧语及其文化,从其位于乌克兰大草原的原住地,向欧洲中部、欧洲西部和南亚地区逐渐传播的几个阶段;

人类学的研究,描述了这一传播过程,是如何通过大规模的迁徙、以及统治精英集团不断吸收接纳新的势力加入导致的语言转变,而逐渐完成的;

而近些年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对理解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历史关系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印欧语系语言及其文化的传播经过了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在公元前4200---公元前3000年期间。古老的原始印欧种人进入了多瑙河下游地区、安纳托利亚和阿尔泰地区;

第二阶段,发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其时,早期意大利语和早期凯尔特语很可能已经产生于多瑙河流域,并由此逐渐传播进入欧洲。与此同时,早期日耳曼语和波罗的-斯拉夫语(pre-Balto-Slave)已经在喀尔巴阡山脉以东(今天的乌克兰)地区高度发展起来,并开始向北方迁徙,在他们迁徙的同时,亦在中欧地区传播了绳纹陶器文化。而与之相对的另一张推断认为:存在印欧语系的另一种欧洲分支,它们与高脚杯杯文化(Beaker culture有关的,并被称为“西北印欧语”的语系。这个语系可能不仅是凯尔特语和意大利语的祖先,而且也是日耳曼语和波罗的-斯拉夫语(pre-Balto-Slave)的祖先。

第三期迁徙,大约在公元前2100---公元前800年期间:其时,印度-伊朗语和文化开始形成于位于亚姆纳文化绳纹陶器文化的东部边界辛塔什塔文化(Sintashta Culture之中,大约公元前1800---公元前800年期间,发展成为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大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700年期间,印度-雅利安进入巴克特里亚和马尔吉亚那,形成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那文明体。随后,继续扩展到黎凡特地区(成为米坦尼人),北部印度(成为吠陀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以及中国(成为乌孙人)。

最后,大约在在公元前800左右,伊朗语伴随着斯基泰人传播到大草原,并且随着米底人,帕提亚人和波斯人传入伊朗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