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水案

 柴桂苓 2018-08-15
1.心水案(阳虚水泛证)
赵某,男,86岁,2011年1月13日初诊。主诉:心悸伴下肢浮肿数日。病史: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病史十余年,常服用扩冠药物。近2个月来出现精神委靡,身体乏力,下肢浮肿,心率偏慢。心电图提示平均心率45次/分,T波改变。西医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虑其风险较大,患者故选择中医治疗。诊时患者神疲乏力,动则气促,下肢浮肿,畏寒肢冷,间有胸闷不舒,小便量少,胃纳一般,大便通畅,夜寐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检查:心率约40次/分。西医诊断:慢性心功能不全。
辨证:宗气不足,心阳衰微,水湿内停,夹有瘀血。
治法:遵升补宗气及“离照当空,阴霾自散”立法。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升麻6g,苍术10g,白术10g,蔓荆子15g,葶苈子15g,熟附子6g,赤芍15g,白芍15g,防风10g,防己10g,桂枝3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泽兰15g,车前草15g,川芎15g,麻黄6g,炙甘草6g,14剂。
二诊:进参附五苓法切中病机,气促见平,下肢浮肿有减,舌胖,苔白,脉沉细。阳虚血瘀,仍以温通为事。
处方:生黄芪20g,党参15g,升麻6g,苍术10g,白术10g,蔓荆子15g,葶苈子15g,熟附子3g,赤芍15g,白芍15g,防己10g,桂枝4.5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泽兰15g,益母草30g,当归10g,麻黄6g,炙甘草6g,14剂。
上方加减治疗1月余,患者心率达到65次/分,下肢浮肿基本消退,精神转佳。上方基础上加减,继续巩固疗效。
按:患者久患胸痹,宗气不足,累及心阳,阳不制水,水湿泛溢,加之病久有瘀,故取升补宗气为主,温阳活血为辅。参附汤振奋心阳;取泽兰、泽泻、车前草、益母草活血利水,使瘀从水道而去;黄芪、赤芍、防风三药合用,为王清任之黄芪赤风汤,益气活血,且防风有“风能胜湿”之功。宗气得升,心阳得振,水湿得利,药到而病减。
——颜氏内科学术经验丛书——颜乾麟医话医论医案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心水案(气虚血瘀证)
孔某,女,65岁,1983年4月28日初诊。浮肿屡发10余载,劳则加重,下肢按之凹陷,足肿不能着鞋,面部虚浮,心慌头晕,气短乏力,小便短少,纳减寐差。苔白舌淡,脉细缓迟。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电轴+70°。
辨证:老年心脾两虚,气不化水,停留肌肤,兼心血瘀阻。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行水,佐活血强心。
处方:黄芪、党参各30g,白术、云苓、泽泻、大腹皮、丹参、当归各15g,防己、附片各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8剂,浮肿消退,午后下肢微感郁胀,继用前方调理巩固。
按:运用张仲景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各类水肿属气虚者,除选防己黄芪汤为主方外,多随症酌加党参、云苓、泽泻、猪苓、大腹皮、附子、丹参或当归等药。加党参、云苓、泽泻旨在助防己、黄芪加强利水消肿之力;加附子旨在温肾助阳、蒸化水液;加大腹皮旨在行气利水,是基于气行水行之说,其本身又具利水消肿之功;加丹参或当归旨在调和血分。西医学认为活血药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有利水分的排出。
——防己黄芪汤治疗水肿举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153-155. 



3.心水案(气虚血瘀、脾阳虚弱证)
患者,男,59岁,2008年5月11日初诊。主诉:胸闷气短、双下肢浮肿2年,加重1个月。患者于1988年5月10日首次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经某医院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给予复方丹参片、冠心苏合香丸、消心痛等药物治疗后好转。本次因劳累过度、心情郁闷诱发病情加剧,西医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于1990年5月11日来院诊治。现症: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下肢浮肿,小便短少,纳差便溏,脘腹胀满,畏寒肢冷,面色晦黄,神疲倦怠,体态肥胖,声音无力。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苔白滑腻,脉象沉细无力。心率84次/分,律齐。血 压124/86mmHg。心电图检查: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辨证:气虚血瘀,脾阳虚弱。
治法:益气化瘀,温脾利水。
处方:袁氏养心灵方加减。
党参15g,黄芪20g,丹参20g,三七粉3g(冲服),白术15g,茯苓20g,干姜10g,淫羊藿15g,桂枝6g,炙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服上药7剂后,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明显好转,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减轻,纳差便溏、脘腹胀满好转,畏寒肢冷改善,面色仍晦黄,神志清醒,声音清晰,脉象沉细无力好转。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苔薄腻。血压120/80mmHg,心率75次/分。上方加炒葶苈子15g,车前草20g以宽胸利水、渗湿化痰。
三诊:服上药7剂后,面转红润,精神、体力有所恢复,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基本控制,小便增多,下肢浮肿明显消退,纳差便溏、脘腹胀满继续好转,神疲肢冷改善,面色渐现红润,声音有力。舌质淡红,舌体偏大,舌苔薄白,脉象沉细缓和。血压120/70mmHg,心率70次/分。为改善胃肠功能,上方去炒葶苈子、车前草,加焦山楂20g,生麦芽20g以消食和胃。
四诊:再服上药7剂,精神体力恢复,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未再发作,下肢浮肿消退,食欲增加,大便成形,脘腹胀满消失,面色红润,神志清楚,声音有力。舌质淡红,舌体偏大,舌苔薄白,脉象沉细缓和。血压120/70mmHg,心率70次/分。为巩固疗效,守上方继服7剂。其后多次随访,无明显不适,日常生活已恢复正常。
按:患者素体肥胖,吸烟日久,患心肌梗死2年,因劳累过度、心情郁闷诱发病情加剧。盖胖人多湿多痰,少气少血,陈士铎《石室秘录》云:“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生痰之。”痰湿阴邪,损伤脾阳,水不化气,痰湿愈甚,《景岳全书》云:“盖水之与气,虽属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不化,而精即为水。”劳伤心脾,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形成了气虚血瘀、脾阳虚弱的基本病机。阳虚湿盛,胸阳不展,气不帅血,心脉瘀阻,故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中阳不足,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故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故纳差便溏、脘腹胀满;脾虚血少,心阳不振,故面色晦黄、畏寒肢冷;舌质暗淡、苔白滑腻、脉沉细无力,皆为心脉瘀阻、脾阳虚弱、水聚痰湿、心气不足之证。方用党参、黄芪,补元气、益心气、养肺气、健脾气,有利于通心脉,肺气输布;丹参、三七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合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水。全方共奏益气化瘀、温脾利水之功,心气渐复,湿邪渐退,心脉渐畅,胸阳渐展,故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明显好转。
——益气化瘀、理气行水法治疗胸痹心水病[J].中医研究,2010,23(7):70-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