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 《素问》 任脉 【别名】脐(《素问·气穴论》),脐中(《针灸甲乙经》),气舍(《外台秘要》),脐孔(《千金翼方》),气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维会(《循经考穴编》),命蒂(《经穴纂要》),云出(《危证简便》)。 【位置】在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①血管:有腹壁下动、静脉。②神经:布有第10 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释字】《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也。”《说文解字》:“阙,门观也。”《徐曰》:“中央阙而为道,故谓之阙。” 【释穴】神者,天神引出万物,天神入于母体,经过脐带,传入胎儿体中,主生命的出生。《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胎儿出生后又产生出自己的神。阙者,门观也,中缺所以为道。神阙是指先天之神出入之道。《黄庭内景经》注:“脐中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昆仑,一名特枢。”本穴在肚脐,脐是先天的结蒂,后天之气所存之处,人出生后肚脐内还有一息元气尚存。本穴又称中极,是因为肚脐也是人体的中心,其旁有天枢穴,天枢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围绕北极星循环运行,天枢穴围绕肚脐旋转运行。人体气机应天道运行,左升右降,肚脐为其中心,因此称为中极(道经)。 【气血运行状态】任脉起于会阴,沿腹部正中从腹走头,经气发于皮下而为神阙,前为阴交,阴脉精气交会之处,经气运行并聚集此处。 【穴性】本穴属任脉腧穴,任主一身之阴,穴名神阙,神之道,本穴禀任脉阴精之气,神气所出入之门。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应用】《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针灸甲乙经》:水肿大平脐,灸脐中,无理不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绝子,灸脐中,令有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水肿,鼓胀,肠鸣,状如流水声,腹痛绕脐,小儿奶利不绝,脱肛,风痫,角弓反张。 《类经图翼》:主治阴证伤寒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惫,肠鸣泄泻不止,水肿鼓胀,小儿乳痢不止,腹大,风痫,角弓反张,脱肛。妇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脱胎。 《类经图翼》:故神阙之灸,须填细盐,然后灸之以多为良,若灸之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若灸少,则时或暂愈,后恐复发,必难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脐,乃不宜灸。 《万病回春》:治阴证冷极,热药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肾囊缩入,牙关紧急,死在须臾,用大艾炷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 《神灸经纶》:凡卒中风者,此穴最佳。罗天益云:中风服药,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为良。盖不惟追散风邪,宣通血脉,其于回阳益气之功,真有莫能尽述者。 《医宗金鉴》: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又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等证。 【针法灸法】禁刺;可灸。 【现代研究】 (1)艾灸神阙对治疗关节炎和缓解关节疼痛疗效明显。 (2)针灸神阙穴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用中药 外敷神阙穴,取肉桂、鸡内金各3g,硫 黄、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新鲜葱头3~5 节,捣烂,加醋共调成糊状,平摊于神阙,用纱布覆盖,每次敷2 小时,每日1 次。治疗五更泻有效。 (4)将盐炒黄填入神阙穴,再将葱压成0.3cm 饼 状置盐上,将艾炷置饼上,灸1~4 壮,治疗产后尿潴留。 (5)隔药灸神阙,取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 量研细填神阙,治疗皮肤瘙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