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米

 冬天惠铃 2018-08-15

借米

2018-07-11 23:26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邓菲

分享到:





作者邓菲近照

(一)

那是个初春,我记得过完年才不久,还不见布谷鸟叫的季节,家中已无余粮,母亲每天在米饭里掺些干红薯片。那是每年秋冬的时候,挖了红薯后,把红薯切成片,为第二年青黄不接之时度难关,做准备。但是,那年的春荒似乎来得格外早,过年才不久,家里就没有米了。我家的房子是土砖做的,不太隔音,父母在商量借米的事时,我耳朵尖,早就听到了,说是去大坝上一个远亲家去借米。母亲有些担心,说这个亲戚是她娘家的,她了解,恐怕靠不住。父亲却说,早已跟他讲好了,这几天去挑米回来,应该没有问题。

于是,父亲在那个黄昏出发了。这时,天空中还有点细雨,那个远亲家我没去过,据说有二十里,所以,只有选择黄昏去,第二天回来还要上课。父亲是个民办教师。

第二天一早,母亲就好像在叹气,我迷迷糊糊的,还在睡梦中。待我醒来,母亲说,我梦见你爸爸挑着空箩筐回来了。母亲的话音未落,堂屋里的光线一暗,父亲真就进来了。我往箩筐里一看,空的,屋里的空气也暗了起来。父亲似乎讲不出话来,过了半天,才说,这个舅爹爹,不借就不借,莫骗我咯。父亲说这话时,眼里似乎有泪花。母亲也说了句,唉,我的梦真准。

那个春天似乎一直很黯淡。四十年后,我依然记得。                 

(二)

要是有人问我,小时候最怕的是什么,我回答说,当然是借米。

其实,我姐姐也害怕借米。她比我大三岁,怕丑,家里没米了,她拿着升子(也叫升筒)去邻居家借,这家没有,就找下家,下家没有就借下下家,边借边嘀咕,别人都吃饭了,我家还没有米下锅。

其实,借米是个技术活,我姐姐一出去,虽然要走几家,但都能借到。而我出去,要问几家才能借到。因为她年长我几岁,知道哪家有米哪家没有,只是她怕别人的白眼,不太愿意去罢了。

轮到我去借米,我就不停地在村里转悠,肚子里却咕噜咕噜乱叫。走在别人家的炊烟里,我的肚子好饿。我借得多了,就晓得在村里有几家是能够借到米的。比如时元大娘,比如昭柏叔,比如昭喜二叔,他们一般都能够借到米。其实,这是由于我经验的积累,我姐姐却从来不指点我。

还米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把米堆高一点,否则,邻居不高兴,下次就很难借到了。

(三)

有户人家,我们只要去借,就可以借到。而且,可以不还,那就是我大姑妈家。

其实,大姑妈家并不宽裕,只是人口比我家少点,土地面积多点,所以,偶尔有节余,就常来周济我家。如果某天家里揭不开锅了,只要去大姑妈家,总能拿回来一点。大姑父虽然脾气不好,心地却很善良,对我们这些穷亲戚,从不另眼相待。只要去他家,他总是跟我们开玩笑,逗我们笑。所以,这在那个穷苦的岁月里,我们偶尔能够发出开心的笑。

另外,还能借到米的是父亲的一个同学,叫什么名字,我的确不记得了。他住在竹山村,家里人口多。有一年,父亲带我去借米,他还请我们父子吃饭,桌子上竟然有腊牛肉,好香的嘞,我居然吃了三碗饭。

多年后,我路过竹山,总想起他家腊牛肉的香味。当然,存在记忆里的还有那份真诚与良善。那种友情,让我们随岁月渐冷的心,总是能够冒出一丝丝温暖。

(作者邓菲,男,隆回县人,1971年出生,1995年毕业于湖南师大政治系,原《文化时报》记者丶编辑,湖南作家协会会员,诗人。现在供职于湖南省有色系统某事业单位。)

责任编辑:孙成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