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以心传心》(三)

 天地虚怀xia 2018-08-17

《法,以心传心》(三)


《法,以心传心》(三)

以心传心

隆波帕默尊者开示

20160515 泰国苏可泰大学



如果常常的及时知道,接下来便能开发智慧。就会看到:一切都是临时的,一切都是自来自去。

戒便会自动生起,因为烦恼习气控制不了心。烦恼习气控制不了心,就不可能破戒。人之所以破戒,是因为被烦恼习气控制,对吗?当我们在说着毫无意义的话的时候,心是善的还是不善的?不善。我们不停地说,不该说的也说,做禅修报告应该精炼要点,结果却说了很久。有人一开口就是长篇大论,听了之后会头晕。如果他不说,可能他会懂得更多。因为他是被烦恼习气控制了才会一直说。因此,能够有觉性的及时知道烦恼习气,戒就会自动生起,就很容易持守戒律。

这样的戒,称之为“根律仪戒”,“根律仪戒”,即眼、耳、鼻、舌、身、心接触所缘后生起的戒,六根接触六尘之后生起了感觉,能够生起觉性去及时的知道。贪、嗔、痴等生起时,如果及时知道它们,心就会处于平常的状态。平常心是自然、正常、普通的,这样的心是“有戒”的。不是五戒,八戒,二百二十七条戒,那些称之为“别解脱律仪戒”——一条一条的。我们需要的是“根律仪戒”,一定要多多练习。

眼、耳、鼻、舌、身、心,接触所缘之后,烦恼习气生起时,要生起觉性及时的知道。假如想要生起禅定,又该怎么做呢?

禅定的天敌是“五盖”,认识它们吗?“欲贪”,就是满意于色、声、香、味、触;“嗔恨”,就是不满意于色、声、香、味、触(“触”,就是与身体接触的事物);“掉举”、“恶作”,也就是散乱与烦躁不安;“疑”,是指怀疑、举棋不定;“昏沉”,就是昏昏欲睡。

这些都属于中等的烦恼习气,与粗重的烦恼习气——贪、嗔、痴——不同, “五盖”属于中等的烦恼习气。其背后的罪魁祸首是“散乱”。 如果没有散乱,就不会去“爱”,没有散乱,就不会有“嗔”,没有散乱,就不会有“疑”,没有散乱,就不会萎靡不振。因此,散乱是罪魁祸首。所以,在心散乱的时刻,我们要及时的知道。

心经常散乱到六个根门,也就是散乱到眼、耳、鼻、舌、身、心。若去观照六个根门则过于繁琐,选择其一即可,选择一个根门:心。心会跑到心门去工作,大多数时候是跑去想。

认识“心跑去想”吗?“跑去想”、“偷偷想”、“暗地里想”,祖师大德们给予它们不同的称谓。心总是一整天在暗地里左思右想,就像小偷。如果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跑去想”,“跑去想”,就会即刻灭去。因为它们是烦恼习气,无法战胜觉性,觉性生起的刹那,心会自动安住,禅定即时自动的生起。

经常听到有人分享说,虽然修习禅定却从未有过入定的经验。在跟隆波学习之前,即便有定,也是邪定,打坐之后,总是恍兮惚兮的忘了自己。正定,是觉知自己的禅定,以前根本无法获得。经由不断地聆听隆波的讲法,持之以恒地练习,以及不懈地发展觉性,现在感觉到了吗?自己的禅定有所进步吗?谁觉得自己禅定进步了,有吗?谁觉得自己比以前更糟了的?中国人也不乏举手的。

中国人的反应会慢一点,因为要先等翻译。留心观察会发现,在隆波说笑话的时候,泰国人先笑,过一会儿,中国人才接着笑,因为他们刚听完翻译。泰国人和中国人笑的时段不同,能迅速区分出来。这里坐着的是中国人,因为他们笑得慢一拍。看到了吧?他们刚刚才笑?感觉到了吗?当我们在笑的时候,我们对这群中国人的感觉有所改变,谁感觉得出来?有一种朋友般的感觉生起,能够感觉到吗?刚开始还有疏离感,一旦他们笑我们,我们又笑他们,就感觉成为了一伙,成为了一家人。在寺庙听法时,泰国人笑,中国人也笑,然后,泰国人笑中国人,中国人又笑泰国人,就像回音壁一样,回来返去的。

好!现在继续听法。

如果生起了觉性,及时的知道五盖或者散乱,绝大部分的散乱,都是心跑去想了。假如能及时的知道,禅定就会生起,如此一来,获得禅定就不再是难事。我们要及时的知道散乱的心,而不是禁止心去散乱。若是想要禁止心散乱,称之为“痴心妄想”。因为,心是无我的,无法被指挥。只需要及时的知道心在散乱,心就会自动停止散乱,禅定将会自行生起。

发展觉性,是为了来到开发智慧的阶段,这才是重点。我们全力以赴的训练,正是为了让智慧生起。原先我们觉知身体呼气、身体吸气,这样将得到觉性。继而进一步去提升——照见名色(身心)的三法印。

开发智慧,就是要照见名色(身心)的三法印,这是毗钵舍那的智慧,而非普通的智慧。要想生起毗钵舍那的智慧,一定要照见三法印。三法印,就是——无常、苦、无我。“无常”——曾经存在的,继而消失了;“苦”——正存在着的事物,被逼迫着消失;“无我”——无论现象生起还是灭去,我们都无法指挥,一切是随顺其因缘的,而非随顺我们的心意。看见三法印的任何一个法印都可以,

全都是在修习毗钵舍那。

因此,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这就是训练觉性。让我们慢慢的体会:呼气的身体,是被觉知的对象。看到了吗?已经开始有了两个部分:身体,是被觉知的对象;心,是觉知者,这被称之为“分离名色”。在毗钵舍那的修行开始之前,需要先具备基础的智慧,基础的智慧,称之为“名色分别智”。“分别”,是指能够分成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名色分别智”,就是能够分离名色。

比如当下,色正在坐着,感觉到了吗?有谁觉得是自己在坐着?若是有觉性——坐着,就知道在坐着。若是提升到发展智慧——坐着的色,是被心觉知的对象。谁看到了?试着甜甜的笑,是身在笑,感觉到了吗?身体在点头,感觉到了吗?就只是觉知,不用去后续造作什么。如果笑……点头……不要这样(尊者演示),这样太假了。左转,觉知;右转,觉知,就是自然而平常的。

每走一步,身体移动,都觉知自己,便会得到觉性;而每走一步,若有照见:正在走的不是我,仿佛是一个机器人在走,心是观察者。如果可以这样洞悉,就已经在开发智慧了,已经开始剥离错误的见解——认为名与色是我、是我的,

这称之为开发智慧。

因此,慢慢的观察,就会看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为观者与知者的心;第二部分是所缘,也就是被心觉知到的对象。被觉知到的所缘,可以是身,看到身体行、住、坐、卧,而心是知者,这样已经能够分离名色了。

或者,有的人看到苦、乐生起,心是知者,感觉到:苦、乐与心是不同的部分,这也被称为分离名色或者分离蕴界。或者,贪、嗔、痴生起的时候,照见到:贪、嗔、痴是被觉知的对象,心是知者。谁能做到?看见到生气与心是不同的部分。试着举手,有吗?如果没有,那就落后啦。

现今很多人已经步入毗钵舍那的修行。刚刚只讲到“分离名色”,隆波称为“分离蕴界”,对此,不同的祖师大德有各自不同的称呼。如果真正按照经典来讲,应是“分离名色”。色又可以进一步的分离,分离成地、水、火、风;名也可以继续分离,分离成为四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可以称为“分离名色”,也可以称为“分离蕴界”,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表述习惯。

事实上,是将“自我”分离成一个、一个的部分,看到身是一个部分,心是观者;苦、乐是一个部分,心是观者;善与不善是一个部分,心是观者。心自行工作,时而跑去看,时而跑去听,时而跑去想。它能够自行运作。

谁是观者呢?心正是观心的“那个”——以心观心。当下这一刹那的心,去观前一刹那心的运作:比如,前一刹那心在生气,紧接着,这一刹那的心知道了刚才在生气;前一刹那心贪,后一刹那的心,知道刚才贪了。就是这样不断紧随着去观,便是以心观心。以心观心不是守株待兔式的紧盯着。紧盯着心,反而看不到心。隆布敦长老曾经教导隆波说:“以心去找心,就算用上宇宙生灭一次的时间也找不到。”因此,我们无需寻找——心在哪里?如果去找,是根本找不到的。

要慢慢的体会和观察:身体是一个部分,苦乐是一个部分,烦恼习气是一个部分,觉知所缘的心又是另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全都是无常的;全都是苦的——被逼迫着的;全都是无我的——无法被指挥,也不受掌控。

比如,清楚呈现在身体的三法印是:苦——身体始终被逼迫着;无我——我们无法真正指挥身体,无法让它不老、不病、不死。无法真的指挥它,最多只能操纵一点点——可以基本指挥它行、住、坐、卧,但也只是临时的,身体睡着而心醒的时候,心就无法指挥身,那时的身体并不听从心的指挥,因此,身体并非真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

清楚的呈现在心的三法印则是:无常——因为心变化疾速,时苦、时乐、时好、时坏,始终动荡不安;以及,无我——它是自行运作的,生气,是心自己生气;贪,是心自己贪;迷,是心自己迷;心自己好;心自己坏。心自己乐;心自己苦。我们指挥不了它。既无法命令其快乐,也无法禁止其受苦,无法指挥它好,也无法禁止它坏。  

就是这样学习而已。如果能够生起觉性,经常地觉知自己,那么觉知身的时候,就会照见身的三法印,觉知心的时候,就会照见心的三法印:心,有的只是无常与无法控制。这样修习被称之为“开发智慧”。

当智慧圆满了,圣道即会生起,心就会契入中道。而我们现在的心是无法保持中立的:接触到喜欢的所缘,就感到满意,接触到不喜欢的所缘,就不满意。

满意了就动荡,感觉到了吗?当我们对所缘感到满意时,心会膨胀;对所缘不满意的时候,心会萎缩;若是遭遇了让自己极度不快的所缘,心就会怒火中烧,不只是萎缩,还会发抖、燥热。接触所缘之后,心就不停地变化。

我们要慢慢的学习去看清实相。而不是强迫心必须好、必须快乐、必须宁静。好是无常的,宁静是无常的,快乐也是无常的,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我们要看到实相:此身,惟有“苦”,此身惟有“无我”,有的只是一堆物质元素。

此心,惟有“无常”,惟有“无我“,无法被控制。

不断观照下去,“有我”的邪见最终就会脱落,心契入中立的状态,因为它变聪明了——它了知快乐是临时的,痛苦也是临时的;好是临时的,坏也是临时的;行、住、坐、卧,是临时的;吸气、呼气,全都是临时的。心会因为智慧而保持中立,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临时的,所有的一切皆无实质的意义,且无法控制。接下来,快乐生起,心不会再膨胀;痛苦生起,心也不再萎缩,不会进一步去造作,“知道”之后,终止于“知道”,能够做的“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心若有中舍,就不会挣扎。

假如福报和波罗密也具足,心会自行进入禅定,毫无任何刻意的作为,心会自己集中起来而进入禅定。隆波曾经请教过隆布敦长老,事实上,还没有问,是长老先讲的:比如,有的人在观心,就只是观心,心突然集中起来,而后整个世界灭去,只剩下空。长老说,这是心进入到八定。当事人觉得困惑,问道:我正在观心,并没有要入定。怎么可能入定呢?长老说,观心会自动证得禅定。观心会自动证得禅定——因为心没有起与伏,非常稳定,心安住之后,自行集中起来。

如果福报和波罗密足够,心集中起来以后,就会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只需开发一丁点的智慧,随后圣道即会生起。圣道是生起在禅定之中,而非其外。 即便就像我们这样坐着听法也完全可以生起圣道。比如在佛陀时代,听众们坐着聆听佛陀讲法,津津有味地听着,随后就有五百位证悟初果,五百位证悟阿罗汉,等等的。根本没有人在修习入定,为何就会证悟呢?因为在证悟的一刹那,心会自行进入禅定,就只是那么一刹那。

曾有一位祖师大德分享:当他正在坐着讲法的时候,有一个刹那,心突然集中起来,切除了所有一切。当心从禅定中退出之后,他知道,烦恼习气已经断除了。随后他迅疾想到,刚才开示到何处了?回想起来之后,就继续讲法。

这位尊者是隆波的一位师父。他说,“在那个片刻,在座之中没有谁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也许是因为那些听众都没有将心往外送,都在非常认真的听法,所以无人知晓。若是碰到那些心往外送的专家,就会知道了:哦!尊者的心集中起来了!亮起来了!心往外送的人,能够知道宇宙的一切,却唯独不知道自己,只知道别人。当时那些听法者真的很棒,没有人知道在尊者那里发生了什么。尊者的心转变的时刻,听法并没有任何中断,就仅仅是说话期间的停顿而已。就像隆波这样,停顿的时间长吗?只是一瞬间,对吗?电光石火一般,生命已经彻底转变了。

因此,禅定会自行生起,无需顾虑自己会不会入定,届时,心会自动进入禅定的。在佛陀时代,有些人一听到法就断除了烦恼,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数不胜数,可以排很长的队。事实上,他们是睁眼坐着听法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却视而不见,已进入内在去工作了。

我们慢慢去练习,有一天也会得到殊胜之宝。隆波看了看大家修行的整体趋势,时至今日,可以称为“非常不错”,我们的心已经变了——成为“觉知、觉醒,喜悦”的人。我们已经可以分离蕴与界。有人也能看到名色的生灭,但一定要达到足量。

居士们的弱点是,用功不够持续,禅定不太够。所以,每天要在固定的形式之中练习,这样就可以增加禅定的力量。平时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之下,多多去观照,除去工作中必需用到思维的时间之外,从醒来直至临睡以前,都可以实践,用生命去修行,一定要证悟道与果。

现在如果懒惰,接下来,心就会越来越脆弱,因为心已经习惯了软弱。必须要忍耐一段时间。就像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若想得到学士学位,也必须忍耐,对吗?忍耐至毕业,就舒服了,可以去工作赚钱了。因此,必须忍耐。居士的弱点就是持续性太差,有时候练习,有时候放弃,借口众多:父亲要往生了,丈母娘要出生了,等等的。各式各样的理由,有点糟糕。

一定要用心修行,才可以获得殊胜的礼物。接下来做禅修报告吧。

(法谈部分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