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一张桌上打麻,发现没进过校园的妇女照样能如鱼得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反而不及。还有读书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走上社会,赚的钱财比一肚子书的学生强几倍。课堂上老师经常关注的学生,到头来还不认识老师,成绩差的学生碰见对老师却毕恭毕敬。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说,各有各一窍,有的擅长读书,有的擅长工匠,人不一定都是通才。正如,有人能做官,有人穷尽一辈子也做不了官。现在,有文凭的人到处都是,能看出几个是真正有成就的?知识不过是人的生存手段之一,不一定是成功的唯一标志。 成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人生中不确定因素太多。就算是同班同学,几十年后,有的人成了县长,有的成了大企业家,有的可能还找不到工作,甚至穷得揭不开锅的现象都会存在。那相去甚远的根源在哪? 孔子说,不知命,不为君子。这句话也不能说完全有错。当今的教育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研究生或科学家、文学家,这种选择是不是完全正确?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教育具有这样的潜能,但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样的人才,那不是免强了所有的教师?宇宙假如都能按照固有模式的发展,那将来世界还存在什么多样性、生动性? 现在,中小学普遍实行标准化教育,学校好像也失去过去那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姿态。学生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一年到头总是有做不完的试题。学校除了检查、考试,再也没有什么特殊教育模式,各地并且还以学生安全为借口,将音体美等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这样发展,若干年后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