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会计发展史

 连云港海之阔 2018-08-17

    追溯我国和世界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已经有三千年历史。会计发展历尽艰难险阻,经历无数次实践和变革,从最原始的会计发展为今日比较完整的会计体系、准则、制度等,无不经历了历史沧桑、岁月风霜历练。

 

 (一)、中国“会计”一词的最早出现

  中国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说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那么,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中国会计,已于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那时,中国就有了“会计”的称谓,并认识到,会计工作是一项由零星核算到汇总核算在到三年大计的系统过程,这一系统过程应当真实、恰当。会计在当时的涵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核算,通过日积月累的岁会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历程

    公元1000年,中式会计在盛唐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并依旧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公无1002年到1068年,连续三代皇帝推行会计组织体制改革,试图以此理顺中央与地方会计之关系。公元1069年,王安石以“理财”为纲进行变革,并以“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改革的总机关。公元1074年,设置“三司会计司”,以此总体考天下财赋出入,实行一州一路会计考核制度。尽管以上改革未果,然而,这些事件却在会计发展史上造成了重要影响。公元1078年至1085年,又回复到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并重新确立了政府会计、出纳及审计的组织地位,使会计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上述史实表明,在11世纪,中国所进行的会计改革,在当时世界上依然具有先导性作用。

  进入12世纪后,南宋的“审计院”设置,以及明朝的“都察院制度”、财物出纳印信勘合制度、黄册制度,以及继承两宋之制所实行的《会计录》编纂制度与钱粮“四柱清册”编报制度等,也依然闪烁着中式会计的历史光辉,为世界会计史研究者所肯定。宋朝采用“四柱清册”的方法。“四柱”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即现时会计术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期末结存。

  《宋史》云:“殊不知大国之制用,如巨商之理财”。此议揭示了公元10世纪以后,中国商业的发达及巨商在理财方面的重要影响。至明代,不仅商业与旧式金融业又有一定发展,而且手工业作坊也有了新的进步,在封建社会内部已孕育过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

  然而,正是从15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自此,文明古国的会计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过去了,而近500年左右的世界会计史,一直朝着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

  20世纪初,西方现代复式簿记传入我国,主要在海关、邮政、银行、铁路及大的工商业中使用。

 

(三)、新中国的成立后,我国陆续建立了适应国情的会计制度和准则。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借鉴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使用复式记账法,结合我国实际,逐步建立了我国会计制度。经过几十年的会计实践,形成了适应我国经济管理要求,指导我国会计实践的一系列会计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对会计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制定和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在全国实施。1997年至今,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出台。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修订了《企业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出台是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