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者不言 言者不乐谈山林之乐者,未心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 好谈隐居山林生活之乐的人,不一定真的领悟了山林生活的乐趣。口头上说讨厌名利的人,未必真的忘却对名利的贪恋。 二、省事为适 无能全真钓水,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弈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 [译文] 在水边钓鱼本来是一种清闲洒脱的事,却掌握着鱼儿的生杀之权;下棋本是高雅轻松的娱乐,而其中还充斥着争强斗胜的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人更加闲适,多才多艺还不如平凡无才能够保全自己的真实本性。 三、艳为虚幻 枯为胜境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译文] 鸟语花香草木繁茂,山谷溪流中充满了艳丽风光,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宇宙间的虚幻境象;流水干枯山崖光秃凋零石面清冷,这样才是表现了天地之间真实的本来面目。 四、天地之闲 因人而异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译文] 时间本来是很长的,而忙碌的人自己觉得很紧迫;天地之间本来宽阔无限,而心胸狭窄的人却感觉到局促抑压;美丽的大自然本来是闲情逸致的,而庸碌的人却无事找事,徒增忙碌和烦恼。 五、盆池竹屋 意境高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译文] 寻找生活的情趣不在于东西的多寡,即使在水池和小石头间,也可欣赏到云烟日霞的山水景色;能使人意会的景致不在远处,即便在自己家的草窗竹屋之下,也可以享受到清风明月的悠闲情趣。 六、静夜梦醒 月现本性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译文] 静听夜阑人静从寺院远处传来的钟声,可以把我们从人生的大梦中唤醒;细看清澈的潭水中倒映的月影,可以亲见幻躯之外的真如自性。 七、天地万物 皆是实相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译文] 鸟的声音和虫儿的鸣叫,是大自然在传达心中的秘密;花的艳丽和草的翠绿都是阐明文章的哲理。学者要心灵透彻,胸怀光明,这样接触万物才能心领神会。 八、知无形物 悟无尽趣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 [译文] 人们只会读懂用文字写成的书,却无法读懂宇宙这本无字的书;只知道弹奏有弦的琴,却不知道弹奏大自然这架无弦之琴。知道用有形的东西,而不懂领悟其神韵,这样怎么能懂得弹琴和读书的真正乐趣呢? 九、淡欲有书 神仙之境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译文] 心中没有功名利禄的欲望,就会像秋高气爽的天空和晴朗的海面一样明朗辽阔;在闲坐时有琴弦和书籍为伴,生活就会像居住在山洞中的神仙一样逍遥。 十、盛宴散后 兴味索然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人奈何不早回头也? [译文] 宾客朋友聚集在一起,酣畅痛饮,狂欢作乐,可是事过之后面对的只是燃尽的残烛,烧尽的檀香,冰凉的茶水,一切快乐已经烟消云散,回想刚才的一切,真让人感到毫无兴趣。天下的事,大多和这相似,识时务的人为什么不及时回头呢? 十一、得个中趣 破眼前机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译文] 能够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机趣,那么五湖四海的山川景色便可纳入我的心中;能够看破眼前的机用,那么所有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都可归于我掌握。 十二、非上上智 无了了心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译文] 山河大地与广袤的宇宙空间相比,只是一粒细小的尘土,而人类不过是微尘中的微尘;血肉之躯相对无限的时间来说,只是相当于一个一闪即逝的泡影,何况外在的功名富贵不过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说,没有绝顶高超的智慧,就不能有彻悟真理之心。 十三、人生苦短 宇宙无限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译文] 在电光石火般短暂的人生中较量时间的长短,又能争到多少的光阴?在蜗牛触角般狭小的空间里你争我夺,又能争夺到多大的世界空间? 十四、极端空寂 过犹不及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顽空。 [译文] 微弱的灯火没有光焰,破旧的棉衣丧失了温暖,这是造化在玩弄世人;衰败的身体像干枯的树木,空虚的心灵像燃透的灰烬,这样的人不免陷入冥顽的空境。 十五、休无休时 了无了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译文] 一个人想要就此罢休,就要当机立断如快刀斩乱麻般立即罢休,不必等到万事俱备。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好时机,那就像人们婚礼虽然完成了,以后有关家庭的事情还接踵而来;出家的和尚虽然暂时获得清静,其实内心的烦恼却不见得一时能够消除。古人说:“现在能够罢休就赶快罢休,如果去寻找一个可以完结的时候便永远无法罢休。”这真是真知卓见啊。 十六、从冷视热 从冗入闲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译文] 从热闹的名利场中退出后再冷静地回头看之,才知道热衷于争名夺利是最没有意思的;从忙碌的生活转到安闲的生活,才知道安闲的人生趣味最为长久。 十七、轻视富贵 不溺酒中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译文] 有把富贵荣华视作浮云的风骨,就没有必要居住到深山幽洞中去怡养心性;不酷爱山石清泉的人,却总是作诗饮酒,也自有乐趣。 十八、不嫌人醉 不夸己醒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译文] 听任别人去争名逐利,但不因此去嫌恶他们、疏远他们;保持恬静淡泊的心境是为了顺着自己的本性,也不因此夸耀自己的清高。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被物欲蒙蔽,也不被虚幻所迷惑,身心俱逍遥自在”的人。 十九、心闲日长 意广天宽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 [译文] 时间的长短是因为人的主观感受,宽和窄是由于心理的体验。所以对心灵闲适的人来说一天比千古还长,对心境开阔的人来说,斗大的屋子像天地间一样宽广。 二十、栽花种竹 去欲忘忧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译文] 把对生活的物质欲望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平日只是种些花草树竹培养生活情趣,将一切烦恼和忧愁都交还给乌有先生;要把生活琐事忘掉,每天只是烧香煮茗,甚至不去过问送酒的白衣童子是谁。 二一、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译文] 对于每天的现实生活,能够知足的人就感到生活在仙境,而不知满足的人就只能始终处在凡俗的世界;总结世上的一切原因,善于运作的人,就能创造机运,不善运作的人,就处处陷入危机当中。 二二、附势遭祸 守逸味长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译文] 攀附权势的人,所带来的祸害往往是最悲惨最迅速的;坚持恬静淡泊的生活,虽然很平淡,但趣味却最悠久。 二三、松涧望闲云 竹夜见风月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译文] 在松树溪涧旁边,手拄拐杖独步自行,云雾飘绕在身穿破袍的自己身边;在竹窗下,头枕书本无忧无虑地安然入睡,醒来时,清凉的月光照在自己的薄毛毡上。 点评:道骨仙风,一派世外高人之风范。 二四、欲时思病 利来思死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译文] 色情的欲望像火焰般炽热,可是当一想到生病时的情形,兴致就会像一堆死灰;功名利禄像蜜糖一样甜蜜,可是当一想到死亡时,味道便会像咀嚼蜡丸一般无味。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常常想到疾病和死亡,那么就可以消除虚幻的追求而培养一些修行了道之心了。 二五、退后一步 清淡一分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译文] 人人竞相争先的道路最为狭窄,如果能够退后一步,道路自然就会宽广一步;追求浓艳华丽,那么享受到的滋味就会缩短,如果清淡一些,趣味反而更加悠久。 二六、忙不乱性 死不动心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译文] 要想在忙碌的时候心性不乱,就必须在清闲的时候培养清醒敏捷的头脑;要想在死亡面前不感到畏惧,必须在平时就对人生觉悟得透彻。 二七、隐无荣辱 道无炎凉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译文] 隐居山林之中的人生,没有荣耀与耻辱;追求仁义道德的道路上,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二八、心静自然凉 乐观无穷愁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译文] 不一定要除去暑热本身,如果要去除暑热所带来的烦恼,只要保持清凉的心境即可;穷困不一定要用什么特殊的方法去改变,要排除穷困所带来的忧愁,只要保持安乐的心境即可。 二九、进时思退 得手思放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译文] 在进步向前的时候要想好退路,才能避免进退两难的灾祸;在着手进行的时候要有中止放手的准备,才能摆脱骑虎难下的险境。 三十、贪者常贫 知足常富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候,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译文] 对于贪得无厌的人,分给他金银他恨分不到珍贵的珠玉,封他为公爵他怨封不到有实权的候爵,明明是权贵人家却甘心自比为乞丐;对于知足常乐的人,觉得野菜比鱼肉味道还要美,粗布衣袍比狐皮貉裘还要温暖,虽然身为平民百姓却比王公贵族过得还要自在。 三十一、隐者多趣 省事心闲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译文] 炫耀名声还不如逃避名声更有趣味,练达世事也不如多省一事来得悠闲自得。 点评:清净无为最是福。 三十二、自得之士 逍遥自适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译文] 喜欢宁静的人,看到天上飘动的白云和山间的幽石就能悟出其中的玄机;喜欢繁华热闹的人,听见清扬的歌声看到美妙的舞蹈会忘记疲倦。只有那些纯净自得的人,没有喧嚣或寂寞的烦恼,没有得志或失意的痛苦,何时何地都是他逍遥自在的天地。 三十三、孤云出岫 朗镜悬空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译文] 孤云从山谷中飘出来,它的去留和什么都没关系;一轮明月像悬挂在天空,世间的安静或喧闹与它毫无关系。 三十四、浓处味短 淡中趣真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译文] 悠远绵长的趣味不一定能从浓烈的美酒中得来,而是从食用清淡的豆类清水中得来的;惆怅悲恨的情怀不是从孤寂困苦中产生,而是从声色犬马中产生的。由此可知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而平淡的事物才最有趣味和最真实的。 三十五、高寓于平 难出于易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 禅宗有一则偈语说:“饥饿时吃饭,疲倦时睡眠。”另外《诗旨》里有一句是:“眼前景致口头语。”这些都是将极深的哲理蕴含在极为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可见最难的东西也要从最简单处着手;凡事刻意去强求的人往往离真理更远,无心而任其自然的人反而会接近真理。 三十六、喧中见寂 有入于无水流而境无声,得和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译文] 流水淙淙,却听不到一丝水声,由此可以看出在喧闹的环境中仍能享受寂静的趣味;高山耸立,云彩也不会觉和受到阻碍,从中可以悟出无我的玄机。 三十七、心无系恋 乐境仙都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译文] 山林是隐居的好地方,如果有了私心杂念,那么山林也成了俗市;欣赏书画是高雅的行为,如果有了贪求和痴恋,那就跟商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所以只要心地纯真没有污染,即使身在人欲横流的环境中也如同在仙境一般;心中牵挂太多,那么即使处在快乐的环境中也如同在苦海中生活一样。 三十八、静躁稍分 昏明顿异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译文] 在喧闹嘈杂的时候,平时所记着的事情,都会淡忘掉;当环境清静安宁的时候,平时所遗忘的东西,又仿佛出现在眼前。可见安静和浮躁的分别,所带来的结果是清明和昏昧的不同。 三十九、卧雪眠云 绝俗超尘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译文] 以芦花作棉被,以雪地作睡床,以云彩作蚊帐,在如此美景下睡眠,可以保持一天之间的精气;以竹叶作酒杯,在清风明月下吟咏,可以摆脱尘世间的纷乱烦扰。 四十、浓不胜淡 俗不如雅衮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著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固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译文] 在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的行列中,如果出现一个手持藜杖隐居山中的隐士,便可以增加一种高雅的风韵;在渔人樵夫往来的路上,如果有一位穿着华丽朝服的达官显贵,反而会增添许多俗气。所以说浓艳比不上清淡,庸俗比不上高雅。 四十一、出世涉世 了心尽心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译文] 超凡脱俗的方法,就应该在尘世中寻找,不必刻意隔绝世人远遁山林;了悟心性的功夫,还是要用此心去体会领悟,不一定要断绝欲念,心如死灰。 四十二、身放闲处 心安静中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译文] 把自己的身体放在闲适的环境中,那么世间的荣辱得失如何能够使唤我?使自己的心境经常处在安宁平静的状态,那么世间的是非利害又如何能够欺骗愚弄我? 四十三、云中世界 静里乾坤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译文] 在竹篱下忽然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恍然让人觉得置身于神仙世界之中;坐在书房里面优闲地听着蝉鸣鸦啼,才感受到安静中蕴藏无限情趣。 四十四、不忧利禄 不畏仕祸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 [译文] 我不希望去追求荣华富贵,怎么会担心名利和官禄的诱惑呢?我不想升官发财,怎么会担心官场上潜伏的各种危机呢? 四十五、山泉去凡心 书画消俗气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译文] 优闲地游玩在山间树林清泉怪石之间,尘世的俗心渐渐止息;浸淫在读书吟诗作画的情趣当中,庸俗的气息就会在慢慢消失。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虽然不会因为沉溺于玩物而消磨意志,也常常借助优雅的环境陶冶情操。 四十六、秋日清爽 神骨俱清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译文] 春天的景致繁华热闹,使人心旷神怡,但却不如秋天的秋高气爽,白云飘飞,兰花馥郁,桂花飘香,秋水与长天共一色,天地澄澈清明,使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感到清爽舒畅。 四十七、得诗真趣 悟禅玄机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 一个字都不认识,而说话充满诗意,这才体会到了诗的真正趣味;一句偈语都不明白,却富有禅机,可以说已领悟到禅理的奥妙。 四十八、好用心机 杯弓蛇影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译文] 总用心机的人,在杯中看到弓影会怀疑是毒蛇,将草中的石头当作蹲趴在地上的老虎,内心中充满了杀机。内心平和的人,把凶恶的石虎化作温顺的海鸥,把聒噪的蛙声当作吹奏乐曲,所接触到的都是真正的机趣。 四十九、身心自如 融通自在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译文] 身体要像没有系上缆绳的小船,任凭船儿飘流或者静止;心地要像已经焚成灰的树木,不怕刀砍或者涂香,丝毫不觉痛痒。 五十、皆鸣天机 皆畅生意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俱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译文] 一般人按常情听到黄莺啼叫就高兴,听到蛙鸣就厌恶,看见花木就愿意栽培,看见野草就想拔掉,这都是根据对象的外形气质来主观地决定好恶;但如果以自然的本性来看待,哪一个动物不是随其天性而鸣叫,哪一种草木不是随其自然而生机? 五十一、盛衰始终 自然之理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知。 [译文] 在发秃齿落的衰老年龄,只好任由那虚幻的躯壳自然的凋谢;在鸟语花香的春光时刻,却要能够体悟本性恒常不灭的真理。 五十二、无欲则寂 虚心则凉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译文] 充满私欲而心浮气躁的人,即使在寒冷的深潭中心中也会烧起沸腾的波涛,就是处在深山野林中也无法使他心灵平静;无欲无求而心静意明的人,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也会感到浑身凉爽,就是在早晨热闹的集市上也感觉不到内心的喧嚣。 五十三、贫则无虑 贱则常安多藏者厚仁,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译文] 财富聚集得太多的人,失去时损失也大,由此可见富有的人还不如贪穷的人过得无忧无虑;地位爬得越高的人,摔得也会越惨,由此可见地位高的人还不如低下的人过得安逸。 五十四、晓窗读易 午案谈经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馨宣竹下之风。 [译文] 早晨坐在窗边研读《易经》,用松树上的露珠来研磨朱砂批阅评点;中午时分在书桌前诵读佛经,竹林间的清风把清脆的木鱼声传向远方。 五十五、花失生机 鸟减天趣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译文] 花木栽在盆中终归要失去生机,飞鸟关进木笼就减少了天然的生趣。不像山间的花鸟交错点染成美丽的图案,自由地飞翔,这样才能使人领会其中的妙趣。 五十六、诸多烦恼 因我而起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译文] 世上的庸人因为把“我”字看得太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嗜好和那么多的苦恼。前人说:“如果已经不再知道我的存在,又怎么会知道东西是否贵重?”又说:“如果知道自身并不属于自己所有,那么烦恼又怎能侵害我呢?”这真是一语切中要害。 五十七、少时思老 荣时思枯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译文] 用老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少年时的行为,就可以消除很多追名逐利的争斗心理;从衰败时的情形来看荣华富贵,可以断绝很多追求奢侈豪华的念头。 五十八、人情世态 倏忽万端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挂矣。 [译文]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瞬息万变,都不必看得那么认真。尧夫先生说:“昨天所说的我,在今天已经变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明天又变成谁。”人们如果常常作这样的思考,就可以放下心中许多牵挂。 五十九、热中取静 冷处热心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译文] 在热闹喧嚣的时候,如果能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事物,便可省去许多令人烦恼的事情;在失意落寞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个奋发进取的决心,那就可以得到许多人生真正的乐趣。 六十、寻常人家 最为安乐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乐的窝巢。 [译文] 有一个安乐的境界,就一定有一个不安乐的境界和它相对;有一处美好的景色,就一定有一处不美的景色相参照。只有那些普通的家常便饭,寻常的自然景色,才是真正安乐的归宿。 六十一、乾坤自在 物我两忘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译文] 将窗帘高高卷起,敞开窗户眺望青山绿水间云蒸霞蔚的美妙景致,才目睹到大自然是多么美妙自在。竹林茂盛树木疏朗,听任小燕子和鸣叫的鸠鸟在报道着季节的变化,因而领悟到万物合一浑然忘我的境界。 六十二、生死成败 任其自然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译文] 如果知道事情有成功就一定有失败,那么也许求取成功的意念就不会那么坚决;如果知道有生就会有死,那么养生之道就不必过于用心良苦。 六十三、水流境静 花落意闲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译文] 一位道德高尚的和尚说:“竹子的影子在台阶上掠过而尘土不会飞扬起来,月影倒映池塘而水面不会生起丝毫波纹。”一位儒家学者也说:“水流得再急,四周的环境仍然宁静,花落得再多,意兴依然闲适。”一个人如果常保持这样的处世心态来为人处世,那么身心是多么自在逍遥啊。 六十四、自然乐曲 乾坤文章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译文] 山林中松涛阵阵,泉石间水流淙淙,静静聆听,可以体会到天地之间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原野尽头上升起的迷蒙烟雾,水中央倒映的白云美景,悠闲地看去,是宇宙间最美妙的天然文章。 六十五、溪壑易填 人心难满眼看西晋之荆榛,犹矜白刃;身属北邙之狐兔,尚惜黄金。语云:“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信哉! [译文] 眼看西晋已快灭亡,将变成杂草丛生的荒野,可还有人在那里炫耀自己的武力;眼看人将死去变成北邙山狐兔的食物,此时竟然还有人吝惜黄金。俗话说:“猛兽容易制伏,而人心难以降服;深谷容易填平,而人心难以满足。”这句话是如此的正确啊! 六十六、心无风涛 性有化育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译文] 如果心中风平浪静没有波涛,那么所处之处无不是青山绿水一派美景;如果本性中有化肓万物的爱心,那么所看之物无不是鱼跃鸟飞的生动景观。 六十七、贵贱高低 自适其性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译文] 头戴高冠腰横博带的达官贵人,一旦看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百姓飘飘然逍遥自在,未必心中不会产生失落的感叹;生活奢靡筵席不断的豪门贵族,一旦看见窗明几净的平民人家悠然闲适的样子,未必没有慕恋的心态。世上的人为什么还要以火牛阵相争斗,还要违背常情去追逐名利呢?为什么不去过朴素的生活来顺应自己清淡的人生本性呢? 六十八、鱼得水游 鸟乖风飞鱼得水游,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译文] 鱼在水中才能自由地游动,却忘记得益于水;鸟儿乘风飞翔,却不知是有风托起它。认识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超脱外物的束缚,可以享受到自然的机趣。 六十九、盛衰无常 强弱安在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之地;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旧时争战之场。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译文] 狐狸做窝在残垣断壁,野兔出没在荒废楼台,这些都是当年歌舞升平的地方。遍地黄花在寒露中抖擞,一片荒草在烟雾迷漫中摇曳,这里曾是英雄逐鹿争霸的战场。兴盛和衰败哪里会长久不变?强弱胜负如今何在?想到这些不禁令人心灰意冷! 点评:无常歌(1) 无常歌(2) 七十、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去卷云舒。 [译文] 无论是宠爱或者屈辱,都不会在意,人生之荣辱,就如庭院前的花朵盛开和衰落那样平常;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去在意,人生的去留,就如天上面的浮云飘来和飘去那样随意。 点评:炉火纯青之境界。 七十一高天可翔 万物可饮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草,何物不可饮啄,而鸱枭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蛾鸱枭者,几何人哉! [译文] 晴朗的夜空,明月高照,天空可任意翱翔,而飞蛾却偏偏要在夜间扑向烛火;清泉流水,绿草野果,哪一种东西不能饮食果腹,而鸱枭却偏偏爱吃死老鼠。唉,世界上能不像飞蛾、鸱枭那样犯傻的人又有几个呢? 七十二、求心内佛 却心外法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 登上了竹筏就想到上岸后要舍弃这竹筏,这才是懂得不受外物羁绊的真人;如果已经骑在驴上却还想着找另外一头驴,便永远也无法成为了却尘缘的高僧。 七十三、冷情当事 如汤消雪权贵龙骧,英雄虎战,以冷眼视之,如蚁聚膻,如蝇竞血;是非蜂起,得失猬兴,以冷情当之,如冶化金,如汤消雪。 [译文] 有权势的达官贵人气势威武,英雄豪杰像猛虎一样征战,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只不过是像蚂蚁聚集在腥膻味旁争食,苍蝇竞相争吸血一样;人间的是是非非像乱蜂涌集,人间的得失像刺猬毛密集,用冷静的头脑来应付,不过就像金属在炉中冶炼,冰雪被热火融化一样。 七十四、物欲可哀 性真可乐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译文] 被物质欲望所束缚,会觉得生命很可悲;悠游在纯真的本性中,才觉得生命很可爱。知道什么很可悲,那么尘世的欲望可以立刻消除;知道什么很可爱,那么神圣的境界自然会达到完美。 七十五、胸无物欲 眼自空明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译文] 如果我们心中不存在有一丝对物质的欲望,心中的烦恼就会像炉火把雪消融及太阳将冰融化一样消散了;如果我们眼前有一片空旷开朗的环境,便可以时常看到皓月当空及其映在水波中的倒影。 七十六、林岫江畔 诗兴自涌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译文] 在灞陵桥上能使你诗兴大发,刚刚低声吟出诗句,山峦丛林已经充满了诗情画意;人在镜湖畔曲江边,独自漫步时,山水交映令人陶醉。 七十七、伏久飞高 开先谢早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译文] 潜伏得越久的鸟,会飞得越高;花朵盛开得越早,凋谢得也会越快。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必为怀才不遇而忧愁,就可以消除急躁求进的想法。 七十八、花叶成梦 玉帛成空树木至归根,而后知华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译文] 树木到了凋谢枯萎的时候,才知道茂盛的枝叶和鲜艳的花朵只是一时的繁荣;人到了死后盖棺入殓时,才知道原来追求子女众多、财物丰盈都没有用处。 七十九、真空不空 在世出世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或侪善自修持! [译文] 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的“空”的境界,并不就是空掉一切,执著于事物外在形相并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同样地,破除事物外在形相也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请问佛陀怎样解释这个道理?身处俗世要能超脱于俗事之外,追求欲望是一种痛苦,断绝一切欲望也是一种痛苦,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好好领悟修持了。 八十、欲有尊卑 贪无二致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乞人号饔餮,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译文] 行为刚烈的义士可以将千乘之国礼让于人,贪婪无厌的人却为一文钱而进行争夺,这两种人的品格有天壤之别,但义士好名的心理和贪财好利的心理并没有什么区别;天子掌管国家大事,乞丐沿街要饭,这两种人的身份地位有天壤之别,但天子思虑国家事务的忧愁和乞丐求食物的苦恼却没有本质的区别。 八十一、覆雨翻云 总慵开眼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译文] 饱尝熟悉了世态炎凉,任由世间变化万千,总懒得睁开眼睛去看一下;看透了世间的人情冷暖,管他人叫我牛还是唤我马,只是一味点头称是而已。 八十二、前念后念 随缘打发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 现在的人一心想心无杂念,但终究也没有办法达到完美的地步。只要先前的杂念不存心中,对于未来的杂念不去生起,只将现在的杂念随着机缘打发掉,也会渐渐达到无杂念的境界。 八十三、偶会佳境 自然真机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译文] 心中偶然有所领悟才会达到最美妙的境界,事物要自然生成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机趣,如果人为地安排布置,那么情趣意境就会消减。白居易诗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这句话真值得体味!诗中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八十四、性天澄澈 何必谈禅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译文] 天性纯真的人,即使无意修炼,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养身心健康;心地沉沦随落的人,即使谈论佛经禅理,也只是在白白耗费自己的精力。 八十五、人有真境 即可自愉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译文] 人心中有一个真实美妙的境界,不需要丝竹管弦之音也觉闲适愉快,不燃香不饮茶也感清新芳香。必须心中意念澄静,心境虚空,忘记忧思愁虑,解脱形体束缚,这样才能自如自在地生活在真实美妙的境界之中。 八十六、真不离幻 雅不离俗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译文] 黄金从矿石中冶炼出来,美玉由石头琢磨而成,可见不经过虚幻就无法得到真实;道理可以在饮酒中悟得,神仙能在声色场中遇到,这是说即使高雅也不能完全脱离凡俗。 八十七、俗眼观异 道眼观常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译文] 天地间的万物,人世间的情感,世界上的各种事情,用凡俗的眼光看待,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各不相同;若用悟道者的眼光来看,统统是一样,全部是平等。有什么必要去区分,有什么必要去取舍呢? 八十八、布被神酣 藜羹味足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译文] 只要安然舒畅地睡在粗布棉被中,也可以吸收天地间的和顺之气;满足粗茶淡饭的人,才能体会淡泊人生的真实乐趣。 八十九、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译文] 想解脱世俗的纠缠,关键是看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能够了悟,那么屠户酒肆也会变成极乐净土。要不,纵使是和琴鹤为伍,花草为伴,爱好虽然清雅,但羁绊的魔障终究还在。俗话说:“能够摆脱尘世才能进入真正的境界,没能了却尘缘的僧人也和俗家人没有两样。”这句话千真万确。 九十、万虑都捐 一真自得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三杯后,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译文] 住在狭窄的小屋里,抛弃所有私欲杂念,哪里还羡慕什么雕梁画栋飞檐入云的华屋;三杯酒下肚之后,自觉领悟到道理悠然自得,于是只管对月弹琴,迎着清风中吹笛。 九十一、天性未枯 机神触事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枯槁,机神最宜触发。 [译文] 在万物俱静的时候,忽然听见一声鸟儿鸣叫,则会唤起许多幽情雅趣。百花草木凋谢枯败后,忽然看见一枝鲜花挺拔怒放,便会触动心灵产生无限生机。可见万物的本性并不会全部枯萎,生命的机趣应该不断激发。 九十二、把柄在手 收放自如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译文] 白居易说:“不如放任自己的身心,默默地听从天地的造化。”晁补之说:“不如收敛自己的身心,静静地使一切归于安寂。”放任往往使人狂放自大,过度收敛心又会归入枯寂。只有善于把持自己身心的人,控制的开关在自己手中,可以收放自如,从而取得平衡。 九十三、造化人心 混合无间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译文] 当面对飞雪的夜晚或者明月当空的时候,心境就会非常清澈明净;当春风吹拂、气候温暖的时候,意境也会自然通达。天地的造化和人心的交汇,联系在一起没有什么区别。 九十四、文以拙进 道以拙成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疯气象矣。 [译文] 文章讲究质朴实在才能进步,学道讲究真诚自然才能修成,一个拙字蕴含着说不尽的意味。像桃花源中的狗叫,又如桑林间的鸡鸣,是何等的淳朴。至于寒潭中映照的月影,枯老树木上的乌鸦,虽然工巧,却给人一种衰败的景象。 九十五、以我转物 大地逍遥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译文] 由我来把握和主宰事物,成功时也不会欣喜,失败了也没有忧愁,这样没有羁伴和挂牵地做人真是逍遥自在;若让事物来控制奴役我,那么不顺利时就会恼恨,顺利时又会喜欢,一点微小的事就能把自己束缚住。 九十六、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 世间的道理如果归于空寂,那么一切事物也会归于空寂,若一味地舍弃事实而执著于道理,就好像要去除影子却要留下形体那样荒谬;内心如果保持空寂,那么外在的境遇也会随着空寂,若一味地舍弃境遇而仍然执著于此心,就好像以聚集腥臭来驱赶蚊蝇一样可笑。 九十七、任其自然 总是自适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饮,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译文] 清高的人和高雅的事都为了顺应自己的本性,所以饮酒时以不劝饮最为快乐,下棋以不相争最为高明,吹笛时以自得其乐最为快意,弹琴以信手拈来为最雅,相会以没有邀约为最真诚,宾客往来以不迎送为最坦荡。假如一受到繁文缛节的束缚,那么就要掉进世俗的苦海之中了。 九十八、思及生死 万念灰冷试思未生之前有何像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而游像先。 [译文] 试想一下没有出生之前哪里有什么相貌,再想想死了之后还有什么形象?那么原先所有的念头便会冷却消失,内心也会寂静显出本性,自然可以超然物外,悠游在物象之外。 九十九、福祸生死 须有卓见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译文] 患病时才想到身体强壮最为宝贵,身处在动乱才想到太平安稳的幸福,这不算是先见之明;得到幸福而预先知道幸福实际上是带来祸患的本源,贪着生命而能预先知道生命是走向死亡的前提,这才是远见卓识。 一OO、妍丑胜负 今又安在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子,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译文] 演戏的伶人涂抹胭脂口红,将美丽和丑陋再现得维妙维肖,歌舞结束好戏散场之后,那些美丽和丑陋哪里还会存在?下棋的人争先恐后,通过下棋比个你高我低,一会儿棋局结束收起棋子,刚才的胜负又在哪里呢? 一O一、风花竹石 静闲得之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译文] 微风中花朵的身姿随风飘舞,雪夜中明月皎洁,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成为这美妙景致的主人;河水边树木的繁茂或枯败,竹林间石头的消退增长,只有意态悠闲的人才能把玩欣赏。 一O二、天全欲淡 人生至境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则不知;语以温饱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译文] 在田间劳作的农夫或野山间打柴的樵夫,问到黄鸡白酒的家常便饭就兴致很高,问到山珍海味则全然不知道;谈论温暖的粗布袍和麻布短衣就自然愉快,问到华美的朝服却一点不知道。因为他们保持了纯真自然的本性,所以欲望淡泊,这是人生的第一等境界。 一O三、观心增障 齐物剖同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的,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译文] 人心如果不产生任何妄念,又何必要去操心呢?佛家所说的观心,反而是增加修持的障碍。天地间的万物原本是一体的,何必等待人去整齐划一?庄子说:“物我齐一,是把本属同一体的东西给分开。” 一O四、悬崖撒手 苦海离身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译文] 当歌舞娱乐正达到高潮的时候,自行拂衣离身而去,这种豁达的人能够撒手于悬崖真是令人羡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有人在不停地奔走忙碌,这种沉沦世俗苦海的人,真是令人可笑。 一O五、修行绝尘 悟道涉俗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器,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当内心的修持还没有把握能够坚定时,就应该远离尘世的烦嚣,使这颗心不受欲望的诱惑,这样就不会迷乱,然后能够清醒地体悟纯净的本性;如果内心的修持已经足够坚定时,又应该混居于滚滚红尘中,使这颗心接受欲望的诱惑也不会迷乱,这样便能修养自己圆通的智慧。 点评:大隐隐于市。 一O六、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欢寂静而厌恶喧嚣的人,常常逃避人群以求得安宁,却不知道有意离开人群便是执著于自我,刻意去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这怎么能够达到将自我与他人视为一体、将宁静与喧嚣一起忘记的境界呢? 一O七、山居清洒 入尘即俗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矣! [译文] 居住在山野时心胸清新开阔洒脱,接触到任何事物都会产生遐想:看见一片孤云飘荡一只野鹤飞翔就会产生超越一切的念头,遇到山谷中清泉流动会产生洗涤一切凡俗的想法,抚摸着苍老的松树和寒冬中的梅花会有挺立傲雪的情致,和海鸥麋鹿在一起游玩可以忘却一切心机。一旦再回到尘世中,不单止任何事物都和我无相关,即使这个身体也觉得是多余的。 一O八、野鸟作伴 白云无语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译文] 偶尔兴致来的时刻,在草地上脱鞋漫步,野鸟也会忘了被捕捉的危险飞到身旁来作伴;当景致与心灵互相融合时,在飘落的花朵下披着衣裳独自静坐,白云也似乎无言地停留在头上不忍离去。 一O九、念头稍异 境界顿殊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的幸福和祸祸,都是由于心念的好坏而产生的。所以释迦牟尼说:“对名利的欲望太过炽热,就会踏入火坑,过度沉沦在贪嗔爱恋里面就会掉入苦海。而一个清净的念头可使火坑变成水池,一念觉悟可以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念头稍不一样,那么所得的境界有天渊之别,不能够不谨慎啊! 一一O、水滴石穿 瓜熟蒂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译文] 细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同理,修行学道的人应该努力用功才能成就;水流到时自然形成沟渠,瓜果熟透时自行落下,同理,要想悟得真理也需任运自然。 一一一、机息有风月 心达无喧嚣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达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译文] 当妄念止息后,便能感受到皎月清风缓缓而来,不会再将人间看成是苦海;当心境远离尘俗时,自然不会有车马喧嚣的嘈杂,哪还需要找个僻静的山林? 一一二、生生之意 天地之心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飞灰。肃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主,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译文] 花草树木的叶子开始飘零枯萎时,在根底已露出新芽;季节虽是到了寒冬,也终究会回到温暖和煦的温暖时节。在萧条肃杀的氛围中,大地似蕴含着无限生机,由此可以看出天地哺育万物的本性。 一一三、雨后山清 静中钟扬雨余观山色,景像便觉新妍;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译文] 雨天过后观赏山峦颜色,会觉得景致非常清新秀美;在夜深人静时听见钟声,更觉得声音特别清晰悠扬。 一一四、雪夜读书 神清气爽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 [译文] 登上高地可以使人心胸开阔,面对流水可以使人意境深远。在雨雪之夜读书,会使人神清气爽;在山巅上仰天长啸,会让人振奋无比。 一一五、万钟一发 存乎一心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译文] 心胸开阔,巨大的财富就像瓦罐一样不值钱;心胸狭隘,一根头发也会看得像车轮一样沉重。 一一六、以我转物 驾驭欲念地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 情即是理境矣。 [译文] 没有清风明月鲜花树木,大自然就不成其完美;没有喜怒哀乐好恶爱憎,本心就不成其为人。只由我主宰万物,而不让万物来驱使于我,那么这些嗜好情欲无不是自然的机趣,尘世俗情也就成为包含天理的境界。 一一七、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译文] 能够通过自身了悟自身的人,才能使万物顺其自然各尽其用;能够将天下交还给天下的人,才能身处尘世而心灵超越到尘世之外。 一一八、抱身心忧 耽风月起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译文] 人生如果太闲散了,那么杂念头就会悄然产生;人生太过忙碌,那么纯真的本性就不会显露。所以有学识高尚的君子既不可以使自己身心过于疲倦,也不可不懂得吟风弄月的乐趣。 一一九、一念不生 处处真境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 [译文] 心往往是因为容易浮动才失去纯真的本性。如果能一点妄念也不产生,心灵明澈地静坐,随着飘动的云朵一起消逝在天边,就着清冷的雨滴洗净心中的尘埃,从雀跃的鸟鸣声中领会自然的奥妙,随落花缤纷潇洒自得。那么何处不是人间的仙境?何处不体现人生的真谛呢? 一二O、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译文] 孩子出生时使母亲面临着生命危险,财富积累多了就会招致盗贼窥视,怎能说这是喜而不是忧呢?贫穷可以使人养成节俭的性格,患病可以使人注意养生,如何说这是忧虑不是喜事呢?所以豁达的人对于逆顺应一视同仁,对于欣喜和悲戚要同时忘却。 一二一、空谷巨响 过而不留耳根似飙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译文] 耳根听东西,如果能像狂风吹过山谷造成巨响,过后就什么也没有留下,那么人间的是是非非都会消失无踪;心境如果像月光照映在水中,空空如也不着痕迹,那么就能做到把自我和万物都忘却。 一二二、世亦不尘 海亦不苦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译文] 世人往往受到荣华利绿等的束缚,所以动不动就说:“红尘世间就像苦海。”却不知道白云逍遥山色青翠,流水不断山石林立,鲜花伴着鸟儿啁啾,山谷回响着樵夫的歌声,都是人间景色,人世间并非是凡俗之地,人生也不是那么痛苦,那些说人生是苦海的人不过是自己落入凡俗和苦海罢了。 一二三、履盈满者 宜慎思之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译文] 赏花要看它半开的时候,喝酒要饮到微醉的程度,这里面有很美妙的趣味。如果要到鲜花盛开、酒醉如泥的程度,那么就要进入糟糕的恶境了。那些境遇顺利、志得意满的人,要仔细考虑这些哲理。 一二四、任其自然 不受点染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其味皆香而且洌。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译文] 山林间的植物不受人工灌溉施肥,野外的鸟兽不受人工饲养,可是它们的味道都香醇无比。我们如果不被尘世间的功名利禄所玷污,那么心地气质不就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吗? 一二五、观物自得 不在物华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释氏之顽空而已,有何佳趣? [译文] 种植花草和竹木,饲养鹤鸟鱼类,也要懂得悠游其间怡然自得的道理。如果只是沉迷眼前的快乐,玩赏表面的景色,也只是儒家所说的口耳学问,佛家所说的冥顽不灵,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一二六、隐于不义 生不若死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译文] 隐居在山林中的高人,生活虽然清苦却享有很多雅逸自得的情趣;乡间田野的农夫,为人虽然粗鲁鄙俗,却具备纯朴自然的本性。如果不小心成为市井中污染的买卖商人,还不如死在荒谷保全精神肉体的纯洁。 一二七、着眼要高 不落圈套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译文] 不是自己分内享有的福气,及无缘无故的意外收获,如果这两者不是上天有意安排的诱饵,就是他人故意设下的陷阱。在这种时候如果没有远大的目光,很少有人能不落入这些圈套之中的。 一二八、根蒂在手 不受提掇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译文]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傀儡戏,只要自已能够掌握牵动控制木偶的线索,任何丝线也不紊乱,收放自如,行动或停止由自己掌握,一点都不受他人的牵制和左右,那么便可以超脱这场游戏了。 一二九、无事为福 雄心冰融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觉化为冰霰矣。 [译文] 凡是有事情发生,就会有弊病跟着出现,因此天下的人都把没有事端视为福分。前人的诗句说:“奉劝大家不要再谈授官封爵的事,一个将军的功勋需要千万士兵的牺牲才能换来。”又说:“如果天下能常保太平,就是把宝剑放在匣中一千年也在所不惜。”看了这样的诗句,即使怀抱万丈雄心,也不知不觉地像冰雪消融一样消失。 一三O、清洁之门 矛盾之窟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净之门,常为淫邪之渊薮也如此。 [译文] 不守节操的荡妇,往往违背意愿削发为尼,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因为意气用事而入寺出家,那么本应清静的佛门圣地,却往往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一三一、身在事中 心超事外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译文] 波浪冲天的时候,坐在船里的人不知道害怕,而在船外的人却感到十分恐惧;席间有人猖狂漫骂,席中的人不知道警惕,反而是席外的人感到心惊胆战。所以有德行的君子即使身陷杂事中,也要将心灵超然于事情之外,这样才能保持头脑清醒。 一三二、不减求增 桎梏此生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 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衍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译文] 人生在世如果能减少一分事情,便能够超脱一分俗世。如减少人与人的交往应酬,就能免除不少争执纷扰;如能减少一些言语交谈,就能减少很多过失和责难;如减少一些操心忧虑,那么就少消耗些精神;如减少一些小了聪明,就能保持纯朴自然的本性。那些不求每天减少却希望增加的人,真是束缚自己的生命啊! 一三三、满腔和气 随地春风天运之寒暑易避,人生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译文] 天地运行所形成的寒冷和暑热容易躲避,而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炎凉却难以消除;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即使容易消除,而我们心中水火不容的杂念却难以消除。如果能够去除心中水火不相容的私欲,那么心中就会充满祥和之气,随时随地都会有春风扑面的感受。 一三四、超越欲望 只求真趣茶不求精而壶也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喝茶不需要精良的茶叶,茶壶不干就可以了;喝酒不需要最醇美的酒,只要酒杯不空就可以。无弦之琴能调出令身心愉悦的乐章,短笛不讲音调却能使我心情舒畅。纵然比不上羲皇那样的朴实淡泊,也可以和嵇康阮籍的飘逸洒脱匹敌。 一三五、万事随缘 随遇而安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 [译文] 佛家讲求随顺因缘,而儒家主张谨守自己的本分,“随缘素位”这四个字是渡过人生苦海的救命船。因为人生之路茫茫无边,只要有一个求全求美的念头,那么各种纷乱的头绪就会不断袭来。能够安然于顺其自然,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怡然自得。 |
|
来自: j乚x08gg2a8l > 《28警言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