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根谭》原文及译文(十九)

 新用户38922816 2023-02-23 发布于海南
图片

320.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

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

以物役我者,逆固生僧,

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译文】
由我来把握和主宰事物,成功时不会欣喜,失败了没有忧愁,没有羁绊和牵挂,就会逍遥自在;若让事物来奴役我,不顺利时就恼恨,顺利时又喜欢,琐屑小事也使身心受到困扰。能以我为。

321.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

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
“理”与“事”互相关联,如果“理”归于空寂,那么“事”也会归于空寂;舍弃具体事物而执著于道理之辩,好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体那样荒谬。“心”与“境”互相关联,如果“心”能够虚无,那么“境”也会虚无;排除外在环境的干扰而只想保留内心宁静,就像腥膻的东西仍在,却想驱赶蚊蝇一样可笑。

322.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

酒以不劝为饮,棋以不争为胜,

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

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

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译文】
隐居的文人雅士,大多是为了顺应本性。饮酒时以不劝为快乐,下棋时以不争为高明,吹笛时以自得其乐为快意,弹琴时以信手拈来为雅致,相会时以不受约束为真挚,宾客间以不送往迎来为坦荡。假如受到繁文缛节的束缚,那么就要掉进世俗的苦海。

323.看透生死,悠然自得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

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

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

自可超物外而游象先。

【译文】
想想生前是什么形体相貌,再想想死后又是什么光景,原有的念头便会冷却消失,内心也会突显寂静本性,由此就可以超然物外,遨游于天地之间。

324.卓智之人,洞烛机先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

处乱而后思其平之为福,非蚤智也;

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

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困,其卓见乎。
【译文】
患病时才想到身体强壮最为宝贵,身处动乱才想到太平安稳的幸福,这不算是什么先见之明。虽然侥幸获得福分,而知道这很可能是祸患的根源;虽然执着贪恋生命,但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这才算是超越凡人的远见卓识。

图片

325.不计妍丑,不争雌雄

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

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

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子,

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译文】
演戏的伶人涂抹胭脂口红,将美丽和丑陋再现得惟妙惟肖,可是转眼歌舞结束曲终人散之后,公号阅书熙室,那些美丽和丑陋又在哪里呢?下棋的人在棋盘上竞争激烈,一切胜负都决定在棋子上,可是一会儿工夫棋局结束收起棋子,刚才的胜负又在哪里呢?

326.唯静怡人,独闲雅趣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译文】
清风下的花朵随风摇曳,姿态显得特别洒脱,雪夜中的月光逐云辉映,形影显得特别明朗;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怡人景色。树木的苍盛与枯荣,竹子和石头的消失与生长,只有富于闲情逸致的人才能领略此中雅趣。

327.天全欲淡,虽凡亦仙
田父野叟,

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

问以鼎食则不知;

语以缊袍短褐则油然乐,

问以衮服则不识。

其天全,故其欲淡,

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译文】
在田间的老农或者山间打柴的樵夫,谈到白斩鸡和老米酒的家常便饭就兴致很高,问到山珍海味则全然不知;谈到温暖的粗布袍和麻布短衣就自然愉快,问到华美的朝服却一点不懂。因为他们保持了纯真自然的本性,所以欲望淡泊,这是人生的第一等境界。

328.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

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

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译文】
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实际上却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公号阅书熙室,天地间万物本来都是一体的,又何必等待人来划一平等呢?庄子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就等于是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物性。

329.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

羡达人撒手悬崖;

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

笑俗士沉身苦海。
【译文】
当歌舞宴乐正在高潮时,就毫不留恋,自行拂衣离身而去,这种放达的人能够在最紧要关头彻底放手,真是令人羡慕;当夜深人静、烛火已残的时候,还有人在繁忙应酬、劳作奔波,这种沉沦世俗苦海仍然不愿割舍的人,真是令人可笑。

图片

330.心如止水,浊中悟道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

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

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

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当内心的修持还没有把握能够坚定时,就应该远离尘世的喧嚣,使这颗心不受欲望的诱惑,这样就不会迷乱,然后能够清醒地体悟纯净的本性;如果内心的修持已经足够坚定时,就应该混居于滚滚红尘中,使这颗心接受欲望的诱惑也不会迷乱,这样便能修养自己圆通的智慧。

331.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者,

往往避人以求静,

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

心著于静便是动根,

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欢清静讨厌喧嚣的人,往往离群索居来求取安宁;岂不知远离人群只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的结果是一旦遇到喧嚣就会烦躁不安。公号阅书熙室,可见由于过分求静,反而成为烦躁的祸源。人我本是一体的,而动静也是互相关联的,假如不能忘怀自我,只知一味过分强调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安宁的静界呢?

332.山居清丽,不入凡俗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

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

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

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

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

若一走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

即此身亦属赘旒矣!

【译文】
隐居在山间胸怀自然开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高雅的思绪:看见无拘无束的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脱俗的观念;遇到山谷溪涧的流泉,就会引起洗洁一切世俗杂念的思想;抚摸耸立在风霜中的老桧和腊梅,公号阅书熙室,心中就会不由得涌起效法它们威武不屈坚毅气节的愿望;终年与温和的沙鸥和麋鹿在一起,会使一切勾心斗角的邪念全消。一旦回到尘世,不止万物和我无关,即使身体也是多余的。

333.景与心会,自在天然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

野鸟忘机时作伴;

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

白云无语漫相留。

【译文】
心血来潮时,在草地上脱鞋漫步,野鸟也会忘了被捕捉的危险来和我作伴;当景致与心灵互相融合时,在飘落的花朵下披着衣裳独自静坐,白云也似乎无言地停留在头上不忍离去。

334.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

故释氏云:

“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

一念清净,烈焰成池;

一念警觉,航登彼岸。”

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的幸福与祸患全由心念的好坏而产生,所以释迦牟尼说:“对名利的欲望太过炽热就会踏入火坑,过度沉沦在贪嗔爱恋里面就会掉入苦海。而一个清净的念头可使火坑变成水池,一个警觉的念头可以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念头稍有不同,人生境界就有天渊之别,不可不谨慎啊!

图片

335.水滴石穿,铁杵成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译文】
绳索摩擦木头时间久了可锯断木头,水滴落在石头上时间久了可以穿透石头,同理,修行学道的人应该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水流动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沟渠,瓜果熟到一定程度便自行落下,同理,要想悟得真理也需任凭自然之道。

336.机息心清,月到风来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

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译文】
妄念停息,便能感受到清风明月,不再将人间看成苦海;心境豁达,就没有车马喧嚣的嘈杂,不必寻找僻静的山林。

337.生生之意,天地之心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

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飞灰。

肃杀之中,

生生之意常为之主,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译文】
花草树木刚刚凋谢,可是它们下一代的新芽已经从根部长出;一年四季刚演变为寒冬季节,温暖的阳春就行将到来。当万物到了飘零枯萎季节,却在暗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可见天地哺育万物的好生之德。

338.雨后观景,深夜钟声
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

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译文】
雨后观赏山川景色,会觉得格外清新秀美;

夜静时听寺院钟声,更觉得特别清晰悠扬。

339.登高心旷,临流意远

登高使人心旷,

临流使人意远。

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

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
【译文】
登上高山,使人心旷神怡;面对流水,使人意境悠远。在雨雪之夜读书,使人神清气爽;在山巅上仰天长啸,会让人意气豪迈。

图片

翻译仅供参考。

学道者须加力索;

得道者一任天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