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可以描吗?

 孟溪ProbeT连山 2018-08-18
黄剑武(美术批评家、油画家)

  前不久,一个有关书法的短视频,在网络和微信上转发,点击率很高。视频中,某位书法家在一公众场合为某活动题字,正文连题款共九个字,其中七个字有补笔,引起了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纷纷吐槽。描字通常被认为是初学书法者都忌讳的毛病,作为书法家,怎么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那么,书法怎样才算描呢?书法到底可不可以描呢?

  南朝齐代的王僧虔,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书论家,其书论颇受后世推崇,代表作有《论书》《又论书》和《笔意赞》,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是“神采”论。他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这里,他把“笔意”即“书之妙道”分为“形”和“神”两个范畴,并从美学高度提出了新的品评标准,即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继而才能远绍古人的书法成就。从事书法创作时,一定要精神放松,心无挂碍,忘掉手中之笔,忘掉手书之字,心手和谐以传情达意。可见,对于学书者而言,对字“形”的把握,比较重要,即以“形”写“神”,无“形”难以通“神”。

  描字是对书法的书写方式和书法状态的诙谐式描述,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以保证笔画和字形等不出偏差。我个人认为补笔并非是描,但过多补笔就类似于描。描字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其实是对“形”的刻意把握,是刻意求“形”的结果。在短视频中,书写者反复“补笔”出现描字的现象,一是出于书写的生疏或书写习惯,二是书法过于拘泥于“形”的把握。

  王僧虔提到的“神采”,是对书法较高层次的一种追求,书法不仅仅是流于笔墨的形式,更讲究的还有神采,这指的是作品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内涵。实际上也是书法家自觉流露于笔墨书写之间的一种态度,或者说书写时自然的创作状态。“神采”论的提出,强化了书法家的主体精神状态在书法艺术的重要作用,书法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不拘于形迹,忘形忘质,超越于有限之“形”,到达“心手遗情,笔书相忘”的自由境界。只有到了这种境地,艺术家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最终体现书之妙道。

  章法又称谋篇布局,是区分一幅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一个字的点画布置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小章法;作品中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整幅作品的布白和格局,为大章法。小章法集于“形”,大章法集于“神”。显然,“补笔”出现描字是拘泥于一字中的点画布置,是书法者对自认为不满意的“形”的补救。过多补笔则是对字形和结构的不自信,而出于下意识的添加,最终影响创作状态,通篇气息不畅,以致“神采”尽失。

  然而,优秀的书法是不是都一气呵成,不需要补笔呢?也不尽然。书法家在创作时,书写中有所遗漏、欠缺也是正常,尤其是行草书等书写速度较快的时候,由于笔尖和蘸墨的原因,墨色留痕可能会不均匀,个别字的结字局部可能不理想,适当补笔则可弥补缺憾,达到较好的创作效果。还有一种情况,是书法家为了制造特殊书法效果或概念,故意而为之。

  因此,书法中的补笔现象不可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因书而论。但是过多补笔的习惯,是需要克服的,描形弃神,顾此失彼,则难以达到形神兼备的妙道之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