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外台》茯苓饮

 zy拾月颜 2018-08-18

《外台》茯苓饮,方出《外台秘要》卷八引《延年秘录》。由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炙枳实二两,橘皮一两半组成。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首先,我们来看看主治证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痰饮候》“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其为病也,胸胁胀满,水谷不消,结在腹内两肋,水入肠胃,动作有声,体重多唾,短气好眠,胸背痛,甚则上气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是也。”《诸病源候论·痰饮食不消候》“此由痰水结聚在胸腑、膀胱之间,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食也。或今里虚腹满,或水谷不消化,或时呕逆,皆其候也。”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条文症状出现的原因可以从痰水内聚,又下流于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了胀满,不能食等症状。所以治法应专注于消痰水,行脾气以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方剂。



茯苓:《神农本草经》载“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草经集注》载:“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由此可以看出茯苓具有降逆气,破结气,利水祛湿的功效。在方中主要起到行水饮,散结气以达到除满的作用。

药 |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人参:《神农本草经》载:“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经集注》载:“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可见人参在方中的主要作用是补脾益气以达到行气除满的效果。

白术:《神农本草经》载:“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做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本草经集注》载“味苦、甘,温,无毒。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方中主要发挥了白术行水消痰,健脾行气除满的作用以达到消痰气,令能食的效果。

药 | 白术

生姜:《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草经集注》载“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名医别录》载“生姜,微温,辛,归五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方中应用生姜应是发挥了生姜祛痰下气的作用。

枳实:《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本草经集注》载“味苦、酸,寒、微寒,无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可见枳实在此处主要起到除结气的作用。

药 | 枳实——破气消积下结实

橘皮:《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本草经集注》载“味辛,温,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下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霍乱,止泄。去寸白。久服去臭,下气,通神,轻身长年。”可以看出橘皮具有良好的消痰逐水下气的作用。


  以上几味药或攻或补,都以消水气,逐痰饮,健运脾胃为主要目的,可谓针对性极强。其中人参,白术,茯苓,橘皮四味药有异功散之意,有健脾益气祛痰之功。白术与枳实配伍则有枳术汤之法,有着良好的去除胸膈水饮效果。橘皮,生姜及枳实又仿橘枳姜汤,能除胸中气满导致的胸闷。将条文中的病机全面覆盖,所以能治疗停痰宿水导致的呕咳跟胸满。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关于《外台》茯苓饮的医案

1


痞症

  赵某,男,50岁。患者自述胃脘胀满三年余,曾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服用奥美拉唑后好转,但症状易反复。近日无明显诱因胃胀加重,无规律性,按之胀满则减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嗳气频频,二便可舌淡苔润白,脉弦数。综观脉症,证属脾胃虚弱,气机痞塞,治宜理气和中,利湿除痞。方用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汤:制半夏15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枳实10g,陈皮15g,生姜10g,五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胃胀满减轻,嗳气仍在,予以原方基础上加陈皮用量至30g,另加木香10g以理气和中。3剂后,诸症悉除。随访至今未再发。


按:患者舌淡苔白润,脉弦而数为痰饮的表现,胃胀,嗳气,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则表明患者有脾气虚。故本案从健脾益气,化痰行水施治。方用外台茯苓饮加半夏增强化痰,加木香且用大量陈皮以行气,最终患者得以痊愈。


2

伤食泄泻

  王某,男,3岁。其母代述:患儿1个月前曾因急性肠胃炎住院,治疗一周(具体用药不详),情况好转后出院,3天前因过食生冷瓜果而腹痛腹泻,日6~7次,伴不消化食物,刻诊:形体瘦弱,面色不佳,倦怠无力,夜寐欠安,肠鸣漉漉,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白腻苔稍黄,脉细弱无力。中医诊断为:泄泻,脾胃虚弱,食滞中焦证。治宜:温中健脾,辅以导滞。方宜外台茯苓饮化裁:党参6g,白术6g,茯苓6g,枳实3g,陈皮3g,白芍6g,干姜3g,焦三仙各10g,鸡内金6g,3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腹泻次数减少,纳增,夜寐仍欠安,遂与原方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各6g,再服3剂,渐趋康复。后改服香砂养胃丸冀以巩固,并嘱其节饮食,调起居,追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患儿因过食生冷瓜果而腹痛腹泻,肠鸣漉漉,喜温喜按,俱表明本病因虚寒相搏而起。形体瘦弱,倦怠乏力皆是脾虚表现。故治用外台茯苓饮干姜易生姜以温中,加焦三仙消食导滞,龙骨牡蛎以安神。


3

痰饮呕吐

  王某,男,46岁。患者2年来饮食稍有不节即发呕吐,五天前因饮食不节引起胃部疼痛,呕吐清水痰涎,日7~8次,头晕目眩腹中肠鸣漉漉,大便3日未行,小便短少,畏寒肢冷食后必吐舌淡苔白厚腻,脉濡细。经查胃镜示:胃小弯溃疡伴幽门不完全梗阻;血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正常。中医诊断:痰饮呕吐。证属寒中脾胃,痰饮上逆,治宜温中散寒,降逆化痰。方用外台茯苓饮加减:制半夏15g,党参12g,苍术12g,茯苓15g,枳实12g,陈皮10g,生姜10g,干姜10g,延胡索10g,5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胃脘痛止,不复吐矣,头晕减轻。守原方调治7日,大便得畅,舌苔渐化,胃气渐和,并嘱其注意饮食起居,尔后证情日渐好转,恢复正常上班。


按:本案患者饮食不节即呕吐,呕吐清水痰涎。脾胃虚弱留饮于内之象。头晕目眩亦可从寒饮上攻论。加之畏寒肢冷,故治用温中散寒,化痰降逆。用外台茯苓饮加半夏化痰,干姜温中,延胡索止痛。


小结:综上所述,《外台》茯苓饮主要可用于饮停于内脾气虚失于健运导致的饮食不化,痰饮上攻或下流造成的如不欲饮食呕吐痰涎腹痛泄泻等一系列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