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根溯源【3】“腊八节”的由来

 轻风无意 2018-08-20

                “腊八节”的由来

 

追根溯源【3】“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是指农历十二月初八,也称腊月初八,是腊月祭祀百神之日,旧称“腊日”,俗称“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等,是华夏民族祭祀节日之一。

    从先秦起,先民们在腊月初八这天举行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南北朝时,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后,“腊日”也成了佛教徒的节日。《荆梦岁时记》中有:“十二月八日为猎日”的记载,也记载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并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相传还有一说: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前本是王子,但他绝欲苦行,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寻求人生的真谛。这一天他来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由于地方荒僻,人烟稀少,因劳累饥饿过度而昏倒在地,巧遇一位牧女途径此处,她以杂粮掺野果和甘甜清泉熬成粥把释迦牟尼救醒,释迦牟尼食毕顿觉元气恢复,精神振奋,定下心来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所以,佛教徒称此日为“佛成道节”。

    无论哪种说法,其牧女用“乳糜粥”救起释迦牟尼是相同的,中国佛教徒于每年腊月初八举行诵经活动,并仿效牧女在佛座前献“乳糜粥”。诗云:“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晓来炊作粥;取材七宝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稽首献物仰佛慈,曰汝大众共啜之”。所以有了后来的喝腊八粥习俗,每至腊月初八,寺院的僧侣涤净器皿,皆取香谷和果子,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熬成熟粥,用以供佛祖,并诵经谈法喝腊八粥,以示纪念释迦牟尼。据《武林旧事》记载:腊月“八日,则寺院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到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佳品,特别是清代,喝腊八粥之风更为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供僧侣食用。

追根溯源【3】“腊八节”的由来
    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法,都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俗称“腊八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民间的腊八粥要比寺院里的腊八粥丰富得多,因地而异,花色多样,香甜美味。腊八粥一般选取粳米或糯米为主料,再加些附料,凑足8种煮熬而成,故又称“八宝粥”。但也有多者则达十余种,少者也有四五种。《燕京岁时记》中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红枣合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干以作点染。”营养价值较高,俗谓可以延年益寿。

 如今,民间在熬腊八粥的同时,还有于这天腌制“腊八蒜”的习俗,剥蒜浸入醋中,到春节吃饺子时食用,醋香蒜碧,别具风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