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7

 昵称30640555 2018-08-21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从这一章开始讲三阴病。


三阴病一言以蔽之就是:脾胃弱,津血虚少,人体对疾病呈现出消极衰退的反应。


我们说过,临证上辨表里病位,一般问证准确;辨阴阳,最准确的是脉。简而言之:诸如细,弱,虚,空之类血管里血少的脉是阴病的脉;反之不是阴病。哪怕脉象迟缓,只要血管里的血充实,也不可断为纯阴证;哪怕脉象躁数,只要血管里血虚少,也不可断为纯阳证。所以血管里的血的多少是判断阴阳病的关键


因为《伤寒论》论病不是每条都提及脉象,往往略去,但“脉证相应”是《伤寒论》的大原则。以上便是作为对三阴病脉象的补充。


原文:

27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

此条为太阴病的总纲!


陷入阴证必定因津血虚;津血虚必定因脾胃虚,饮食不能生化为气血所致。太阴病的病位为里,亦可理解为里阴证,所以太阴病的总纲里首先提到的是脾胃系统的反应。


“腹满而吐,食不下”这事实上是脾胃系统几乎停止运行了,胃虚寒而不能运化便会吃不下东西,吃下去的也不受纳会呕吐出来。腹部也是胀满的,肠道也不运作了。第270条说过,如果病人胃口好便不会往阴证转,所以这里首先说的是胃口的问题。


“自利益甚”,病人腹泻严重,腹部时而会隐隐作痛。这是寒泻。热泻一般会有排下有力,屁多屁响且大便偏臭,肛门灼热之类的反应;寒泻虽然也难以自控,却不感觉到排下有力,也不会屁多而臭。


“时腹自痛”,这个腹痛也须和实热的承气汤证腹痛区别开。除了隐隐的间歇疼痛这个特点外,虚寒的腹痛喜按喜温,按腹部或用暖水袋暖腹部会觉得舒服,因为里面没有热。实热的腹痛不喜按不喜温,按之痛剧。所以腹部的证应该是要按诊的,现在运用的人不多了。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时候如果再用下药,就会胸下结硬。我们顺应人体来分析,这种结硬也是一种人体的自保模式,它用一种痞结状态阻止身体的能量继续向下流失。这里的结硬和结胸的区别是:结胸有按之痛或不按也痛,而这个结硬一般来讲是没有明显痛感的,因为只是寒水之结,并无结热。

原文:

274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注解:

“中风”是指腠理开,体表丧失津液,风邪得入的症侯,所以四肢烦痛,同时又是太阴病,所以称为太阴中风。


脉浮取为阳,寸为阳。阳脉微,说明邪气已退。脉沉取为阴,尺为阴。阴脉涩为血少,同时又长,说明气血已经来复,邪气去而正气生,所以说病快好了。


我们给病人用了药,判断药用得对不对,不要但凭病人说的主观感受,因为病人的叙述有主观有误差,应该结合脉象来审察。


原文:

275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注解:

亥时到丑时上,是晚上的9点到凌晨3点。这段时间是人体气机行至太阴的时候。夜11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这是阴阳交换,从阴极到阳气复生的一段时间。太阴病是极阴的,在欲解的时候,也会顺应这个时间段阳气来复。这段时间在方位上对应北,五行上对应水。关于时辰里面隐藏的信息量还有很多,在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下。


原文:

276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

此处疑有误,三阴病原则上是不可以发汗的,况且说桂枝汤发汗也不是严谨的说法。


原文:

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注解:

太阴病的总纲里有一个鉴别要点:“食不下”,准确说是脾胃虚寒的食不下。很多重症的病人,临死前几日的反应就是吃不下,胃气绝了,救不了。这里又加了一个不渴。胃中虚寒自然不想喝水。腹泻会脱水,一般来讲病人会想喝水的,如果还是不想喝水,说明里面已经很虚寒了,这时候应该用温里之法,可以用“四逆辈”,也就是用以姜附为主药的方子。


临证上,想不想喝水也是鉴别阴证的一个要点,它直接反应胃里面是热还是寒。脾胃为中土,是能量生化的中心,是全局的关键。一般来讲,不管整体是寒是热,只要胃里面是虚寒的,都可以加一点生姜温里。生石膏,黄芩,黄连这样的寒凉药和生姜同用的方子《伤寒论》里很多,比如大青龙,越婢汤,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反过来讲,如果胃里有热,能食索饮,这些方子里的生姜也可去掉。《伤寒论》所授的是加减变化之道。

原文:

278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注解:

脉浮缓,手足温,身发黄。从这几个要点来看,这不是里阴证,应该还有点瘀热,怎么说是太阴呢?《伤寒论》个别地方说到里阴证是太阴;当说到脾引起的问题,也是太阴。因为脾属太阴,胃属阳明。前面我们就碰到过,吴茱萸汤证不是里阳证,而是胃的虚寒,因为属胃,也归入阳明了。


这里的太阴身发黄,事实上是以脾为中心的运化水湿的系统出了问题,脾主肌肉,所以身黄,这就是黄疸了。如果小便自利,说明水湿运行通畅了,就不能发黄了。黄疸病只要小便正常了,就会退黄。到了七八日,如果“暴烦下利”,也就是热性的腹泻,这是因为脾实了,也就是脾的功能回来了,运化能力强了,自然肠道里淤积的腐秽就要排出去。排完了,腹泻就止了,哪怕一日有十余次,也一定会自己止住的。腹泻其实是人体排病邪的一种调节机制。热泻好理解,里面有多余的能量和淤积自然要排出去;寒泻其实也是一样,胃肠虚寒不能运化,不能消化的食物也要排出去。更重要的是,邪气也会同时随之排除体外。


现在很多医生见泻止泻,这是很危险的,强行止住,邪气留在体内,还会以其他形式作祟,以至于越治越复杂,迁延不愈,就是这个原因。《伤寒论》里的方法,寒泻用生姜,附子,热泻用芒硝,大黄,都不是去止泻的,前者是增加能量和气化作用,后者是顺应人体的排病之势以排邪。止泻不是药物之力,而是人体自己平衡了,邪去了,泻也就自己止住了。


原文:

279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六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生姜 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大黄 二两  芍药 六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生姜 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太阳病是人体欲将病邪从表解,医家当用解表方顺势而为。如果用下药,属于误治。用了下药后,病人腹满,时而会隐痛,这是邪气被下药引入里了,人体只得调整模式,从里解病邪,于是发生了腹满隐痛的证。从所处的方剂来看,此时应该还有太阳中风的证,同时有腹部的隐痛,属于表里证皆有。人体被迫要从表和里两个通道解病邪。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还是以桂枝汤为主方。这种腹满隐痛非实热的痛,而是津液不够,运化不力引起的,只需增加芍药到六两,敛津液下行即可。


如果是大实痛,也就是里面有实热结滞,那就要用大黄了。还是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用桂枝汤加大黄。大黄剂量用得不重,二两。这里的二两应该是生品二两,去皮晒干后。折合成现在的剂量,应该在十克左右。说明这个所谓的大实痛没有严重到承气汤证的地步。如果真的那么严重的话,是可以先下承气汤的。所以在里证重急的情况之下,是可以打破先表后里的常规的。

原文:

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注解:

太阴病的脉应该是弱的。脉弱,说明津血虚,同时又有热利,肠道有实热,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所谓的寒热夹杂证便是。在临证上,可以用建中的药合大黄,芍药来治。甚至干姜和大黄,附子和大黄同用,有经验的中医在临证上经常这样用,效果很好。条文中的意思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黄和芍药还是要用,只是要减少用,因为胃气弱的人,只能经受得起小剂量的大黄,如果图一时之快,大黄,芍药下多了,伤了津液和正气,病反而不解了。一般来讲,这种情况下十克之内的酒大黄,宁可多服几剂,以图缓攻。


为什么内有实热的情况,条文里也归入太阴病呢?因为所谓六经只是一个坐标体系,人体更多的病情未必在正坐标点上,而是在坐标点之间,甚至有交错情况,就像此条所说的,津血虚脉弱,同时里面又略有实热。我们不需要去纠结六经之名,而要把六经当检索的工具,找到病邪具体的坐标和性质,然后用《伤寒论》的治病原则,按照实际情况变化组方治之久可以了。此所谓不可死于句下。


至此,太阴病就讲完了。太阴病的实质是人体在津血虚弱的情况下,需要从里来排解病邪的局面。治病的首要原则是建立人体能量,然后再试引能量去排解病邪。三阴病都有胃弱津血虚的问题,所以三阴病的治疗都要以温中生津血为先。这就是所谓的“三阴病治从太阴”。

太阴病的主方是四逆汤,四逆汤里有三味药:干姜,炙甘草,生附子。干姜和炙甘草是温中化生津液的,生附子是扶阳第一药,其挽救沉衰的作用很强。生附子和干姜的区别是:生附子以走为主,通行全身,起阳救逆;干姜以守为主,温中建中,提振脾胃能量。


这一章没有专门讲到四逆汤,是因为前面已经有讲到,后面在少阴病和厥阴病的章节里还会继续讲。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