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点讲解: 郭振存刃针浅筋膜松解技术治疗点讲解2018—电视剧—视频高清在线观看-优酷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c2ODUxMjA0MA==.html
1 .斜方肌起于枕骨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 颈椎和全身胸椎的棘突和棘上韧带。止于锁骨、肩峰、肩脚冈。主要作用:上部纤维上提肩脚骨,下部纤维下降肩脚骨,全部肌纤维收缩, 使肩月甲骨向脊柱移动。 2 .背阔肌起于下部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骼骨中岭和骼峙。止于肪骨小结节峪。主要作用:肩关节后伸、旋内和内收。 3.头夹肌、颈夹肌起于上部胸椎和第7 颈椎的棘突及项韧带、第3 一6 胸椎棘突。止于枕骨上项线、第1 一3颈椎横突后结节。主要作用: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4 .肩押提肌起于1-4 个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押骨内角和脊柱缘的上部。主要作用:上提肩脚骨并使肩脚骨下角转向内上方。 5 .菱形肌:起点:第6、7颈椎和第1~5胸椎棘突。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主要作用:使肩脚骨向脊柱靠拢。 6 .骶棘肌(竖脊肌)起于骸骨背面、髓结节韧带、腰椎棘突、骼峪后部和胸腰筋膜。止于肋骨、椎骨的横突和棘突以及颗骨乳突等。主要作用: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曲;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竖直躯干。 7 .头后大直肌起于第2 颈椎棘突。止于枕骨下项线。主要作用:使头部旋转和后仰。 8 .头后小直肌起于寰椎后结节。止于枕骨下项线。主要作用:使头部旋转和后仰。 9 .头上斜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枕骨下项线。主要作用:使头部旋转和后仰。 10 .头下料肌起于第2 颈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主要作用:使头部旋转和后仰。
11 .前斜角肌起于颈椎横突。止于第1 肋斜角肌结节。主要作用:一侧收缩颈侧曲、侧旋;两侧同时收缩颈前屈、上提第l 、2 肋。 12 .中斜角肌起于颈椎横突。止于第1 肋中份上面。主要作用:一侧收缩颈侧屈、侧旋;两侧同时收缩颈前屈、上提第1 、2 肋。 13 .后斜角肌起于颈椎横突。止于第2 肋中份。主要作用:一侧收缩颈侧屈、侧旋,两侧同时收缩颈前屈、上提第1 、2 肋。
14 .腰方肌起于骸峙。止于第12 肋骨和上位4 个腰椎横突。主要作用:下降肋骨,使脊柱侧屈。 15 .三角肌起于锁骨外侧段、肩峰、肩脚冈。止于肪骨下角肌粗隆。主要作用:使臂外展。 16 .冈上肌起于肩脚骨冈上窝。止于肪骨大结节。主要作用:使臂外展。 17 .冈下肌起于肩脚骨冈下窝。止于肪骨大结节。主要作用:使臂旋外。 18 .小圆肌起于肩脚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脓骨大结节。主要作用:使臂旋外。 19 .大圆肌起于肩脚骨下角背面。止于肤骨小结节峪。主要作用:使臂后伸、内收、内旋。 20 .肩胛下肌起于肩脚骨前面。止于肚骨小结节。主要作用:使臂旋内。 21 .肱二头肌长头起于肩脚骨盂上结节,短头起于肩脚骨嚎突。止于挠骨粗隆。主要作用:屈肘和使前臂旋后。 22 .喙肱肌起于肩脚骨喙宊。止于肪骨体中部。主要作用:使臂屈曲和内收。
23 .肱肌起于肱骨体下1 / 2 。止于尺骨粗隆。主要作用:屈肘。 24 .肱三头肌长头起于肩脚骨盂下结节,内侧头起于肪骨后面(挠神经沟内下方),外侧头起于肪骨后面(挠神经沟外上方)。止于尺骨鹰嘴。主要作用:伸肘。 25 .肱挠肌起于肱骨外上裸上方。止于挠骨茎突。主要作用:屈肘。 26 .旋前圆肌起于肪骨内上裸。止于挠骨体中部。主要作用:使前臂旋前。 27 .挠侧腕屈肌起于肚骨内上裸。止于第2 掌骨底。主要作用:屈腕,使手外展。 28 .指浅屈肌起于肪骨内上骸。止于第2 一5 指中节指骨底。主要作用:屈近侧指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

29 .尺侧腕曲肌起于肪骨内上裸。止于豌豆骨。主要作用:屈腕、使手内收。 30 .拇长屈肌起于挠骨及前臂骨间膜。止于拇指末节指骨底。主要作用:屈拇指。 31 .指深屈肌起于尺骨及前臂骨间膜。止于第2 一5 指末节指骨底。主要作用:屈远侧和近侧指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32 .旋前方肌起于尺骨。止于挠骨。主要作用:使前臂旋前。 33 .挠侧腕长伸肌起于肪骨外上裸。止于第2 掌骨底。主要作用:伸腕,使手外展。 34 .挠侧腕短伸肌起于舷骨外上裸。止于第3 掌骨底。主要作用:伸腕。 35 .指伸肌起于胧骨外上骸。止于第2 一5 指指背腿膜。主要作用:伸指、伸腕。 36 .小指伸肌起于脓骨外上裸。止于小指指背键膜。主要作用:伸小指。 37 .尺侧腕伸肌起于肪骨外上骸。l 卜于第5 掌骨底。卞要 作用:伸腕,使手内收。 38 .旋后肌起于舷骨外上裸和尺骨。止于挠骨上部。主要作用:前臂旋后。 39 .拇长展肌起于尺、挠骨及骨间膜。止于第1 掌骨底。主要作用:拇指外展。 40 .拇短伸肌起于尺、挠骨及骨间膜。止于拇指近节指底。主要作用:伸拇指掌指关节。 41 .拇长伸肌起于尺、挠骨及骨间膜。止于拇指末节指底。主要作用:伸拇指。 42 .示指伸肌起于尺、挠骨及骨间膜。止于示指指背腿膜。主要作用:伸示指。 43 .拇短展肌起于屈肌支持带和舟骨。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主要作用:外展拇指。 44 .拇短屈肌起于屈肌支持带和小多角骨。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主要作用:屈拇指掌指关节。 45 .拇对掌肌起于屈肌支持带和大多角骨。止于第1 掌骨。主要作用:拇指对掌。 46 .拇收肌起于头状骨、屈肌支持带和第3 掌骨。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主要作用:拇指内收。 47 .蚓状肌(4 块)起于指深屈肌腿。止于第2 一5 指指背腿膜。主要作用: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48 .骨间掌侧肌(3 块)起于第2 、4 、5 掌骨。止于第2 、4 、5 指的指背腿膜和近节指骨底。主要作用:使第2 、3 、5 指向中指靠拢。 49 .骨间背侧肌(4 块)起于第1 一5 掌骨的相对缘。止于第2 、3 、4 指的指背键膜和近节指骨底。主要作用:使第2 、4 指以中指为中线外展。 50 .小指展肌起于豌豆骨和屈肌支持带。止于小指近节指骨底。主要作用:小指外展。 
54 .阔筋膜张肌起于骼前上棘。经骼胫束止于胫骨外侧裸。主要作用:紧张阔筋膜和屈大腿。
55 .臀中肌起于骼骨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主要作用:使大腿外展。 56 .臀小肌起于骼骨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主要作用:使大腿外展。 57 .梨状肌起于骸骨前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主要作用:使大腿旋外。 58 .上开肌起于坐骨小切迹。止于股骨转子窝。主要作用:使大腿旋外。 59 .闭孔内肌起于闭孔膜内面及周围骨面。止于股骨转子窝。主要作用:使大腿旋外。 60 .下开肌起于坐骨小切迹。止于股骨转子窝。主要作用:使大腿旋外。 61 .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股骨转子间峪。主要作用:使大腿旋外。 62 .闭孔外肌起于闭孔膜外面及周围骨面。止于股骨转子窝。主要作川:使大腿旋外。 63 .骼肌起于骼窝,部分起自骼筋膜、骼前下棘和骼骨翼。止于股骨小转子和髓关节囊。主要作用:屈大腿并旋外。 64.腰大肌起于腰椎体。止于股骨小转子和骸关节囊。主要作用:屈大腿并旋外。能肌与腰大肌常合称为骼腰肌。 65 .缝匠肌起于骼前上棘。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主要作用:屈大、小腿。 66 .股直肌起于骼前下棘。借骸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伸小腿,股直肌还可屈大腿。 67 .股中间肌起于股骨体前面。借骸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伸小腿,股直肌还可屈大腿。 68 .股内侧肌起于股骨粗线内侧缘。借骸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伸小腿,股直肌还可屈大腿。 69 .耻骨肌起于耻骨梳附近。止于股骨粗线。主要作用:使大腿内收并旋外。 70 .长收肌起于耻骨肌前面、耻骨结节下方。止于股骨粗线。主要作用:使大腿内收并旋外。 71 .短收肌起于耻骨支联合部。止于股骨粗线。主要作用:使大腿内收并旋外。 72 .大收肌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股骨粗线。主要作用:使大腿内收并旋外。 73 .股薄肌起于耻骨支联合部及坐骨支耻骨部。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主要作用:使大腿内收、使小腿旋内。 74 .股二头肌长头起于坐骨结节,短头起于股骨粗线。止于胖骨头。主要作用:伸大腿、屈小腿并微旋外。 75 .半脆肌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主要作用:伸大腿、屈小腿并旋内。 76 .半膜肌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主要作用:伸大腿、屈小腿并旋内。 77 .胫骨前肌起于胫骨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和第l 趾骨底。主要作用:足背屈并内翻。 78 .趾长伸肌起于胫、排骨「段前l 亩及骨间膜。止于第2 一5 趾中节和远节趾骨底。主要作川:足背屈和伸第2 一5 趾。 79 .姆长伸肌起于小腿骨间膜排针内侧面中份。止于姆趾远节趾骨底。主要作用:足背屈和伸姆趾。 80 .排骨长肌起于胖骨外侧面上2 / 3 部。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 踌骨底。主要作用:足踌屈并外翻。 81 .用卜骨短肌起于胖骨。止于第5 踢骨粗隆。主要作用:足坏屈并外翻。 82 .小腿三头肌、排肠肌起于股骨内、外侧裸。止于跟骨。主要作用:足拓屈和屈小腿。 83 .比目鱼肌起于胫、滕骨。止于跟骨。主要作用:使足踌屈。 84 .姆长屈肌起于排骨。止于姆趾远节趾骨底。主要作用足踢屈和屈姆趾。 85 .胫骨后肌起于胫胖骨及骨间膜。止于舟骨和楔骨。主要作用:足拓屈并内翻。 86 .趾长屈肌起于胫骨。止于第2 一5 趾远节趾骨底。主要作用:足坏屈和屈第2 一5 趾。 87 .姆短伸肌起于跟骨。正于册趾近节趾骨底。主要作用:伸姆趾。 88 .趾短伸肌起于跟骨。止于第2 一4 趾近节趾骨底。主要作用:伸第2 一4 趾。 89 .姆展肌起于跟骨、舟骨。止于跄趾近节趾骨底。主要作用:外展姆趾。 90 .跨短屈肌起于内侧楔骨。止于姆趾近节趾骨底。主要作用:屈姆趾。 91 .姆收肌起于第2 一4 肠骨。止于跟趾近节趾骨底。主要作用:内收姆趾。 92 .趾短屈肌起于跟骨。止于第2 一5 趾中节趾骨底。主要作用:屈第2 一5 趾。 93 .足底方肌起于跟骨。止于趾长屈肌腿。主要作用:屈第2 一5趾。 94 .洲状肌(4 块)起于趾长屈肌键。止于第2 ? 5 趾背键12 膜。主要作用:屈拓趾关节,伸趾间关节。 95 .骨间足底肌(3 块)起于第3 一5 踌骨。止于第3 一5 趾近节趾骨底和趾背键膜。主要作用:内收第3 一5 趾。96 .骨间背侧肌(4 块)起于相邻坏骨相对面。止于第2 一4趾近节趾骨底和趾背键膜。主要作用:外展第3 一4 趾。97 .小趾展肌起于跟骨。止于小趾近节趾底骨。主要作用:屈和外展小趾。 98 .小趾短屈肌起于第5 趾骨底。止于小趾近节趾骨底。主要作用:屈小趾。 99 .胸大肌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第1 一6 肋软骨。L 上于肪骨大结节峙。主要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屈曲。100 .胸小肌起于第3 一5 肋。止于肩脚骨嚎突。主要作用:使肩脚向前下方,提肋。 
101 .前据肌起于上8 肋外面。止于肩脚骨内侧缘。主要作用:固定肩脚骨于胸廓。 102 .腹直肌起于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止于第5 一7 肋软骨及剑突前面。主要作用:前屈脊柱、降胸廓、增加腹压。 103 .腹外针肌起于下8 肋外面。借键膜止于腹白线和骼峙前部,并形成腹股沟韧带。主要作用:前屈、侧屈脊柱,并旋转脊柱,以及增加腹压。 104 .腹内料肌起于胸腰筋膜、骼崎、腹股沟韧带外侧1 / 2 。借腿膜止于腹白线和下3 肋,下部肌束参与形成提翠肌。主要作用:前侧屈脊柱,并旋转脊柱,以及增加腹压 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软组织损伤系指人体运动系统中皮肤下、骨骼外的肌肉、韧带、筋膜、肌健、骨膜、脂肪、关节囊等组织,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的不同情况的损伤。这些组织受到外来或内在的不同致伤因素的作用,造成组织破坏和组织生理功能紊乱产生损伤,称之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一般是受外来的机械应力的作用,当达到一定的强度而诱发的,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积累性损伤两大类。 循环不畅、缺血缺氧,导致纤维组织逐渐产生病变,迁延日久、逐渐加重形成慢性积累性损伤,亦称之为“劳损”。如:经常弯腰操作致腰肌损伤。又如:长期伏案工作出现颈肩部酸痛等就属于这类病症。 另外,慢性积累性损伤也可以由于急性软组织损伤没有得到有效的彻底的治疗而演变过来的,也可来源于其他原因引起腰背痛。如:脊柱侧弯所致的两侧腰背肌不平衡,久而久之可造成一侧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总之,慢J 性积累性软组织损伤,在临床上远远多于急性软组织损伤,是软组织损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很难治愈的一种疾病,尤其发生在肌肉起比点部位。所以有人说:“宁可治疗十个骨折的病人,不愿治疗一个脱臼的病人。”这话虽然有些不妥,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并非一件易事。
潜在的软组织才损伤 一、急性软组织报伤 急性软组织损伤常因突然不慎跌扑、闪挫、外力的打击、挤压或从高处坠落使局部的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性损伤,造成疼痛肿胀、皮下组织广泛挫裂伤、青紫或疲斑、功能活动受限等症状。常见于急性腰扭伤、四肢关节扭挫伤等。 二、慢性积累性软组织报仿 慢性积累性软组织损伤,是在人体平时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形成的。无明显的外伤史,多见于长期从事某一种单· 体位的工作者,人体在静止中相关的一此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经常处在张力增高、拉紧状态的静态紧张之中,使这些受累组织的血液减少 随着人们对软组织损伤研究的不断深人,对人体肌肉、韧带、肌腿、关节囊的力学理解和应用,对人体软组织损伤的内在因素的研究也在发展。实际上,人类身体中的各种器官和自然界一样,都有一个自然消亡过程。当我们步人中年以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如:皮肤出现皱纹、老年斑,毛发变白,血管失去应有的弹性,骨骼出现脱钙疏松和增生,关节活动受限,肌力下降,韧带弹性差,甚至出现钙化等等。这些内在组织结构上的变化,是软组织损伤潜在的诱发因素和内在的危机。因此,对于人们身体健康来讲,外来因素是诱发的条件,而内在变化则是发病的重要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既要积极地对症治疗,更要努力地对因治疗。充分调动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纠正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代谢功能紊乱,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主要致痛物质: 1 .无机盐离子钾离子(K '' )和氢离子(H)均是化学性致痛因子,是无机盐离子 ,最主要的致痛物质。皮泡内K +浓度达10mmol 以上时即可引起疼痛;H 一也具有极强的致痛作用,实验表明,皮泡内的pH < 6="" .="" 2="" 时便可产生疼痛。2="" .胺类具有致痛作用的胺类物质主要有5="" 一经色胺(5="" -="" hyd="" :="" oxytryptamine="" ,="" 5="" 一hl="" 一)和组胺(histamine="" ,="" ha="" )。5="" 一h="" ''="" l="" ’由受损伤的血小板和肥大细胞释放,具有激素样作用,能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5="" 一hr="" 的致痛浓度为1="" xl="" 。’g="" rnl=""> HA 分布在哺乳类动物的肥大细胞中,在变态反应时由肥大细胞释放,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其致痛浓度为IX10 一‘g / ml 以上。H 不仅可以引起痛觉,还可引起痒觉,是机体致痒的主要因素。 3 .肽类缓激肽(bradykinin , BK )和P 物质(substanceP , SP )是肽类的致痛物质。BK 是由损伤部位的酶降解血浆蛋白而形成的9 肤。BK 的致痛浓度较低,1 只10 '' g / ml 即可引起疼痛,是体内最强的内源性致痛物质。此外,BK 和5 一HT 之间还有协同作用,因此,BK被普遍认为是机体内重要的生理性致痛物质。SP 的致痛浓度比缓激肤稍高,其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尤以脊髓后角的含量最多。SP 由感觉神经末梢受伤害性刺激后释放,其致痛浓度为IX10 '' '' g /ml 以上。关于SP 是否能作为致痛物质,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论热点。目前,大量的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已经证实,SP 是参与外周性初级传入信息向脊髓后角神经元传递的主要神经递质之一。 4 .细胞因子近10 年来神经细胞生理学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外周炎症痛和损伤性神经病理痛的产生和持续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因子有四大家族。即生长因子、白细胞介质、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与痛觉感受有关的主要细胞因子是神经生长因子。 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 自细胞介质一1 、白细胞介质一6 、白细胞介质一8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除肿瘤坏死因子外,其他细胞因子均有双重作用,既有痛觉过敏(致痛)作用,又可产生镇痛作用。其他致痛物质乙酞胆碱(acetylcholine , ACH )由损伤的细胞释放,也是体内较强的致痛物质,细胞内的致痛浓度为lx 10 一“g / tnl 。腺昔类物质,如三磷腺昔(adenosine triphosphate , ATP )、二磷酸腺昔(adenosine diphosphate , ADP )等,广泛存在于体内代谢旺盛的组织内,它们直接作用于人工皮泡的基底,可引起人的强烈疼痛,并能激活离体背节伤害性感受神经元。ATP 既作用于外周,也作用于中枢,是潜在的致痛物质。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 PGs )由受损伤细胞中的酶促进合成,随炎症反应发展而增强。PGS 主要作用是增强伤害性感受器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使伤害性感受器敏感,产生痛觉过敏。PGs有5 种亚型,以前列腺素E : ( prostaglandinEZ , PGE : )在这类化合物中的致痛作用最强。致痛物质引发疼痛的作用机制是:( 1 )伤害性刺激使细胞损伤,导致K 十的释放和BK 、PGS 的合成,K +和BK 直接兴奋伤害性感受器末梢,PGS增加末梢对K +和BK 的敏感性。 ( 2 )伤害性信息传人冲动不仅传至中枢,而且也从传入纤维分叉处传向另一末梢分支,在外周末梢引起SP 等化学物质的释放,SP 除直接引起血管舒张和组织水肿,进而增加BK 的积累外,还刺激肥大细胞释放HA 和刺激血小板释放5 一HT ,二者共同刺激和激活感受器活动。 ( 3 ) HA 和5 一HT 在胞外水平的升高,继发激活邻近的伤害性感受器,从而造成伤害性刺激停止后的持续性疼痛和痛觉过敏的发展。 ( 4 )众多的致痛物质引起伤害性感受器活动增强和持续发展,使SP 释放而导致血管舒张和组织水肿,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恢复。一18 一
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伤害性感受器不仅传递组织损伤的信息,而且在局部组织防御和炎症修复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位移 位移是指人体正常组织间的结构发生轻度的错位,从而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祖国医学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键、筋膜、韧带、关节囊、滑液囊以及血管、神经等称之为筋。而现代医学则称为软组织。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关于急、慢性损伤出现了各种各样医学病名。如拉伤、扭伤,还有“筋出槽”、“筋歪”、“筋转”、“筋翻”等等。临床根据病程长短把“位移”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位移系指急性软组织损伤和错骨缝。慢性位移系指急性软组织损伤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遗留下来的。当然,慢性积累性软组织损伤,不属于位移的范畴。 其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和病人症状、体征进行手法复位,主要是理筋、顺筋、捺筋以及“反向”(与受伤方向相反)手法复位,但是要明确诊断、排除骨折,防止加重损伤及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