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镇 | 宜宾横江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横江镇因地处横江岸边而得名。横江,在云南境内又称朱提江、关河,发源于贵州威宁草海,流经鲁甸、昭通、大关、盐津,过横江至水富汇入金沙江。由南向北流的关河,在横江处变为由西向东,东西曰横,故称横江。关河水流湍急,尤其在山地险狭之处。20138月,笔者从云南昭通回返四川时,借宿盐津豆沙关,见关河水流如泻,一时兴起,赋诗一首:“绝崖万仞锁南滇,西望乌蒙月色寒。栈道曲回宽五尺,关河如泻唱峡湾。”

横江镇,位于宜宾西南外约40公里处横江(关河)右岸,与云南水富县楼坝镇隔河相望。横江一带,早在商周时即为僰人居住区域,秦时属西南夷僰侯国,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僰道县所辖。隋开皇六年(586年),此地划属开边县,唐永泰二年(766年)开边县移至今安边小岸坝处。宋乾德五年(967年),废开边县并入僰道县,后改名为义宾县,宋政和四年(1114年),又改名为宜宾县。元至元十三年(1277年),设横江水驿,元至大三年 (1310)设巡检司。明洪武九年(1375)巡检司。明末清初,横江为南七乡属地。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横江镇巡检司。清晚时,横江为捧印镇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南四区于捧印场,横江属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南三区于横江场。上世纪50年代,设横江区,先后置横江镇、横江人民公社,1992年,横江改设为镇。

巡检司制度始于五代时期,在元、明、清各朝为县级衙门之下的基层组织。巡检司设置在关津要道、边地或人烟稀少的地方,其功能以军事为主,缉拿奸盗,镇压寇乱,维护治安。《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有:“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通常会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治安情况的变化,进行巡检司的设置和裁撤。横江镇,地处川滇之间的交通要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来往之地,古“僰道”、“五尺道”和“石门道”均经由于此。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这里船运兴盛,商业繁荣,为远近闻名之渡口大场。古时的边关要地,也是盗寇掠扰和战乱频繁之地,元、明、清,各朝在此设置巡检司理所当然。

关河,即横江,为川滇交通之重要水路,历史上横江场码头一直是当地山货特产外运,以及外埠食盐、布匹、茶叶、百货等转运的商贸集市。清代时,在官方督管下,昭通的铜、银,经由关河源源不断地运至内陆,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当地经贸和镇场的发展。人员杂糅、商贸发达,带来和促进了横江场的文化繁荣。抗战期间,有多地的文化机构进驻横江或来此演出,如顾雷声剧团、舒伯昆话剧团、华光剧团等,川南多地的戏班子也在这里逗留。镇上的宫观寺庙里的戏台子,常常是好戏连台,给当地票友和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享受。时至今日,横江场依然有很多戏迷和票友乐此不疲,时常在一起切磋同乐。

因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次战乱波及横江。南宋晚期,蒙元名将兀良合台辅佐总兵忽必烈南下征服云南诸地,以及后来北上夹击南宋四川各州县守军,都在横江及其周边有过战斗。明末,大西政权集合主力部队进军四川,激战之后,张献忠义军攻占横江石城山,打破明军金沙江防线。清同治初年,“天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二十余万精兵在此与清军对抗,惨烈战斗之后,石达开部遭受重创而败走横江。民国五年(1916年),“讨袁护国”运动中,云南“护国军”第一梯团与北洋军第四混成旅在此激战,北洋军不敌败走,护国军乘胜追击并占领叙州(今宜宾)。

民国抗战时期,横江场发展至鼎盛。在日军的封锁与轰炸下,横江水路成为川滇来往和后方保障之重要的军事与商业通道,横江场自然形成了人员纷杂、商事繁荣的码头市场。四川的食盐、白糖、布匹、纸张,以及各类工业制品从这里进入云南;云南的茶叶、烟叶、药材、珠宝,以及英美等国的工业品从这里散入四川;战时所需的药品、纱布、酒精、军火、机械车辆等,也在这里转运至所需之地。当时的横江场,有商店近千家,仅客栈旅社就有十多家,驻场人口近万人,大街小巷各类店铺纷纷开张,榨油、酿酒、制酱等各类作坊,以及百货、烟草、盐店、货栈等各类商号,有数十家之多,饭馆、茶馆等更是多不胜数。逢场天里,周边乡民涌进横江场,大街小巷更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场面热闹壮观。

横江镇历史悠久,周边石城山、油房坝、打渔岩、黄鳝沟等地都有东汉墓葬群发现,据此可以证明早在汉代,横江一带就是人居聚集地,而且发展到较高的文明社会形态。因有水陆通达之地理优势,古来这里就是川滇两地人员来往的水陆码头和商贾驻留的驿铺乡场。可以说,横江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川滇交界地多种文化融合史。古时的横江,镇场各街口都修有楼阁,如文星楼、杨泗楼、火神楼、桂香楼、关圣楼、镇江楼等,每一座楼都供奉着神仙,代表着当时民众不同的信仰,这些楼也成为了镇场的地理标志。镇场内外还有多座宫观寺庙,如五灵宫、真武宫、巧圣宫、观音寺、毗卢寺、莲花寺、川佛寺、东岳庙、城隍庙、五灵庙、张爷庙,等等,此外,还有天主堂、福音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

明末清初,大量外省移民落业横江。禹王宫、南华宫、万寿宫、二郎庙等就是当时分别来自湖广、福建、江西各省,以及四川移民所修建的同乡会馆。镇上张、周、李、梁等多姓移民还各自修建了宗族祠堂。移民的集聚,以及当地水运业和商业的发达,清中期时,横江镇街场形成规模,为川滇一带的隆兴大场。面水背山,横江场依顺江流和地形而建。至清晚民国时期,横江场形成了“七街十巷”的格局。主街一横一纵,两条大街交于杨泗楼十字口,东西横向主街东至火神楼,即商业街,西到文星楼,即正义街;南北纵向主街南至桂香楼,即中心街,北至江边码头,即顺河街。现保留下来的老街旧巷有顺河街、中心街、正义街、商业街、中街、后街、半边街、民主街、小街、仁寿街、流场巷、流河巷、梧桐巷等。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各类民居建筑于街巷两侧。主街民居以一楼一底的木构或砖木结构传统式建筑为主,底层店商、上层居住的特色明显。民居建筑中,不乏一进、二进式合院。保留下来的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闵家大院、萧公馆和朱家民居。

闵家大院,位于正义街,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闵家经营榨油和酿酒生意,开有多家商铺,为横江场富户人家。闵家大院为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布局紧凑,面宽小进深大,院内有大小天井。

萧公馆,毗邻横江河,建于民国早期,主人是清晚民国时期人氏萧席珍。萧席珍,其先祖为清初广东籍移民,萧家入川后辗转定居于宜宾安边。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萧席珍,先后担任清军叙州府团防局室长、北伐时滇军蔡锷部排长、筠连县长、屏山县长等职。萧在当地名望很高,周边多地刻有“德政碑”颂扬其功绩。萧公馆为三层砖瓦洋楼式建筑,中间有天井,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洋楼石砌台基高达九米。该楼二层和三层都有木质回廊,通过转折式木楼梯与底层相连,一层曾长期租给国民政府盐税站使用。萧公馆布局规整,工造精良,西式建筑色彩浓厚,耀眼于河岸边,很是豪华气派。

朱家民居,也称朱公馆,位于民主街与小街交汇处,建于民国初年(1912年),其主人是清晚民国时期人氏朱大文。朱大文出身于当地名门望族,早年曾在北京大学预科班就读,深受新文化思想影响。回乡后,朱于经商之余捐资兴学,创办了石城中学(今横江中学)和关江图书馆,大力培养和教化横江子弟。朱之义举,受到当地民众敬仰和赞扬。朱家民居为带天井的两层式砖木结构楼房,底层正房两边有转角木楼梯通向二楼,二楼有内廊四通,整体建筑中西合璧,立面造型独特,洋味十足,加之位于地势高处,墙高近9米,洋楼很是引人注目。朱家民居中的碉楼,更具有看点。该碉楼平面为正方形,高20米,上部层层向内推进,底层墙体为石质,上部为青砖,墙体四周开有瞭望孔和射击孔。碉楼位于大院中心,这种布局也很独特和罕见。

横江场还有方家大院、杨家大院、周家大院、炳昌祥大院、刘和太大院、陈世其大院、望咀大院等众多的古代合院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流场巷里 ,更是有密集的旧时大户人家的宅院,这些建筑各具特色,各有看点。


人文历史厚重,古建遗存丰富,横江场是一个吊古寻幽的好去处。来此游览,当地的美食不可错过。眉毛酥、油饼子、素燃面、米糖粑……,各色花样,可人风味,当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