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班教子学手艺

 杏坛归客 2018-08-22

         鲁班教子学手艺

赵忠心


 鲁班,公输氏,名般,春秋时期鲁国人。因为他生活在鲁国,“般”与“班”同音,故称之为鲁班。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创造发明家。曾创造作战攻城用的云梯和磨粉的磨,又相传发明木作工具。过去,木匠们都称他为“祖师”,非常崇敬他。由于鲁班木工技术高超,谁也超不过他,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在行家面前炫耀本领,称做是“班门弄斧”。现在,人们又把“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作为在行家面前的自谦语。

 传说鲁班有个儿子叫伢子,从小聪明伶俐,父母十分疼爱,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能有出息。那么,儿子快长大了,干点儿什么事呢?父母很关心这件事。

 在伢子15岁的时侯,父亲鲁班问他:“伢子,你已经不小了,想干点儿什么呢?”

 伢子说:“我要去学种地。”

 父亲说:“种地好啊。不种地,就没有饭吃。”于是,他把儿子送到农民家去学种地。

 一年过去了,伢子回家来了。对父亲说:“种田这活太累了,我可不干了。

 父亲问:“你不愿种田,那想干什么呢?”

 儿子说:“我要去学织布。”

 父亲说:“织布好啊。没有布就没有衣服穿。”于是,把儿子送到一个织匠那里去学艺。

 一年过去了,儿子又回来了。对父亲说:“织布忙死人了,也没意思。我不干了。”

 父亲问:“你想干什么呢?

 儿子很干脆地说:“我要当木匠。”

 父亲说:“当木匠也好。没有木匠就没有房子住。”于是,他又把儿子交给他的大徒弟张班,让他专门教儿子练上三年斧子。

 只干了一年,儿子又回来了。对父亲说:“木匠活我也不想干了。”

 为什么又不想干了呢?”父亲诧异地问。

 儿子说:“师傅要求太严了,活太也太苦。这师傅的心太狠了。”

 父亲问:“你说,你师傅是怎么个严法、苦法、狠法?”

 儿子说:“这师傅专拣带节子的木头让我砍,要求我砍得平如镜面,光得发亮,上边圆来下边方。师傅一天从早到晚不让我闲着,让我早砍见星,晚砍,刮风下雨不停工!还让我斧把儿磨出凹,斧刃磨平牙,手上老茧要开花!你看,这是有多严、多苦、多狠呀!”

父亲听了,笑着说:

“不严、不苦、不狠,你能学出手艺吗?你既然怕苦、怕累、怕忙、怕严、怕狠,那好吧,从今天起,你就别吃饭了,因为你不爱种田。从今天起,你就别穿衣了,因为你不愿意织布。从今天起,你就从这屋子里搬出去吧,因为你不想当木匠!”

 儿子一听,呆住了,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了。

这时,父亲从棚顶上取出一箱子他使过的斧子,每把斧子的把儿都磨出深深的凹,每把斧刃都磨平了牙。父亲指着那箱斧子严肃地对儿子说:

“伢子,你看我磨损了一箱子斧子。你连一把斧子都没有磨到这个程度,就不想干了吗?

 儿子理屈词穷,无话可说了。

 最后,鲁班取出三把新斧子,对儿子说:“伢子,要学到手艺,就得刻苦地去练;不下苦功夫,什么也学不成。给你这三把斧子,拿去练。若三把斧子斧把儿攥不出凹,斧刃磨不到顶,就别来见我!”

 儿子只好提着斧子,又回到师傅张班那里去了。这回他可下了狠心,苦学苦练,终于把木匠手艺学成了,也成为一名能工巧匠。

鲁班是一位劳动人民出身的发明家。他的创造发明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因此,他很重视实践。他对儿子的教育就体现了这个思想。

鲁班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让儿子自己选择职业,一是充分表明鲁班非常有远见,重视而且坚定不移地坚持培养儿子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精神和能力;二是要儿子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苦,体验学好什么手艺都是不容易的;三是让儿子在不断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还充分暴露出儿子怕苦、怕累、怕难的问题,引导儿子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

事情做到让儿子“理屈词穷,无话可说”这个份儿上,就是父亲不对儿子做出评价,儿子自己也会做出自我评价。这就叫“水到渠成”。

父亲一次又一次地让儿子自己选择谋生职业,亲身体验学手艺的不容易。最后,鲁班总结说:“不下苦功夫,什么也学不成。”这就是“画龙点睛”。

这样,教育起来就更具有针对性,儿子对父亲的教育也会容易接受,教育效果自然也会好。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鲁班重视培养儿子自主、自立精神和能力的坚定信念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很值得今天做父母的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