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如何备好课(二)

 江山携手 2018-08-22

 二、怎样备好课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使学生在40分钟时间里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既掌握方法,又提高能力。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证。备课不单单的指编写教案,它包括钻研教材、了解情况、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等。那么,如何才能备好课呢?

(一)树立备课新理念

1、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2、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理念

3、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4、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5、要体现教学方式和 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二)明确备什么和怎么备

备课时,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编写教学计划,从而为上课做好准备在上课的前、后,教师还应作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课前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前进一步研究教案,熟悉教学过程,使课时计划得到落实.课后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后对课的反馈和总结,为进一步改进教学作好准备

1.备教材——吃透教材,深挖教材的教学价值

第一必须熟悉整套教材。备课时不仅要探寻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而且要探寻本单元、本册、全套教材的整个知识体系。以小学数学为例,小学数学是按照数学的学科体系和儿童认识发展顺序建立起来的统一体,其中数、量、形和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备课中不仅要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熟悉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相邻年级的教学内容,甚至要熟悉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所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作准备。从而有意设计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备课:一是针对整套教材备课,依照课程标准,明晰小学六年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二是针对每册教材备课,提出学期重点教学目标任务;三是针对每篇课文、每节内容进行备课,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

第二必须反复研读教材。

第三必须按“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去解剖教材。

第四必须明了教材中有什么和缺什么。在教材简略处求扩展,省略处求补充,概括处求具体,暗含处求明朗,空白处求生成。

2.备学生——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具体学情。

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阶段性。低、中、高年级数学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每个阶段中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的具体要求却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认真研究儿童认知的阶段性特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确切把握各学段的具体要求,做到不超前,不滞后,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要做到:

第一,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反应。

第二,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做到实施分层设计。

第三,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

3.备教学过程——设“渠道”,重视“导”

在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设计中,要着力于铺路搭桥,创设情境,突出知识和方法的“新”,重视学法的“导”。小学数学中的新知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旧知识的引申发展,二是旧知识的综合,三是源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践。在设计新授课教学过程时,注意分析新知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设计出引导的“渠道”。学习新知,要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第九册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的,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是商不变规律,可设计精而短的习旧引新练习,时间3~5分钟,为学习新知做好导向和铺垫。新授阶段应在关键处设疑导思,利用旧知探索新知,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并注意引导学生质疑争辩、独立思考。在新知的内化阶段,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地设计教学过程,并尽量估计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课内妥善处理。

4.备练习——分层次设计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道习题。习题设计分为五个层次:一是与例题相仿的基本题,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二是与例题相比有一些变化的变式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是新知与旧知融会贯通的混合题,帮助学生巩固旧知,理解掌握新知;四是综合题,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分析能力;五是难度大,用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选作题。这五个层次的练习,前三个层次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后两个层次可只要求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对于每一层次的每一道题,都要精心设计,以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巩固练习要强化关键知识,对比性练习要突出难点,综合性练习要拓宽思路,思考性练习要能开发智力。另外,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设计一些题材新颖、趣味性强的练习,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练习中去。

(三)备课如何关注细节

    近来听了一些课,感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细节的关注,导致新的教学理念、主要的教学目标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这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划线部分在其他博文中已述)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它“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足轻重”。(《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科学教育出版社。)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细节的打磨教师只有关注了教学中的细节,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合理,更精确,更富有智慧,也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境界。不过,许多教师更多地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细节,而不是在课前就对细节进行关注进行预设,结果在教学中对细节的处理就显得仓促和粗糙。事实上,关注细节必须从备课时就付诸行动。

备课时关注细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关注课文内容中的细节

备课中,文本解读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文本中的细节,并厘清这些细节在课文以及教学中的作用。

文本中的细节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文学作品即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它对刻画人物形象、丰富场景画面、突出文章主题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肯定不容忽视;一是课堂教学意义上的细节,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两个词语,抓住了它,就能使课堂教学找准切入点,充满智慧和个性。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否则就难以使阅读活动深入下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整体印象和表面感知上,谈不上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谈不上体验、感悟和内化。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第一部分时,教师就切不可忽视了文中对“我”的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教师只有抓住了这些细节描写,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深入体会“我”的复杂心理,从而感悟到:一句“精彩极了”给“我”带来的巨大满足和无比自信以及对进一步得到赏识的满心期待,一句“糟糕透了”给“我”带来的失望、委屈……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理解,认为学生通过自读知道了“我”在得到母亲评价后的满心自豪和得到父亲评价后的满怀委屈就算“功德圆满”,那样的语文课堂就谈不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了。

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其中有的直接以文字形式呈现,容易把握;还有的是通过标点符号表现出来的,教师要用心捕捉。例如,《揠苗助长》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一天,两天,三天”一般中间使用句号,而这里使用了逗号,这是突出人物心理的一个细节。《囚歌》中“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这是一个反问句,用的却是感叹号,为的是表达强烈的不屈和尊严感。

课堂教学意义上的细节,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就像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样,一词之妙,鲜活全诗。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绿”。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上,引导学生读悟“救助车夫”的部分时,为了使学生深入感悟鲁迅先生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抓住了“半跪着”这个细节,还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黄昏”“天黑了”这两个时间“细节”和“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这个场景“细节”更加具体地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怀。另一位教师教学《科里亚的木匣》,在读悟“找木匣”的环节时,抓住“仍然”“果然”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体会找木匣的曲折过程和科里亚的善于思考。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抓住的词句并非文学作品意义上的细节描写,而教师捕捉到了这些“细节”,便使课堂对话有了切入点,也有了广度和深度,阅读活动就被不知不觉地引向了深入,往往使学生有豁然之悟。

2、关注教学活动中的细节

对于教学经验丰富、课堂驾驭能力强的教师,通常允许备课时撰写“简案”,教学设计只需呈现出框架性结构、粗线条的环节设计。但是,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还是成长中的青年教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节课的备课都不可“简”,不可“粗”,要做到考虑周详,精心预设,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可以不必都诉诸文字,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也就是在备课时就要关注教学活动中的细节预设。

王崧舟老师教学《万里长城》,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代劳动人民修建万里长城的段落时,则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体会。先提问建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让学生体会出建造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的不容易,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了两突出个“多少”和“一个个困难”。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血汗和生命”,情感上再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正是因为教师在对文本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备课时预设好了这样的一个个细节,课堂教学才预约了如此的精彩。

对课堂教学活动细节的关注,除了对重点内容教学的细致预设,还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关注与文本价值取向不一致的课堂生成。一般而言,文本都有一定的相对明确的价值取向,对文本的理解和尊重首先是对其价值取向的认可。而由于学习主体——学生的认知、思维、生活经验等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往往在课堂上会出现与文本价值取向不同的声音。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考虑到这些细节,并预设好巧妙处理和引导的方案。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的课堂上,就遭遇了这样的声音:皮埃尔虽然救了很多人,但他连自己妻子的生命都不顾,算不上真英雄。面对这种有悖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这位教师会心地一笑,然后引导学生从文中发现皮埃尔对妻子的一份真爱、一片真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触摸英雄伟大的灵魂,学生眼中的皮埃尔不仅不再被质疑,而且形象更加高大,更加让学生敬畏。为什么教师能会心地一笑,举重若轻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触摸呢?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并据此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挖掘、敲打、再敲打,如何应对,已了然于胸。

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细节。基于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教师在备课时,要预想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状态,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为了创设情境或突破学习难点,在课堂使用教学课件时会不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学习时,是不是会有学生游离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之外;情感的渲染会不会因情损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顾情感宣泄却忘了文本的存在;会不会有学生因为片面地热心于课堂实践活动而不肯细心揣摩语言文字……教师备课时关注了这些并预设好避免或应对的办法,就不至于需要在课堂上临阵磨枪,仓促应付,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和高效就有了保障。

3、关注学生发展中的细节

对于具体的课堂而言,学生在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一些细节上。备课时,教师只有切实理解了学情,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细节,才能做出准确的目标定位、恰当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环节设计,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许多教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童化的语言、游戏的形式曾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法宝”,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再对这些感兴趣了,无动于衷甚至眼里有了一丝不屑。其实,这“无动于衷”或“不屑”可能并不是从你发现的这一刻才有的。学生的发展变化是悄然的、细微的,教师如果不进行细心捕捉,并在备课时关注这些细微的发展和变化,就很难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谈不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备课时关注学生发展中的细节,首先要做到全面细致地了解学情,然后将每一个目标的定位、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活动的安排、每一种教法和学法的选择都与学情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在走进课堂之前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例如,我在进行《不愿长大的小姑娘》的备课时,考虑到班上部分男生平时因为被家长宠爱而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情感粗糙,他们虽然能理解课文内容,能从文字中认识到小姑娘的懂事,却很难细心体会到“长大”的内涵并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小姑娘长大的每一个“脚印”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和情感。先是讨论“长大”和“长高”是不是一回事,接着让学生再读文思考,小姑娘想,“长大的感觉也不错”,在长大的过程中,她都有过怎样的感觉,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课堂上,在这两个问题之前,一些男生的学习果然只能停留在懂了课文内容的层面上,而不像一些女生一样表现出会心与共鸣。而在完成这两个学习活动后,男生们脸上露出了难为情后的想往,小姑娘的长大终于触动了他们的心弦。

学生发展中的细节有很多都是教师可以捕捉到的。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倾向上的细微差异,在各方面能力上表现出来的不同(有的能说,有的会读,有的善于迁移联想,有的善于分析判断……),在发展层次上细小的差别等等。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做到一一关注,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