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活动拒绝形式主义

 江山携手 2018-08-22

       ——一次同课异构活动的感想

参加了一次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说是同课异构,其实名不副实。三位老师同上《跑进家来的松鼠》,结果发现教学流程大同小异,课堂结构同而不异:谈话导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细读感悟,体会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提炼表达方法,布置练笔运用。三位老师都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异”在哪儿呢?除了最后一个环节,一位老师安排在课内练笔,另两位老师布置学生在课后练笔之外,实在没有“异”处。当然,这样的教研活动也就没有多大“益”处。

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组织者没有精心组织策划这次教研活动,只是走走形式应付而已,另一方面是参与者没有领悟“同课异构”的内涵。

什么是“同课异构”?简单地说,同课异构指的是这样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一个教师或多个教师就相同的课文,运用不同的教学理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展开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相互比照,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研究活动。它也可以叫做“一课多式”。这一教研活动形式的指导思想源于“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课”之“同”,不仅仅指教学的课文相同,更主要的是重点教学目标的相同。“异”体现在教学理念、实施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流程等方面的不同;核心是以不同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而呈现出不同的课堂教学建构。概括而形象地说,同课异构也就是殊途同归,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

如果教师没有树立鲜明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没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只会按教师用书或现成的教案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亦步亦趋,就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当然,这样的教师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是没有教研价值的。如若参加同课异构活动的都是这样的教师,那就完全失去了组织这一主题教研活动的意义。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活动之前要进行调研,对参加活动的教师要提出要求,至少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检查、对比,确保能从中提炼出真正的“异”来,以保证达到“异曲同工”的教研目的。在实施活动之前,不凡向各位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同课异构的案例,以引起参与活动的老师的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带来的无效教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