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推翻了满清?——废科举、假立宪和倒戈的士绅

 清风cbn699e3in 2018-08-23

都说人丑就要多读书,怪不得我妈说我不是块读书的料。

--------------


上回说到是什么让这些原为立宪派的士绅们,一口气全倒向革命呢?让士绅对清廷支持度降至冰点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且先卖个关子,让我们从科举制度开始说起。隋唐时代建立的科举体系,其诞生的原因,与士绅阶级习习相关,在南北朝时代,世家大族的政治影响力凌驾于皇权之上,经过隋唐的大动乱,唐朝初年的政府官僚权力已经压倒了传统世家,但是这些官员回到乡里后一置产并发展宗族,若新的官员又从这些宗族中诞生,日后仍然会演变成新的世家。

 

为了避免再度发生南北朝的世族,科举这个办法应运而生,由于科举的录取率相当低,而每个家族不一定每一代都有能在科举考试上占上风的后代,因此生了随机分配的效果,也提拱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性,一个高官家族,可能因为就是生不出会考试的后代而没落,一个普通的土财主,也可能因为培养出一个考上进士的后代,而在社会地位上升级。

 

但是,这个流动性其实并不如一般所想的可让穷人翻身,因为真正基层的贫农,根本不可能让儿子不种田,还请塾师来教他,更负担不起赶考的费用。

 

在科举随机分配效果下,可能代代都出官员的家族少之又少,但倒是让很多商人家族翻身,因为商人有钱之后,可以培养出能考上功名的后代,有时自己生不出优秀子弟,干脆从较贫穷的宗族之中收养一个;

 

另一方面,在清末随着国际贸易与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传统的乡绅移往城市居住,把资本投资在工商业,原本商人被视为士农工商的最底层,但在上述的双重作用下,绅与商的貌分界就模糊了,于是清末出现了大量的绅商,这些绅商不但有传统的力量,也在工商业有影响力,而为了保障商业上的发展,他们对政治上的需求更大了。

 

科举不只是为了灌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其实也是为士绅阶级提拱了一个参政的管道,因为士绅子女才有能力上私塾念书识字,也才能去应考,考上科举后可以成为政府官员,来保护亲族的产业一一就算不能在本籍任官,仍然可以透过官场上的影响力间接帮助家乡的宗族。

 

八国联军却打乱了这一个长久以来的传统,在《辛丑条约》中,先是惩罚发生义和拳乱事的地区都不能科举,紧接着,庚子后新政于一九0三年起限缩科举,到一九0五年完全废除科举,中断了士绅阶级的参政管道,至于新学,那只属于沿海大城市。


广大的乡间士绅需要一个新的管道让他们能重新参政,新政又刚好提供了这个管道,那就是立宪。

 

在立宪规划下,地方可组成谘议会,而议员是由地方上合格绅民一一也就是说士绅阶层自己一一举贤互相选出。

 

这下子,新的参政选择——立宪,比起传统的科举,简直是魅力无穷,因为科举还要看小孩有没有那个读书写文章的慧根,一个成功的士绅,小孩不见得很勤学,但是立宪的话,只要在地方上声望好影响力大,直接被选为议员,即可拥有参政权,不必等到下一代;

 

另一方面,就算小孩考上科举,也不能在本籍当官,而要透过官场上种种间接的人际关系来影响家乡,但若是选上议员,则可以直接对本地的施政有发言权,这实在太有吸引力了。

 

因此,清廷于一九0六年九月下诏预备立宪时,获得士绅阶级一致高度支持,连原本参加同盟会的士绅如黄炎培,也背弃了革命,倒向立宪阵营。

 

上海商界举行了庆祝立宪会,北京的学生们也欢庆立宪,在海外,许多留学生原本倒向革命阵营,现在大批大批的回到立宪阵营,正如革命党人吴越所预料的,革命快要混不下去了。

 

满清决定立宪的契机,是一九0五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当君主立宪国日本战胜帝制国家俄罗斯,一时全国有识之士忽然醒悟,原来甲午满清战败,日俄战争俄国也战败,是制度的问题,许多最积极的立宪派甚至认为只要一立宪,满清的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虽然这想得太天真,但立宪的确能解决当时满清的许多问题。

 

于是许多包括满清高层官员在内,都上奏请求立宪。其中带头冲锋的正是袁世凯,在清廷高层中,最懂立宪的就是他,还编辑了《立宪纲要》,而对立宪最积极的也是他,因为立宪不但对国家有好处,对袁世凯本人也有无比的潜在政治利益。

 

在专制体制下,就算现在受到统治者的恩宠,也随时会翻盘,小则丢官,大则人头落地,在八国联军前,慈禧先把一批反对宣战的大臣给砍头,到了战败后,为了跟外国人交代,那批支持她开战的忠心耿耿臣子也一个个赐死或处斩,而统治者交班的时候,更往往是一批新人换旧人。

 

但是宪政体制下就不同了,内阁人选要有国会的支持,而袁世凯当年于庚子后担任直隶总督,把本来被八国联军打得残破的直隶省积极建设成了新政的模范,引进大量国外师资,创办无数各级新式学堂;建立发电厂,并让天津街头有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电灯路灯;引进自来水电话无线电,建立了中国的警政,稍后清廷命全国模彷直隶建立警察……无数的贡献,与推动工商业的实绩,让袁世凯当时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享有大改革家的美誉。

 

在此情况下,若是由民间代表所组成的国会来考量内阁人选,袁世凯可稳坐内阁要津,不会受到宫廷内各种变动的影响一一后来在辛亥年间与二次革命期间,国内士绅也多半支持袁世凯,而对孙文相当冷漠,正是因为袁世凯有显赫施政实绩,孙文却只有拼拼凑凑而成的学说与理论,而且只在海外打打嘴炮而已。

 

对袁世凯来说,推动立宪既可以富国家,又能搏得美誉,还能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是十拿九的好生意,因此袁世凯一头热的推动立宪,还打算一次到位,把中央制度也一口气改成近代西方的责任内阁制,由内阁总理大臣总揽施政,并把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成近代西方的政府各部门,让满清一口气就跟上时代。

 

不过他却忘了,他稳固了权位,就代表有其他人的权位会不保,这一改之下,更裁汰了很多当一辈子官只想撑到年资可达升迁的传统官员,于是批评如潮水般涌来,袁世凯的改革计划被修掉了大半,慈禧也对袁世凯起了疑心,袁世凯的政敌瞿鸿机与岑春煊利用这个机会,对袁世凯与他的政治盟友庆王奕劻发动大参案,史称丁未政潮,差点将袁世凯扳倒,最后他靠着蔡乃煌送上的一张PS合成照才打倒对手,保了一命。

 

立宪的旗手被困在政治斗争中,成了立宪的第一次逆流,等袁世凯好不容易解决对手,回首一看,已经是一九0七年下半年了,立宪再度开始往前迈进,一九0七年九月,颁布《设资政院谕》,下令设立资政院,作为国会立法机构的雏形;十月,发布《着各省速设谘议局谕》,命各省尽速设立谘议局,作为地方的议会;一九0八年七月,清廷颁布各省《谘议局章程》及《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即各省举行谘议局选举,有些省份如江苏省,则在此之前就已经举行了谘议局选举。

 

至此,近代中国展开了它最有趣的一幕,才不过二十年前,当初三权分立、议会、投票等思想传进中国时,这些士绅还把它们当成是西洋奇闻,现在却有模有样的开始选举了起来。

 

在当时的大清帝国,一方面选举只有士绅阶级与知识份子可投票,一方面是对这样的新游戏还没有经验,于是选举过程融合了传统中国一团和气的风气。

 

现代的台湾,选举时常发生候选人互相攻讦的负面选战,即使没有使用负面手段,争夺民意代表席次也仍然竞争相当激烈,但满清当时谘议局选举,有时竟有当选人再三推脱,主动让贤的情况,而选举时往往也是以有功名声望卓著者“以德服人”当选;

 

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就是声望高的士绅“洁身自爱”不愿参选,或是认为不用出来拉票,而热衷的乡下士绅发动亲友投票反而当选,或是由商会等组织出身而当选的。

 

民主本来是以利益竞争,相互制衡为原则所设下的制度,我们有些人经常嘲笑台湾选举上演全武行,殊不知许多国家的国会都经过这个打架的阶段,然而在清朝的最后时光,于民主的萌芽时期,却意外成了君子之争,如果能在这个绝无仅有的机会继发展下去,或许会成为最好的民主也说不定。

 

但就在此时,立宪又遇到了第二次逆流,领导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慈禧,身体已经越来越差,如今她的心思摆在如何稳定的将权力交接下去,下一任皇帝由谁来当,谁摄政、谁辅政,以及光绪皇帝要怎么解决一一如果光绪晚于慈禧去世,则光绪有可能推翻她的一切布局一一等重大问题。在这个节肯眼最好不要添乱,或许在这的心态下,当一九0八年八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时,慈禧泼了所有热心立宪人士一盆冷水,宣布九年后行立宪。

 

紧接着,十一月,光绪与慈禧就先后去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