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你不太会读书,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求索18 2018-08-24

我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山村里,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什么书,手头有的几本,除了教材,便是父亲外出买回的《故事会》。

小学时我看了很多年《故事会》,每个月红绿两期,每本书上有各种故事,笑话,短篇中篇小说。当时很多故事的质量还是可以的,毕竟优秀作者还多集中在纸媒。记得刚上中学时,老师推荐了一整套外国名著,里面收录了《呼啸山庄》、《简爱》、《傲慢与偏见》等等,当时一整套定价是300元,很多同学买了,但价钱有些高我买不起。带着很多遗憾,我只能后来和同学陆续借着看了。

记得那会我家邻居是租书的,因此我读了很多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多情剑客无情剑》、《七种武器》……这直接导致我后来再看电视剧时,很多情节便看不下去了。

这些经历逐渐培养了我读书的习惯,捧一本书,沉浸在其中便感觉无比充实。所以后来读高中和大学时,我的课余时间大部分都用来读课外书了。

当时身边很多同学都不太理解,他们说你天天读书干嘛,又不能赚钱,坐大半天不是浪费时间吗?每次当他们问我读书的意义时,我会编一些意义,什么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等等,其实自己也觉得很假,因为自己读书的时候,完全没有想那么多意义。

到今天如果你再问我为什么喜欢读书,我会回答你两个字:喜欢。

记得以前钱理群先生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说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如赌博”,就像今天爱打麻将的人,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继续打。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而读书也一样,每一页都有深厚的趣味。

真正会打牌的人打牌不计输赢,为赢钱去打牌在赌徒中被称为“下品”,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专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

其实读书也一样,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从来不会问读书的意义。当你不再去问意义,认真去读书时,其实之后你读过的书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很多之前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某一天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

下面我来来具体讲一些问题

一、 关于书单

很多小伙伴平时问最多的就是书单问题。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没必要,而且也有偷懒的成分在里面。

如果你真的想找好书,网上可以找到更全面更系统的书单,没必要去求人。关于读书,我建议先挑自己喜欢的,选书也是有缘分的东西在里面的,别人喜欢《红楼梦》,你不一定喜欢,而你想读的,别人也没办法精准地为你推荐。

就我自己的读书经验来看,先挑一本喜欢的书去读,有了第一本,自然会衍生出第二本第三本,一直读下去,你自己便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单。

还有一种方法,我现在喜欢散步的时候在一些软件上听书,听完如果觉得不错的,自己会找来读。这里强调下听书是没办法代替系统读书的,因为里面的知识是别人加工过的,最好的,还是自己去找来读。听书这个方法适用于找自己感兴趣的书。

二、关于读书的方法

1、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要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可以先根据书的封面、目录、序言、结尾等部分来了解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如果你觉得有价值,对胃口就接着读,如果不喜欢,便可以放弃,再去找其他书来读。

感兴趣的书,也可以采用二八原则,即百分八十的精华内容在百分之二十的章节部分,花更少的时间放在更重要的内容上面,掌握全书要讲的内容。这要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需要从头读到尾,可以直接挑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章节,重点去读。

在读书的时候还有很多标注的方法,这里我先不讲,待会讲读书笔记再说。我强调一点,这种方法适合一部分书,并不适合所有书籍。例如讲方法论的书、工具书这种章节之间联系不大的书,或者你有针对性地在一本书中选内容等,可以用快速阅读。但是涉及到经典类书籍,就需要慢下来,认真品读。

在生活中,我也看到很多人盲目迷信快速阅读,读所有书都一味求快。有人说他用几个小时便看完了《百年孤独》,然后摆出沾沾自喜的感觉,仿佛在说你们花那么多时间都看不懂,我一小会就读完了,看我多牛逼。其实你再问他的时候,他和没看一样,这样的读书,还不如不读。

深者自深,浅者自浅,读书也需要节奏感,掌控权还是在我们手中。

2、博览与精读结合

阅读首先要做到【博览】,提高自己知识的广度和宽度,因为我们遇到问题时,或者当你去写东西时,所能联想到的东西,是由我们自身的内部积淀构成的。

因此如果你的知识面很窄,那么你想到的东西也不会很多。

博览需要我们不只是局限于一个领域,文学、历史、商学、管理学、广告等,只要你感兴趣的,都可以看。每天资讯,各种时效信息,都算博览的方式。广度决定深度,很多人问,为什么别人思考问题很深,而我很浅,最通俗的答案其实就是你读书太少,或者知识面窄,不能触类旁通。

我生活中有一个最常见的情况,很多人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比如喜欢文学的人只读文学,喜欢商业的人只读这方面的书,而且心里觉得读其他书都是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种很短视的想法,直接导致知识面变窄,思考问题不全面。

接下来是【精读】,多限于经典书籍。

经典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培养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使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经典书籍可能并不能给你一种直接的工作或专业技巧,但是,它们能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人性,了解历史,了解社会。

再强调一点,有些人以为刷手机,看网文就可以代替读书。其实是用快餐代替正餐,长期以往,你不仅会虚假膨胀,而且流于浮躁。

要记住,真正的本事,都是靠慢功夫出来的。

3、主题阅读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带着一个具体的问题,大量地阅读同一种类的书。通过这种方式来阅读,可以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还能为同一个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比如你想集中了解一下余华的创作,便可以找出他的所有经典小说系统读一读,同时也可以查阅别人关于他的研究文章。如果你最近想了解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可以找很多关于知名互联网公司成长的书籍,产品运营的书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书籍,商业相关书籍等等。

这种读书方法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你所感兴趣的领域,知识密度高,收获也是可观的。

三、读书笔记的做法

1、标记

我喜欢读纸质书,一般遇到特别喜欢的就自己买回家,之后细细读。买回家是为了方便在书上做标记。在做标记时我会用不用颜色的笔,黑色标注的是我喜欢的观点,红色标注的是我喜欢的句子,最后用黄色的荧光笔标注的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

听说你不太会读书,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2、摘抄

在本子上或者电脑上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作为储备,之后反复看,或者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用得到。

我之前一般是在本子上摘抄,本科到现在写了几十个本子,没事的时候便拿出来看。现在读书会带着电脑,遇到好的直接整理在电脑上,之后也方便调用。很多软件都是可以用的,比如印象笔记,石墨文档等,方便又使用。

听说你不太会读书,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这是我用石墨文档做的一部分笔记)

3、批注

批注的内容灵活,可以是对词义的理解,句义的分析,段义的概括,表现手法的说明,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联想。

批注是一种常规多见的读书笔记方式,可以让你多一些感悟式随笔式的解读。我现在读书会随手把自己的思考写在旁边,比如读到一个新观点”人工智能未来会大面积代替人类“,我就会把自己的思考判断标注在书页旁,这也是记录感悟和灵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古代小说评点,例如金圣叹评水浒,用的就是这样的方式。

4、总结

读完书的某个章节或者整本书,自己去总结内容,或者是自己的整体感悟,或者是书的逻辑框架,也或者是你自己根据书写的书评。

这一块需要更宏观一些,站的高度也比之前要高一些。

四、输出

在讲这点之前呢,我先分享一张图片,大家看一下。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主动学习之后的内容保留度要比被动学习好太多,所以这也是我们平时听到的输出的重要性。读书要想真正的吸收,将书中的内容化为己用,最有效的方法是不停地输出。输入+输出,其实输出便是第二次学习的过程,在输出过程中提升理解力,思考力,表达力。

我喜欢输出,或者是写总结,或者书评,偶尔也会主动录音频分享给别人。每次分享,其实我发现学到最多东西的人,其实是我,因为我是主动学习者,而别人只是被动接收信息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