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旅行 | 诸葛亮“功高盖主”,死后皇帝为何拒绝为其建祠?三顾茅庐,刘诸两人究竟聊了什么?

 xxjjsdt 2018-08-24

武侯祠—书剑 来自链景旅游 12:17


嗨,大家好,感谢大家收听《景区故事》。不知道您有没有到过四川?很多人想到四川可能想到更多的是美食,火辣辣、香辣辣的美食,这是一个吃货的世界,咱们不探讨哈。但其实四川除了吃的,文化气息也是非常浓厚的,从古到今可以说是名人辈出。像李白、苏轼、张大千、巴金等,我记得武则天好像也是四川的吧,但咱们今天要介绍的人都不是他们。



而是另一个神人,你猜猜看能不能猜得到。猜不到的话可以给你个提示,今天我将带你一起参观成都的武侯祠。我问您这武侯祠是给谁建的祠庙呢?这武侯是何许人也?没错,这武侯就是指的诸葛亮,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所以后世也就把诸葛亮称为武侯了。他就是咱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先说一下为什么要给您推荐成都的武侯祠呢?


那我自然是给喜欢三国的朋友推荐的。在中国一共有7个武侯祠,成都武侯祠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成都是当时蜀汉的首都,而且这个武侯祠里还设有刘备的祠堂,甚至刘备的陵墓惠陵也在这里!这么一说,这刘备有点喧宾夺主啊,其实不然,说喧宾夺主其实是诸葛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成都武侯祠的前身其实是专门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在景区内大门上还能看到依旧还挂着的“汉昭烈庙”牌匾,那就更不能理解了,这里怎么就成了武侯祠了呢?




民国年间邹鲁写过这样一首诗,诗的内容正好就解释了这个原因,什么诗呢?“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非常大,道德水准非常高,因此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已经超过了刘备,人们也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哎,粉丝的力量真是太可怕了,看来诸葛亮的粉丝还都是一些死粉。于是呢,这里就产生了“君臣合祀”这么一种奇怪形象,就是君臣合一起受到人们祭祀的意思,这种祭祀规格其实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在古代功高盖主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如果说谁功高盖主,想到的结果肯定就是死了。

其实我有个遐想,要是刘备活着看到这个,会是怎么个感受,估计这位老大肯定是非常的不爽的吧。


刘备


其实今天给大家推荐成都武侯祠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里还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被称为三国圣地,如果您是一个三国迷的话,来到这里可以说是来对地方了。


为什么成都做为蜀汉的首都,丞相诸葛亮死后立祠的首选地却不是成都呢?


在很多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刘禅在事事上都非常倚靠诸葛亮,但其实他们的关系远不像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里的讲的那样和谐。

其实据正史记载,当诸葛亮死的时候,刘禅甚至下旨禁止文武百官前去吊丧。之后,中央和各个地方都上表请求为诸葛亮立庙,但是刘禅却以不合礼制为理由全都拒绝了。

但是当时老百姓可不管这套,由于他们太敬爱诸葛亮了,于是就自发的私祭诸葛亮,但是后来这事被刘禅发现后也被明令禁止了。但是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最后迫于各方压力,刘禅最终答应为诸葛亮建祠立庙,但是却怎么也不肯在成都立庙,而是选择设立在距离成都千里之外的汉中。

而成都的武侯祠一开始是与昭烈庙相邻的,具体建于什么时候已经不可考究了。直到明朝初年,朝廷重修武侯祠的时候才将武侯祠与汉昭烈庙合并,形成现在独特的“君臣合祀庙”。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终刘禅一生,蜀汉官方也始终没有去祭奠过诸葛亮。哎,想想,还是蛮心寒的。


刘禅


我们刚刚有说到,刘禅在事事上都非常倚靠诸葛亮,正因为这样,他们两人的矛盾就更好解释了。因为诸葛亮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为了于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的政治理想,不辜负先帝的期望,就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而刘禅在诸葛亮眼里一直是个孩子,他不太相信刘禅能平衡好蜀汉政权中各势力的关系、控制朝廷的稳定发展,于是就出现了史书中说的“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毕竟把所有事情拿捏在自己手中是最保险、最不容易出差错的嘛。

但是诸葛亮事事的亲力亲为在无形之中架空了刘禅,刘禅曾经说过一句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的军政大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而寡人只做一件事儿,那就是祭祀天地和祖先。这话可以充分看出刘禅的不满,你想啊,一个皇帝,国家大政全然没有参与的机会,却只能去做祭祀这些事情,难以亲自执政形同被软禁的刘禅能不对诸葛亮心生怨恨嘛。



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以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都在深深的激励后人,也为此得到后世无限的尊重。不过诸葛亮也给我们一个教训,就是工作千万不要透支身体,否则累垮了身体,就只能像武侯那样“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恨万年啦!

  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都谈了什么“惊世”战略?


想想刘禅对诸葛亮的冷漠,与他爹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情境对比,真是一个极大的反差。

对了,您还记得咱们初中时学过的《隆中对》吗?就是刘备最落魄的时候诸葛亮给他献对策的《隆中对》。


我现在基本是忘得一干二净了,其实在景区里,在武侯祠刘备殿的东壁上也有一副《隆中对》的木刻。现在文章我是记不起来了,但是还依然记得电视里的情节,大概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准确清晰的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并且根据形势为刘备量身定做了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这个战略规划大概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就是先拿下四通八达的荆州,然后向西夺取益州作为自己政权的战略大后方,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最后就是等到时机成熟,从荆州和益州同时向中原用兵,天下便可一举拿下。刘备对这份规划深以为然,并且也非常认真的贯彻落实。前半部分还是风调雨顺的,顺利拿下荆州、益州和汉中后,眼看刘备集团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不料这个时候孙权偷袭了荆州,使得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消彼长之后,隆中对的第三部便永远无法实现了。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政治家与政客是有区别的,其中之一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而政客只有利益。诸葛亮的理想就是“兴复汉室”,这个理想可谓贯穿了他的一生,即便是在荆州失守、天下巨变之后,他也未曾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继续不遗余力的去实现它,这也就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六出祁山”。在这里咱们就不对这事情多做介绍了。



不过说到诸葛亮的能力,我一直存在着一个疑问,他在军事上真的有那么神吗?历史上到底是怎么记载的?


其实好多人会存在这个疑问,既然诸葛亮这么神,但为什么后世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变得不以为然了呢?而且,我也常听到人去评论诸葛亮,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却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是三国演义确实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太过夸大,当人们为他褪去了演艺的光环,还原成一个真正的诸葛亮时,心里难免会有落差,毕竟真实的诸葛亮和演义里“呼风唤雨、战无不胜”的武侯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正史《三国志》里记载了一句著名的关于诸葛亮的评语:“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擅长管理军队,不太擅长使用奇谋巧计,他的政治才能要高于他的带兵才能。

当然反对这个观点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觉得三国志只是认为诸葛亮“奇谋为短”是和自己的“治戎为长”相比,而“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只是说他理民能力要高于他的将才,但是并不能说明他的“奇谋”和将才并不出色。

哎,是是非非也只能任人评说了。可能今天我们普及的知识并不是很深,但是对于到这里来玩,而对诸葛亮没有常识性了解的话,估计就是走马观花了。



中国上下五千人文化,文化足迹非常的多,我们做《景区故事》这个节目的目的就是想让咱们的文化可以得以正确的传承。

其实说到这个传承的事,这让我想起来一件事情来。什么事情呢?上次为了录制故宫的讲解,我们几个人到故宫里采集资料,当时有一个游客站在“堆秀山”面前说了一句话:不就是一堆破石头吗,有什么好看的。当时我们都吓傻了,但这也正说明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不懂历史,一切就没有价值。

所以听了这句话以后,我们都觉得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了。

好啦,关于成都武侯祠就先为您说这么多,其实里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景点,比如三义庙、三绝碑,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就不细聊了,咱们今天的节目就先到这了,下次再见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