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神经递质(二)

 heitudi 2018-08-24

关于神经递质(二)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神经递质和抑制型神经递质,其作用机理不同。
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
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
、K,特别是 Na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兴奋型神经递质有:谷氨酸、5-羟色胺、乙酰胆碱、组胺等。

5-羟色胺主要分布在中缝脑桥和上脑干中,并延伸到前脑区域的神经元,用来调节睡眠和清醒。5-羟色胺能结合许多受体,包括5-HT3受体。低于正常水平的5-羟色胺活动已被证实和许多症状,尤其是抑郁症有关。

乙酰胆碱主要参与神经肌肉突触的神经传递用来控制迷走神经和心脏肌肉纤维,以及在骨骼和内脏等的运动系统和某些中枢神经系统内。乙酰胆碱能和许多突触后受体结合并导致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组胺能够和下丘脑神经元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这些神经元能够将轴突延伸到大脑和脊髓的许多区域。用来调节注意兴奋,和过敏等反应。

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K
、CI,尤其是CI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毫伏增加到-75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约10毫秒。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抑制型神经递质有: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去甲肾上腺素。

γ-氨基丁酸可以抑制动物的活动,减少能量的消耗。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降血压的生理作用。

甘氨酸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在脊椎里,是一个抑制性神经递质。假如甘氨酸接受器被激活,氯离子通过离子接受器进入神经细胞导致抑制性突触后膜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如:乙酰胆碱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型递质,但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