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采访中,顾明远提出了他对教育的四个观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括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你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但这种爱对照定义来看,并不是尊重孩子的爱。 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那是溺爱——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就不是爱。 真正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长远的幸福考虑。 有的人说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获得将来的幸福,但是仔细想想,童年没有幸福,将来也没有幸福。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很多声音说,学业负担重,但这个负担主要是心理上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感觉不堪重负。 相对照一些国外优质学校,他们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他们不同之处在于,学生自己喜欢、愿意学习,课程由自己选择;而我们的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这是最大的不同。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己不愿意学习,光靠强迫是成不了才的。 所以减负除了减少课业负担外,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 教育不是培养做题的机器,不能没有时间思考,学生需要参加有益的活动,所以减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发展个性。 教书育人在于细微处学生感情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感情越是丰富,同时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学生会记住一辈子;教师无意中伤人的一句话,学生也会记住一辈子。 作为教师,我们要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义务,学生具有向师性,作为教师要处处引导学生,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便能改变学生的一声。在教学生涯中,教师要用所学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去呵护每一个小孩的成长!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生成长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活动。包括他们学习知识,让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格得到锻炼,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诚信都能得到培养。 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全社会都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逐渐地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