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阳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增广补正:太阳病未解(说明还有表证,有发热、头身疼痛、恶寒等证),脉阴(重按)阳(轻取)俱微者(力量上总体是缓弱,粗细上是偏细;部位上由浮向沉的方向发展而又未至于沉,即不沉不浮,以表证未解观之,当又略向浮偏多些;微是以力量上的微弱、无力之意为主而不是以粗细上的细微为主。另外,或略有聚关之象,此以尺寸分阴阳,由后之尺脉实启发而来),说明表里俱虚,必先振(寒颤、冷战)慄(身上起鸡皮疙瘩)然后汗出而病解(这里说的也是一种瞑眩的状态,可参考93条)(这段如果从脉象、症状上去仔细品味和分析,真正的意思可能是在说:病已经传入半表半里,如果有小柴胡汤证,应以小柴胡汤治疗而不可汗下(参考102、149、230条,同样是一种瞑眩状态,其蒸蒸而振、濈然汗出与此处之振慄性质和形象均相同),所以这里说的汗出病解可能并不是说吃解表药造成的,而是吃小柴胡汤后的情况,与93条的发汗可能是两种不同的治法,所以这里说的是病解而不是表解,值得留意); 但阴脉微者(只是阴脉微,就是说阳脉不微,也就是脉浮之意;另外,如以尺寸分阴阳,也就是尺比关微、关比寸微,寸最浮显,也就是促脉,同样代表表证),这是表证的正常脉象,直接解表发汗就会好了,不会出现瞑眩的状态; 但阳脉微者(只是阳脉微,阴脉不微,就是沉脉,主里;同时尺>关>寸,脉有聚尺之形,也与尺脉实对应,也主里,尺脉实的话,还说明里实),这种脉象说明病已传里、已经不在表了,下之才能好、发汗不行。若欲下之,要是有调胃承气汤证,就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按:此条细品其意,当是从脉象上去分析病位及治法,病在表、脉浮或促,就解表发汗;脉若不沉不浮或聚关,说明病传少阳(半表半里),就要用小柴胡汤之类治少阳的方药对证治疗;如果脉沉或聚尺,病已传里,属里实的,就宜以下法治之。虽然有些表证的症状,但如果从脉、证上分析后确定病不在表、已经发生传变,也是不能一味用解表法的,应该对证用相应的方法去治,要看在众多的症状中孰轻孰重、谁更明确、谁更主要,要抓主证进行治疗,疗效才会好。 这里若欲下之就宜用调胃承气汤的说法是不对的。调胃承气汤主治的是以里热为主的里证,其表现以潮热、烦躁、谵语为主;如若病人以腹满实痛、大便不通为主而无明显的热象,治疗当以小承气汤、麻子仁丸之类为主而不宜用调胃承气汤;如果热、实的症状都明显和严重,就应该选用大承气汤攻下,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之类都难以胜任。所以这里下之就用调胃承气汤的说法是不全面、无依据的(从条文中没能看出来有明显的热象的证据),临床当据证用方,不宜按条文生搬硬套。 另外,本条单纯以脉来作为辨证用药的依据也是不全面的,比如浮脉,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热,是不能一概都以发汗解表法去治疗的。临床上应该脉、证合参、全面分析,这样才更全面、可靠。 |
|
来自: 鉴益堂 > 《50一天研究一条《伤寒杂病论》》